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岳父

翱翔评小说 2024-05-09 07:58:44

明成祖永乐元年,在我们村曾发生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流传至今,村里的一些老人在闲暇之佘,时常会给村里的一些晚辈人讲这个故事,我小的时候,也从几个上了年岁的老人嘴里听说过这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故事,今天我就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故事,希望大家能喜欢。

在未给大家讲这个故事之前,容许我先给大家简略介绍一下我们村所处的地理环境,这是因为我们村的地理环境,跟我要讲的这个故事有着较大的关系。

我们村说不上大,也说不上小。有200多户人家,约1500多口人,村庄呈南北长,东西短。村西边人家的后院紧靠一座黄土高原,我们村有部分土地就在西边的原坡上。在村东约1000米远处,有一条名叫青河的小河,青河的源头在南边约8公里绵绵巍峨的秦岭山腹地深处,因地势呈南高北低,为此,青河从我们村东流过时,就表现出一种水流湍急的样儿,一年四秀都会发出嗡嗡的轰鸣声,然后一路向北,滚滚而去。

这种轰鸣声,我们已经习惯了,一代又一代人,就是在这种声音下来到人世,又一代又一代人在这种轰鸣声中慢慢老去。

河两边滩头上有不少水浇地,我们村的人,就在用水比较方便的河两边的地里,种上稻谷或者小麦。村南边的原坡上,我们种成比较耐干旱的玉米、高粱等豆类谷物。

实话说,我们村与生活在南原上人的生活相比较,我们村相对要好一点,这是因为我们村有1000多亩的水浇地,而南原上的人,吃饭看天,若风调雨顺,南原上的人才能勉强解决温饱。

也为此,自古以来,几乎每年都会有原上的女孩子嫁到我们村,我们村的女孩子却没有听说有人会嫁到原上的。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故事的主角名叶鸣放,其舅舅就是原上人家。

叶鸣放的母亲嫁给他父亲后,几乎每年都要从家里匀出几百斤粮食救济舅舅一家人,叶鸣放的母亲是娘家的老大,是不忍心眼睁睁让娘家人饿肚子的,叶鸣放他父亲叶海诚虽然脾气比较暴躁,但却是一个重情重义的男人,每至青黄不接的日子,不等妻子王氏开口,他都会主动背一袋子玉米或一袋子小麦,送到原上岳父岳母的家里。

对此,叶鸣放的母亲非常感激丈夫对她娘家人的牵肠挂肚。但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叶鸣放自己一家人每年在吃的方面就比较紧张。一连多年,叶鸣放的父母都是在接济了叶鸣放他舅舅一家人之后不久,自己又会到村院里找人借粮。

村里曾有人对叶鸣放的父亲说:“海诚呀!对亲戚的帮忙适可而止,年年岁岁这样怎么行啊?”

叶鸣放的父亲叶海诚听了,哈哈一笑说:“看你这话说的,一个女婿半个儿呢,哪有做儿子的吃饱喝足,不管爹和娘的死活呢,别的不说,单说我岳父岳母给我养育了一个这么好的媳妇,这是我今生都报答不完的恩情,我当初跟我鸣放他妈订婚时,因家里太穷,拿不出彩礼,我岳父岳母没有半句怨言,后来还不是让我把他们的女儿娶回了家……”

叶鸣放他父亲为人比较正直,不大喜欢占人的小便宜,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做人要堂堂正正。

可叶呜放的父亲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一直疼爱的温柔贤惠的妻子王氏,这年却做出了一件这样事,让他颜面无光,被气昏了头的他竟然抱起妻子王氏一起跳进波滔滚滚的河中寻了短见……

要说这件事,还得从村里的磨面房说起。这年,村里的赵里长,到南方某扡旅游了一圈,回到村里后,就号召大家集资,在河边建起了一座水磨房,也就是说这座水磨房不用人推和牛马拉,通过河水产生的动力,带动石磨子来磨面粉,这种石磨子要比人推牛拉的石磨子大许多,磨面粉又快又省力,村人自然表示支持,于是在几家大户人家的带头下,大家都掏了一些钱,把水磨房建了起来。

