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所有文学作品里关于父亲的形象,都无一例外的是老实巴交呢?

花中看人生吧 2024-07-16 01:40:22

一提到“父亲”这个词,总角小儿都会想到心目中那个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但在很多成年人的心中,“父亲”早已成为了步履蹒跚的白发老人了!

不晓得朋友们有没有发现,在所有文学作品中关于父亲的描述,几乎都无一例外的众口一词,那就是老实巴交!

不看辉煌时谁敬的酒,只看落魄时谁伸的手。

天下有两难:登天难,求人更难!

地上有两苦:黄连苦,没钱更苦!

求人如吞三尺剑,靠人如上九重天。

万丈深渊不见底,靠谁不如靠自己。

这段曾经现身于“人民日报”的一席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世间的冷暖。可这番话,也是父亲让我们第一个深刻领会到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想当初,民国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就在其大作《父亲的背影》里,留给了我们一个真实父亲的形象!

而父亲这样的形象,从此以后也几乎成为了所有文学作品的典范和模版!

我就纳闷了!

在我们小时候那个无所不能的“超级大英雄”,怎么都无一例外的变成了这么一个样子呢?

父亲形象(father figure),一般情况下指的都是父亲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就角色理论来讲,一般情况下父亲有一个总体形象,比如都是具有支付能力、保护能力、教育能力的!

换句话来说,就是能力、权力和阳刚男性的象征,是小男孩模仿的对象,是能对家庭重大事情作出决定等等高尚伟大之形象。

但可惜的是,这样的形象在文学作品里并不多见,也或者说是没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要让我来说,原因无非就是下面这一点!

那就是能够写这些作品的作者,毫不例外的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穷书生”。在这种家庭境况里的父母,几乎全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小市民!

而那些“阳刚气”十足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是富商巨贾,要么就是达官贵人。

你能指望他们这些大忙人,来抽时间进行这样的创作?

绝无可能!

唯一例外的,我估计就是中国著名翻译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傅雷笔下的老父亲了!

在《傅雷家书》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父亲形象!

傅雷究竟有多爱自己的儿子呢?

我在其家书中,摘录了一些书中父子俩的对话,大家可以细细品味一下:

担心儿子初到国外人生地不熟,难免心情苦闷,于是就去信告诉傅聪,一定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调节情绪和面对挫折!

具体方法如下: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发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而不是让自己越来越苦闷。

多听一听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多念念克利斯朵夫里几段艰苦的事迹(第一册末了,第四册第九卷末了),无形之间就可以增加你的勇气,使你的心胸更宽广!

我们透过这本书,就看见了一位爱子心切的慈父形象!

当然,父亲疼爱儿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炽烈的表达,也有温情的传递!

无论是哪一种表达方式,都不会让我们对父亲的崇拜和敬仰降低。

虽然“老实巴交”成为了天底下所有父亲统一的形象,但依然掩盖不了“父爱”的伟大!

0 阅读:0

花中看人生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