广西南宁市武鸣与隆安交界的老街,明清时期是县级单位为何没落了

巧云聊旅游 2024-08-10 16:54:49

乡镇游来到武鸣区与隆安县交界的旧圩村,其实说与隆安县交界有点夸大,毕竟旧圩村与隆安县丁当镇的俭安村中间隔着三栗村。但凡了解这一片地方历史的人都知道,三栗村民国时期是隶属于隆安县的三栗乡,后来为何划归武鸣无法考究,所以说旧圩村与隆安县交界也说得过去,本文就来说一说武鸣区锣圩镇的旧圩村。

为何叫旧圩,接引此地是锣圩镇的起始地,元明清时期还曾经是县级单位所在地,再往解放前是武鸣县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国19年之后锣圩乡公所搬迁,老锣圩乡公所则变成旧圩,旧圩村就此得名。要说旧圩村的历史,那可追溯至元朝末期在大杨村设置的巡检司,清朝乾隆年间,巡检司搬迁至现在的旧圩,这便是旧圩成为县级单位巡检司的开始。

巡检司搬迁至旧圩后便更名为锣圩巡检司,锣圩名字的由来更有趣。相传宋代有一支迎亲队伍路过旧圩村,赶路太累就停下休息。村口有泉水,大伙就前去打水解渴,不小心将铜锣掉进泉眼里,泉眼太紧抽不出来,铜梁就此永久的掐在泉岩里。泉水流出来正好击打在铜锣上,路过的人都能听到流水击打铜锣的声音,人们将此地起名为锣村。

随着锣村名声享誉外地,人们对此地非常好奇,都不约而同来参观泉眼里发出来的锣声。前来参观锣声的人越来越多,给当地村民带来商机,于是就有粥店、饮食店、商铺和客栈等商业机构,至明朝嘉靖年间形成街圩。成圩后的锣村亦更名为锣圩,锣圩的形成是一个奇遇的偶然,成为锣圩巡检司则是历史的必然。

锣圩巡检司原来在大杨村的山上,出任巡检司最高长官的是外地人,出于安全考虑,司署都修建在易守难攻的地方。元明清时期地方土著经常发生暴乱,巡检司只是派驻机构,并没有多大的权力,而且手中兵力有限,为预防土著暴乱而受到打击,司署都以军事堡垒的形式存在。位于大杨村的旧司署至今还保留完整,希望有时间前去看看这座古代军事堡垒。

巡检司就想起土司,为何锣圩巡检司,不是地方土官而是流官。锣圩巡检司直隶与思恩府,思恩府就在当今武鸣区的府城镇。思恩府原来是土司制度,由于思恩府最后一任土官岑浚反朝廷被明朝军队剿灭后改土归流,思恩府亦从乔利堡搬迁至府城镇。府城镇当时称为荒田驿,隶属于武缘县,武缘县当时已经是流官知县,思恩府的府治地设在武缘县的辖地。武缘县和思恩府都已经改土归流,所以武缘县境内就没有土官。

要是武缘县是土县,想来锣圩巡检司应该是土人出任,也就是所谓的土官,亦称之为土司。土司制度是北方朝廷对岭南一带实行的土人制土人制度,土司制度则是拥有高度自治权,并且还可以世袭。要是武缘县不早早归流,想来锣圩应该有土皇帝。若是有土皇帝,想来锣圩镇和旧圩村的历史故事更加的丰厚,旧圩村某个姓氏出任土官,足够吹得上好几辈人了。

民国时期共产党领导八乡农会运动,武鸣县西区区公所受到严重的威胁,武鸣县西区区公所只能另迁地方,也就是现在的锣圩镇,老圩则成为旧圩。要是民国时期西区区公所和锣圩乡公所不搬迁的话,上图村委会则应该是锣圩镇的办公部门,旧圩村的村长则应该是镇长了。锣圩乡公所从民国19年(1930)搬走,至今差不多有100年了。

旧圩现在有户籍人口1000多人,拥有三条完整的街道,不过只能称之为旧圩和老街,要是老街保留下明清时期的老建筑,旧圩则是不折不扣的古镇了。旧圩还有学校,学校已经停办,旧圩的适龄儿童都要到镇上就读。旧圩距离镇上也就3公里,不算太远,但是每天早晚接送孩子也真够麻烦的。影响最大的还是家长,为了接送孩子,每天就减少一个劳动力,若是两个孩子的家庭,其中一个接送孩子,就一个劳动力支撑一个家,想来这个家的顶梁柱挺艰难的。

公路边有一座烈士墓,锣圩是南宁市最早发生农民暴动的地方,同时也是土匪活动最频繁的地方,历史上发生的战斗也不在少数。解放初期锣圩境内就有解放军跟土匪发生战斗,有战斗就会有牺牲,在锣圩镇境内就有两位烈士牺牲,两位烈士都是东北籍,从海北进军天南,为革命事业,解放全国而远离他乡,由衷的敬佩,对烈士更加的崇拜,路过的朋友若对革命先辈带有感激之情,何不停留脚步参观一番。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0 阅读:9

巧云聊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