水磨房建成后,得有一个人专意负责管理水磨房,每年有3两银子的酬劳,3两银子对有钱人来说不算什么,可对普通人家来说,还是蛮有吸引力的。

大家纷纷想争得这份美差,叶鸣放的父亲叶海诚亦不例外,家里要用钱的地方较多,叶鸣放的父亲叶海诚尽管不富裕,但叶海诚还是把儿子叶鸣放送到村办私塾读书识字。他明白,要想儿子日后有出息,能出人头地,必须走读书这条路,要读书就少不了要花费一些钱。

水磨房只有一个,村里想干的人却比较多,为表示公平,赵里长采用了大家选举和抓阄的办法,选举的办法会选成各家族的人选举各家族的人,在被选举的基础上,再进行抓阄,这样相对就比较公平了。

叶鸣放的父亲叶海诚幸运地抓到了管理水磨房的美差,每天太阳一落山,就赶到河边的水磨房,开始给大家磨面粉。

这让本村同样渴望管理水磨房的苏孝娃心里很不是不爽,可没办法,谁让人家叶海诚的手气好呢?

但心有不甘的苏孝娃决定还是争取一下,苏孝娃知道叶海诚那段时间手头比较拮据,加上又时至青黄不接,另外叶海诚前几天又给原上他岳父家送去了近100斤的小麦,还有他儿子叶鸣放又到了该向学堂缴学费的时间……

想到这里,家境相对比较宽裕的苏孝娃决定给叶海诚3两银子,让叶海诚把管理水磨房的大权卖给他来管理,他估摸急这年急着用钱的叶海诚,见了他的3两银子一定会答应的。

拿定主意,苏孝娃这天就给褡裢里放3两银子,随后大摇大摆地朝叶海诚他家走去。

其实,这两个人平时不大能说的一块,一个如果说东,另一个就一定会说西,不为别的,就是为抬杠,就是显示我比你能,我比你知道的多。有时俩人,会争得红脖子涨脸。

叶海诚自小因家庭分寒,结婚比较晚,加上他的负担比较重,在经济上不如苏孝娃。

但叶海诚有叶鸣放这个儿子,苏孝娃的孩子比较多,有5个女儿,虽然他的女儿们个个美貌美如花,但毕竟是女儿,在重男轻女的古时候,这让苏孝娃就有了矮人一头的感觉。

苏孝娃的父辈们家境就比较富裕殷实,加上苏孝娃本人平时会做一些小本生意,比如卖赵村串巷地卖油炸麻花,赶集卖个棉花糖等物。另外是他的俩个相差仅一岁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在近段时间先后订了亲,两个女儿的婆家也皆送了20两银子的彩礼。这就不由让苏孝娃显得有点财大气粗。

而这次苏孝娃之所以想法设法争取管理水磨房一职,是因磨面房的旁边的河堤上是一条通往南北的官路,平时人流量不小,拉车的挑担的人过往不断。他想在管理水磨房的同时,利用白天的时间,让妻子李氏在水磨房旁边架起油锅炸油炸麻花卖,这就叫:“蒸馍笼下煮稀饭,一熟两方便。”

不然,鬼精鬼精的苏孝娃是不会想白送3两银子给叶海诚的。

话说苏孝娃推开叶海诚家的院门,看叶海诚正坐在桌子上喝茶。

其实,此时的叶海诚正在考虑到外村一个朋友家借粮的事儿,自给原上岳父家送过粮食后,他家里还差下近一月的粮食,家里的面缸已没有多少面粉了,大人可以吃差一点,捱过去,可正在私塾读书的儿子叶鸣放才7岁,正是长身体的年龄,不能给娃吃的太差啊!

瞅着突然莅临的苏孝娃,叶海诚的嘴动了动,却没有说什么。

苏孝娃笑嘻嘻地说:“海诚弟得闲啊!”叶海诚没有吭声,却将一个茶杯放在苏孝娃面前,一手端起茶壶给苏孝娃斟了杯茶。

这两个人平时见了面,一搭嘴就会抬杠,但一个一旦有什么事登另一个的家门,另一个还是会客客气气接待的。苏孝娃毫不客气坐下,端起茶杯呷了一口茶,尔后开门见山地说明了来意,边说边掏出3两银子放在叶海诚面前,叶海诚没有犹豫,将银子又推给苏孝娃说:“我不同意,我不惜罕你的3两银子呢!你把你的银子拿走吧……"

叶海诚竟然会拒绝,这让自信的苏孝娃没有预料到,笑在他脸上凝固了,表情是尴尬难堪的,一时间两人都不说话,苏孝娃悻悻地拿起银子转身走了,但这事儿,却真让苏孝娃从心里开始记恨起了叶海诚。

苏孝娃认为叶海诚之所以不愿将水磨房交给他管理,是因叶海诚借管理水磨房,一年从中间可捞更多的好处,例如借晚上给大家磨面之机,从一家偷一碗面粉,这种细小长流,一年要偷多少面粉啊?

