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上山下乡,与农家女儿相恋,却因一封情书错过彼此

皓轩谈过去 2024-01-23 18:31:19

浦东新区的一栋老公房里,75岁的张元浩坐在书桌前,手里捧着一叠泛黄的照片出神。照片上,一个清瘦的少年与山间村寨的农民在田间地头开心地挥舞镰刀,又在村口红绿灯笼下载歌载舞。

“又想起她了?”身后传来老伴关切的声音。张元浩回头笑了笑,眼里却隐隐有泪花:“我欠她一个交代,一个道歉,可惜没能兑现......”

1969年高考刚结束,张元浩就收到通知参加“上山下乡”运动,随数千名上海市青年知识分子前往云南援建。七月初三这天,张元浩背着简单行李站在火车站大厅,父母兄妹围在一旁送行。

“去吧,我儿,多见识见识!”父亲拍拍他的肩膀,“有空写信回家!”火车呜呜驶离车站,张元浩望着站台上挥手的父母,心里五味杂陈。至此,他踏上了人生最长的一次旅程。

在永德县胜利公社小勐统大队三队,17岁的张元浩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插队生活。队长杨金水对他们知青很好,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给他们住。杨金水还有个20岁漂亮聪明的女儿杨小妮,经常帮助知青干农活,大家关系非常好。

刚来的那几年,张元浩吃了不少苦头。起先一无所知,在田里干活经常出糗。杨小妮有时候笑话他两句,更多时候却耐心教他,示范给他看。

渐渐地,张元浩学会了插秧、除草、挑担,也会赶牛犁地了。杨小妮夸奖他说:“张元浩,我看你迟早能当队长!” 张元浩腼腆地摸摸头说:“那我就立你做队长老婆!”

村里人都夸赞张元浩乖巧懂事,杨金水更把他当成亲儿子。每每忙完农活,大家便坐在杨家门口的树荫下歇口气,杨小妮总要给张元浩端来一碗凉糯米饭。张元浩一边吃,一边想着自己也许能在这安度一生。

好景不长,1972年张元浩的父母接连去世。弟妹们的生活全靠张元浩照应。杨金水见他心事重重,便劝他去县城工作。但乡亲们都仰仗张元浩治病,杨小妮也再三挽留。

一天晚上,杨金水握着张元浩的手说:“小妮是我们家唯一的女儿......你若愿意,我可以把她嫁给你!”张元浩一时语塞。他明白自己对杨小妮的感情,却不知该如何选择。

就在这时,知青中出现了谈恋爱结婚的风气。杨小妮某天神神秘秘地跟张元浩说:“我刚收到老黄的情书,他向我表白了!”

张元浩的心“咯噔”一下,忍不住追问:“你喜欢老黄吗?”杨小妮脸红了,低下头不吭声。

渐渐地,张元浩发现杨小妮不再经常找他说话,有时候目光交汇也会躲闪着移开。张元浩茫然无措,日日守望杨家门口,希望能在小妮路过时同她说句话。

1975年初夏,造纸厂来招工。张元浩想也不想就报了名。他明白,自己必须为家里弟妹挣钱。杨金水和杨小妮拉着他痛哭,但他的决心已定。

“对不起,叔叔,小妮。我必须去。”张元浩擦去眼泪,转身大步流星地走了。他知道如果再看小妮一眼,自己就会留下来。

临走那天,张元浩想起了很多往事。他想起刚来的那年,小妮教他赶牛耕地的情景;想起杨家老屋檐下小妮给他端凉面时的娇羞模样;想起去年县城赶集,两个人在江边看夕阳时弹吉他高唱的情歌。

1978年,恢复高考后,张元浩如愿考入大学。一转眼,十年过去了。

刚参加工作的张元浩想尽方法联系杨家,却一一失了踪迹。杨家寨也因修水库被迫全部迁走。张元浩懊恼不已,没能兑现对杨小妮的心愿。

1993年,张元浩终于踏上故地,可那曾经热闹村落早已荒无人迹。他在断壁残垣间寻找,希望找到小妮的影子。

“小妮!小妮!” 张元浩在废墟里呼唤。没有人答应,只有山风回荡。天色渐晚,正要离去,忽见墙角一株绿芽嫩嫩地冒了出来。

张元浩心下一颤。这株幼苗,不知是当年杨家老屋后面小妮亲手栽下的梅花种子。一瞬间,张元浩泪如雨下。

他想起十几年前那个花季少女,她穿梭在村中,清纯活泼,让这山城增添无限生机。而这朵孤芽,也成了她存在过的唯一印记。“小妮,你在哪里?是我对不住你......”

张元浩离开废墟,一路上茫然无目的地走着。天色渐晚,山路艰险,他终于在一处村寨中找到了住处。

简单用过晚饭,张元浩独自坐在院子里发呆。这时,一位老妪默默在他身边坐了下来,自顾自地叙说起了从前。

“我们村的杨小妮,那是个漂亮聪明的好姑娘,她一直单相思着临沧的一个知青......后来那知青去了县城,就再没回来过。小妮眼巴巴地等啊等,最后生了场大病,就那么走了......”

张元浩猛地回头,泪水模糊了视线。他道了谢,匆匆向村外走去。这一去,张元浩再也没有回头。

张元浩与杨小妮可以说是在时代洪流中相遇又离别的普通人。他们之间朴素而悲伤的爱情,成为上山下乡一代人生命中难忘的记忆。

时过境迁,故国难复来;短暂相聚已分手,别有他畔。但是在禁锢理想的故事里,永远保留着他们跌宕起伏的青春岁月。

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人生的无常。人在最美好年华的故事里,总不免遭遇生离死别的悲伤。然而我们依然要庆幸这些美好,故事里当曾相识,尽管终究短暂......

0 阅读:48

皓轩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