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粟裕健在,比许世友还小1岁,为何没让他指挥对越自卫反击

追梦的年 2024-06-04 23:32:47

1979年2月17日,由于越南方面的一再挑衅,解放军被迫进行了一场自卫反击战争。

此战历时近一个月,时间不长。但我军出动9个军,外加后方预备队、海空等协同部队等共有超过50万人参战,规模不小。

为能迅速达成目的,我方在战前就做好部署,分为东、西两线作战。西线是昆明军区杨得志(后为张铚秀)指挥,风格较为稳健,伤亡较小。

而东线是广州军区许世友指挥,以大开大合之势迅猛南下,打得更为激烈,相应地自身伤亡更惨重。

一直以来很多人就有个看法,如果东线让粟裕大将来指挥,情况会不会要好一点?

毕竟论大兵团作战、战术运用,粟裕在将星如云的建国之初都能名列前茅。他的指挥方式大胆而细腻,该谨慎时就谨慎,该坚决时也坚决,很适合地形环境复杂的越南战场。

既然如此,为何邓公没有选择1907年出生的粟裕,反而是让1906年出生的许世友领军呢?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如果让粟裕来指挥,战术等方面会更精细,但伤亡情况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无数次证明了自己的大兵团作战能力,计划、执行方面的安排,包括进攻/撤退l路线、反击预案等方面,肯定会比许世友周密。

然而,战争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伤亡大并不是一个指挥官就能改变的,当时整个解放军的情况都不太好。

中央在1978年10月开始给参战部队下达准备命令,计划于1979年1月发起对越反击。

然而最后却推迟了一个月,为何?主要在于时任总后勤部部长的张震去前线视察时,感到触目惊心。

张震到达第一线部队后,惊讶地发现许多战士连基本的战术动作都不熟练,相当一部分士兵才刚入伍,就算参军一年多的人,还有不少在用左手敬礼。

指挥部里的参谋有些连地图都不会看,完全没办法提供合理的意见,这让曾经的三野参谋长非常气愤,由此也可看出整体训练荒废到了何种程度。

当时武器的合格率也非常低,枪支故障频发、臭/哑弹数量极多。以张震亲眼目睹的木柄手榴弹为例,演练的过程中有三分之一不合格。到了战场,这可是关乎人命的!

所以视察一圈后,张震立即建议中央推迟开战时间,哪怕一个月都好,最终军委就将进攻的日子改到了二月。

在这争取来的一个月里,各参战部队立即开展实战化训练,增强了战斗意识,武器装备也着手更换,虽然情况是略好些,但常年留下来的问题依然存在。

综合来看,对越自卫反击战东线伤亡大真不能全怪许世友。就1979年这个时间节点而言,确实也没几个人敢说在经验、资历等方面胜过他。

毕竟在革命史中,许世友土地革命时期就担任红军军长,解放战争时期也曾任山东兵团司令员,济南战役他指挥过总兵力14万人的攻坚集团。

且他从1973年末就开始担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对下辖作战部队的了解,比大多数人都要深。

1979年已不是建国初,还在世的老将们没几个比许世友能打,仅剩的那部分能打之人,要么身体不好,要么已不在重要领导岗位上。

而中央没选择粟裕的原因,恰好就包含了上述的两个“要么”。

粟裕虽然比许世友小了一岁,但身体状况却差很多,土地革命时期他就受过六次伤,其中两次都是在头部。有3枚弹片一直没能取出来,时不时发作折磨着他。

淮海战役围歼黄百韬兵团阶段,他就因压力过大而晕倒过;1950年中央本打算让他去担任东北边防军(志愿军前身)司令员兼政委,他也因病倒下不了床难以履职;

接下来的20多年里,粟裕的健康状况一直都不太乐观,后还切除了部分脾胃、突发过脑溢血。

指挥作战对身体的影响很大,要耗费大量脑里、体力,粟裕的这个实际情况,即便他本人主动请愿去前线,中央也不会答应。

除了身体外,粟裕其实已经离开军队一线很久了。从1958年受到错误批判开始,他就退居二线,没有实际管过部队,军中的最新情况他也不太了解。

这方面许世友更有优势,1955年至1973年末,许将军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八大军区对调后,他担任广州军区司令员。

长期带兵,根本不用适应过渡,麾下指战员彼此都熟悉,指挥起来也得心应手。

还有第三个原因是,粟裕最初不赞成出兵。当年我国面临的压力很大,北方苏联一直虎视眈眈,其跟越南又签订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条约,这还是有一定震慑力的。

军委对于打不打的问题反复召开会议讨论,一开始反对出兵的人较多,叶帅和粟裕就是这类意见的代表。

之所以不想打,一方面我军承平日久,不确定战斗力如何,而越南几十年都在打仗,单兵素质较高,贸然开战恐怕解放军伤亡过大;

另一方面苏联如果南下,我国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处境,那就太难受了。从军事的角度来看,这些顾虑没问题。不过邓公从政治方面出发,最后听了陈云的建议,决定进行一场速战速决的惩戒性打击。

速战速决有一重点就是“速”,不赞成开战的粟裕顾虑过多,打起来可能会放不开手脚。基于此背景,邓公就选择了大开大合的许世友。

虽然粟裕没有到一线指挥,但他功劳也不小。中央下了决心出兵后,他全力拥护。战争的准备阶段,他就提出过很多重要意见、参与制定许多作战方案。

战争打响后,他更加投入,每天几乎都不回家,就住在设于北京西山的地下指挥所。有不少迂回穿插打出的胜利,背后就有他的功劳。

并且粟裕还时刻关注着北方的动向,解放军夺取谅山北市区后,作战部为避免苏联做出过激的举动,就下令“不渡过奇穷河”。

不过苏联也只是发表声明谴责,并没有实际行动,粟裕看出其外强中干,便向总指挥部提出应同意前线作战将领继续扩大战果的请求。随后许世友继续进攻,拿下谅山南市区。

战争结束后,粟裕想到我军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造成很多不必要伤亡,内心非常难过,于是他就写下《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发表在军事科学院。

里面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分析,以及总结的经验教训,对后人起到很大的借鉴作用。所以,即便他没在战场,战场依然有他的身影!

5 阅读: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