苏孝娃坚信,他给叶海诚3两银子,叶海诚都不愿放弃对水磨房的管理权,一定是出于这个原因。他要想法抓到证据……

而为什么大家磨面粉时,要放在晚上,这是因为河水到了晚上才会涨潮,河水涨潮后,河水才会漫到河堤边,尔后才能有足够多的水带动风车,风车才有动力带动大磨盘。

在半个月的一天,从学堂放学回家的叶鸣放在喝了两碗稀汤汤的玉米粥后,到村外的田野里给家里养的一头猪割草。没想天气突然变了,下起了雨,淋了雨的叶鸣放一进家门身上就开始发烧,他上炕躺下,加上他肚子饿,就对母亲说他想吃碗捞面条,母亲揭开面缸,发现面缸已见底,不够给儿子擀一碗捞面条,前几天她已对丈夫叶海诚说过,到湾子村的亲戚家借100斤麦子回来,整天喝玉米粥不行,可叶海诚因有别的事要忙,抽不出时间去亲戚家借粮。

叶鸣放的母亲王氏看天已不再下雨了,端了一个大碗,想到邻家借碗面粉,可此时村院里已没有了人走动,家家户户都已关了门,叶鸣放的母亲王氏犹豫了一会,就朝河边的水磨房走去。

磨房亮着一盏罩子灯,却静悄悄的,叶鸣放的父亲在磨房的土炕上睡觉了,呼呼有声,看样子是在等人。

墙角靠有两袋已磨好的面粉,王氏张嘴想唤醒丈夫,却张了几次嘴没有发出声,这时,她上前快速解开一只面粉袋,将手里的碗伸进去舀了一碗面粉出来,扎好面袋,就端赶碗想回家,没想刚走到磨房门口,就被人挡住了去路,这人正是苏孝娃。

苏孝娃冷冷一笑,大声说:“我果然没有猜错,你俩公婆合伙偷人家的面粉呢,走,咱找村院人评理去……"

王氏的脸倏地彤红。苏孝娃的吵嚷声惊醒了熟睡的叶海诚,他明白了妻子王氏的行为后,一时无地自容,失去了理智的他,一把扛起妻子王氏,冲出磨房,跳进了波涛汹涌的河水中,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苏孝娃,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他忙跑回村里,喊人到河里救人。

可为时已晚,直到翌日晨,人们才从下游地势平缓的转弯处的一块大石头旁边发现了紧紧抱在一起的叶海诚俩公婆,心里极度内疚的苏孝娃没敢对村人告诉叶海诚俩公婆跳河自尽的真实原因,于是,叶海诚俩公婆突然跳河寻短见就在后来多年成了一个谜,直至多年后,已80多岁高龄的苏孝娃在他生命临终时,才对人们说出了他守护了多年的秘密。

话说叶海诚俩公婆寻了短见后,俩公婆的殡葬仪式是由苏孝娃掏银子办的,在让叶海诚入土为安后,苏孝娃竟然把叶海诚尚年幼的儿子叶鸣放接到自己家里抚养,苏孝娃对叶鸣放说:“娃子,你大你妈虽然走了,但还有你叔我呢,今后有你叔我吃的,就不会饿了你,你大在世时,虽然和你叔我说不上两句话就会吵起来,那是狗皮袜子没反正,但我俩心里铁呢……”

此后,叶鸣放姐弟俩就与苏孝娃一家人生活在一起,还让叶呜放继续读书,在吃喝穿戴上从来没亏待过叶呜放。

叶鸣放在学习上悟性不错,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更令人没有料到的是,在叶鸣放15岁这年,苏孝娃竟然将他长得仙女一般漂亮的四闺女许配给了叶鸣放,一本正经地当上了叶鸣放的岳父。

聪明好学的叶鸣放,在岳父苏孝娃的资助下,仕途还算一帆风顺,这年金榜题名,考上了举人,叶鸣放考上举人后,苏孝娃首先让叶鸣到自己的父母坟头说一声,后叶鸣放到邻县当上了主簿。

0 阅读:3

翱翔评小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