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立冬。
北方飘了雪,南方的三角梅却开疯了。
比冷空气先袭来的,是一股来自70年代末的暖流。
一束暖光打在黄玲的脸上,
穿过蛇瓜棚的缝隙,散落在一家人的饭桌。
一个小院,两家人。
一条巷子,两代人。
跨越了那个急速转弯的年代。
那个遥远的,让人会怀念的时代。
很久没有追一部年代剧,看得一会儿笑,一会儿哭。
正午阳光的《小巷人家》,豆瓣8.2分。
一开播就是收视冠军,
一开播黄玲和宋莹之间的姐妹情就上了热门。
有人说中国版的《1988》终于来了。
温情的人文底色,或许是它们可以相提并论的共性。
但它们最大不同,
化用余华在一次采访中,回答自己和法国作家不同时说的。
一个发生在他国,一个是完完全全的中国底色。
故事很简单。
以时间为轴,坐标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
讲述的是一条巷子两家人,那些生活鸡毛蒜皮的小事儿。
她们吃饭、搬家、买电视、过生日、过暑假……吵吵闹闹。
但每一件背后,都是划破时代的大事儿。
那一年,恢复高考是在冬天;
那些年,知青下乡要返城;
那些年,分房要挤破脑袋排队,买电视机要抢,买肉买粮要票还得有点小关系;
那些年,个人做点小生意是要挨批斗的;
院子的里蛇瓜疯了一样的长,林家和庄家老小已经吃得快吐了。
豪爽仗义的“刺头”宋莹偶尔飙出的吴侬软语,要比温柔好脾性黄玲的,多了一些棱角。
故事的背景虽设定在苏州,可这剧啊,基本是在宁波拍完的。
突然觉得,不妨大胆跳脱一下。
或许比起吴侬软语,宁波闲话更贴是宋莹骨子自带的基因。
「侬砸毁事」话虽“石骨铁硬”,但性情底色,是柔啊。
恰如宁波。
我们写过多次宁波。
这个距离苏州230公里,坐落在杭州湾南岸的城市。
有着够柔的山海人文,更是够硬的实力派。
2021年,宁波人均GDP达15.39万元,超过杭州。
《2024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46位宁波企业家上榜“10亿美金企业家”。
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26位,很多知名企业的老板均是宁波人。
更不用提威武的宁波帮,以及连续13年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的数据;
当时我们说,
这座江浙最NB的城市,还是太太太低调了。
可不,低调的底气,来自大实力。
而低调的脾性,生于阿拉宁波,热气腾腾、脚踏实地的生活气。
今天,我们不妨借着《小巷人家》的视角。
跟着老少的自行车,一路骑进宁波的小巷人家。
01
为什么年代剧,都爱宁波
小巷不长,院子不大,苏州棉纺厂的工人们也都是邻里邻居。
在这不大的小院里,调皮且爱把裤子穿破洞的林栋哲挨着图南哥,眼巴巴地听故事。
一到暑假,院子里的小朋友们一起看电视、吃西瓜、逛小卖部,一起蹲在屋子里看小人书,一起结伴上厕所。
当黄玲笑着夹泪接过宋莹攒了很久的电视钱,义无反顾支援她给儿子买一辆自行车。
当这个院子里的大哥哥骑着自行车穿过小巷。
树影婆娑的巷子,像是自动开了0.5倍速。
人们在墙角摇扇谈天说地,人们骑着自行车慢悠悠地拐弯,孩子们围在一起看书玩游戏。
这样的小巷子,早就是时代的古董了。
剧中真实的小巷,在宁波海曙区的秀水街区。
基于老街的原本肌理,剧组在拍摄期间,开起了小卖部、理发店、小食店,
还有那雪白的老冰棒,以及需要摇摇天线才能收到信号的电视机。
让原本沉寂、斑驳的秀水老街,宛如时光倒流,温情重现。
| 剧组拍摄时,在秀水街的部分布景。三张图皆来自 小红书@大麦的旅行日记。
不少宁波老街坊看着,很是感动。
“这里是广仁街,那边是桂花巷,还有小桥。”
宁波老街的记忆,一下子涌现。
有曾经在这里住过40年的老居民回忆到,以前市井味道特别浓厚,原来的邻里关系,真的如剧中一样,像一家人。
“吃饭的时候,每家的菜互相搬来搬去。”
如今的秀水街区,是宁波很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街区。
| 秀水街民居。图作者/ 小红书@大麦的旅行日记。
它相对完整地保留下了年代的痕迹,是宁波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居民区之一,城区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历史街区之一。
因而又被人称为千年古城的“民居博物院”,宁波传统民居风格与工艺的荟萃之地,宁波传统生活的活态博物馆。
这里有街区内唯一一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吴宅。
在筹备开拍之时,导演来到这里勘景,走进秀水街,心里便有了定数。
相当比例的有江浙特色的建筑群落,十分贴合原著里的地点设定。
所以,剧中的小巷,就是这了。
从书中走出来的落地还原感,也没有比这更合适的。
不只是《小巷人家》,之前热播的《大江大河》《幸福到万家》《风吹半夏》都曾来取景。
正午阳光副总裁表示,看中的,正是宁波丰富的人文底蕴。
布满岁月痕迹的民居老宅,生活且悠悠的历史感,似乎只需要时代的光一打,便有了我们在剧中看到的“小巷人家”。
我个人很喜欢两个场景。
一个是在院子里,两家人推开门,转个身,就到了另一家,将邻里之间的串门展现得淋漓尽致。
另一个是暑假过完,鹏飞要回到贵州.
孩子们聚在巷子里,拿着鹏飞的冰棒看着自行车远处的背影挥手告别时,孩子之间纯粹的真情流露在整条巷子里蔓延。
极具温度的「中式小巷文化」,
在这些画面里,有了太多太多的实感。
它们还可以是家中的瓷盆、蒲扇、缝纫机,是三轮车送嫁、邻里围坐看电视。
是真正的比邻而居,亦是真正的小巷情,有着独特的中式情感表达。
秀水街的历史很久远,几乎与宁波建城同步。
追溯到晚唐时期,这里既有百姓居住,更是落下了“地近文魁连秀水”的美誉。
它的得名,源于曾流经此地的府西河,河上一座桥,名为“秀水桥”。
到了近代,秀水街还是水系纵横,河上桥还在,居民依水而居,靠着小船,运载盐和粮食。
上个世纪50年代,经过填河造路,水和桥都消失了,只有街名能将历史链接到远古。
周边高楼起,老街上的老宅,除了极有代表性的,其他的越来越少。
早在剧中将这里布景打造后,在拍摄的结束之余,就有不少宁波小伙伴来到这里实景打卡。
当各种带着时代的符号场景再现,看着老式照相馆、旅社和理发店,
「好像穿越了」。
| 剧组在秀水街的布景。图作者/ 小红书@大麦的旅行日记。
当然,现在的剧组布景早已拆除。
老街回归到了它当下的模样。
另有一些消息,说秀水街正在拆迁改造,要打造成“宁波太古里”。
回归现实,老街的消失,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年代。
但无法否认,1200 年的时光更迭。
无论是秀水街老街,还是整个宁波。
不仅在坊巷院落间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也在一代又一代的人生轨迹里,沉淀下宁波特有的精神符号。
温情的阿拉宁波,是穿透了时光的底色。
一如,发生在这条巷子里的,小巷人家。
02
山海人家,也在宁波
我们确实很爱宁波,所以一次次,都用了深情的重笔墨。
从小巷人家走出来,宁波的山海大气,也是不得不看的。
这里有比上海还要早20年的老外滩。
有曾经叱咤风云的宁波帮。走出了115位院士。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来自这里。
在这些事实面前,要论宁波对我们的冲击,其实不如上次到宁波博物馆,看到那顶万工轿来得更加深刻。
送不完的十里红妆,所谓江浙沪独生女的顶配,终于有了最脚踏实地的了解。
万工轿,如其名,是由一万工时完成,它的奢华,代表了宁波当年的沉淀与丰厚。
讲解员小姐姐淡然地说,这顶万工轿是自己家里奶奶辈的,我们又一次默默地震惊。
风淡云轻,曾经沧海,藏富于民。
更藏书天下,贯通古今。
另一处我爱的宁波,在天一阁。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距今已有450多年历史,盛时藏书多达7万多本。而当时的宫廷藏书,也不过10万余卷。
虽然现在藏书,大都不会在馆内展出,可在这诺大的院子里转一圈,会对一座城市的文脉,有了更多的被包围实感。
入了天一阁,看见的第一馆,就是一柜古代式藏书卷。
随着这书卷们徐徐展开来的,是跨越宁波近500年读书人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每一条窄巷四通八达,每一个拐角都有如揭开一个新世界般的豁然开朗。
蓊蓊郁郁的院子,还保留着古朴的韵味。
阳光穿过树叶摇晃的缝隙,打在长廊下,打在水流中,打在建筑的边角,打在人们的脸上,打在碑林的某一角。
这里面还保持着建阁时的原貌,阁前有潺潺流水,阁内有浓浓书香,安静、沉着的气息扑面而来。
天一阁的藏书历史,源于宁波一个古代读书人,对书最纯粹的迷恋和热爱。
明朝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是个爱书狂人。
去官归乡后,他开始决心给自己建一个“书的乐园”。
江南多雨潮湿,为保护书楼,范式一族定下规矩,“烟酒切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等等。
虽说外人不得入内,但读书人啊,总有一见如故的惺惺相惜。
直到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在范氏子孙的认可和陪同下,成为了第一个登上天一阁的外姓人。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天一阁由“私”走向了“天下”。
大量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明代方志、政书、科举录、实录、诗文集等,很多为海内孤本,开始源源不断地汇集于此。
一个人、一个家族的藏书楼,自此,成为了天下人的藏书楼。
从书海迈到江湖山海,走“老钱”宁波走过的路。
东钱湖,同样推荐。
比西湖大四倍的东钱湖,有个别称「万金湖」,是宁波人休闲的后花园。
郭沫若先生都盛赞“西湖风光,太湖气魄”。
低调的宁波人把这里打造成桃源秘境,有温婉,也有气韵。
世界建筑大师隈研吾,在这建了座艺术感十足的美术馆——韩岭美术馆。
湖畔旁的韩岭老街,有美食,有书店,有小吃,有茶馆,有展览,有非遗体验馆。
再深入钱湖秘境,则能看到一片山水,一片湖光,湖中有树,有桥,有飞鸟。
湖畔,还能寻得一处好地方,名月波楼。
南宋时,位居宰相的史浩,在这东钱湖西北山麓,建造一座月波寺。
且作诗《咏东钱湖》,叹这湖中意境——
「行李萧萧一担秋,浪头始得见渔舟。晚烟笼树鸦还集,碧水连天鸥自浮。十字港通霞屿寺,二灵山对月波楼。于今幸遂归湖愿,长忆当年贺监游。」
宁波啊宁波啊,终是有向大海驰骋的志气。
所以,这一处大海,我们也不想放过。
象山。
人少景美,占了浙江六分之一海岸线的山海秘境。
前不久,我们还来到这里,听了一场酣畅淋漓的音乐节。
15支来自世界各地的后摇乐队轮番上阵。
那一天,山海和人类的声音在合奏,且共鸣。
如果到这。
再有人问我们,为什么爱宁波。
我想说,无非就是,它包容着人们爱的一切。
如这份从老城小巷延申的温暖和多情,
一直一直蔓延。
跨越一片江湖,到那边山、那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