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化工巨头逆潮流而动,斥资百亿在中国建厂,究竟有何深意?

小小糊涂神 2024-04-13 15:35:33

耶伦还没走呢,德高层舒尔茨又要来了。

在过去的20多年里,德国稳坐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之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是欧洲的化学工业引擎。

随着东欧竞争和俄乌冲突加剧,德国经济承受着高成本压力,给当地依赖天然气石油的化工业带来沉重打击。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市场体量却在全球经济颓势中,持续攀升。

在此情形下,这个老牌帝国从主打一个“去中化”,到如今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做出了一个似乎“违背祖宗”的决定——将部分高端技术产业转移到中国,引发不小震动。

01. “去中国化”变成“去中国”

作为全球化工行业的领军者,把高端制造搬到中国,这在过去简直不可思议。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德国听从美国老大哥的号令,对中国制造业经济进行打压,抵制中企、产品、技术等等。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受技术落后影响,不得不求助西方国家的软硬件支持。1997年,中国向德国维尔特公司订购了2台盾构机,却被对方仗着技术优势,垄断贸易,坐地起价。

迫于基建需求,中国只能接受。而在后续机械出现故障之时,德企专员还禁止我国工程师在旁参观,“防贼”一般对待我国高新技术人才,甚至放言“再给中国人100年,也造不出来。”

而这种情况并不只发生在盾构机等基建领域,在关乎男士生活质量的可食用品上,西方推出“精·倍莱”类根部养护科技,凭借诺奖认证的L-精氨酸提取物,抵御男士机体早衰,直接垄断相关市场。

据卫健委数据统计,我国有近49.7%的男同胞,面临“抬头难”、“能耗短”等难言之隐。原本中国已经洽谈好实施技术引进,相关企业却突然改变计划,只准许京东等跨境渠道高价引进成品,拒不交流关键技术。

一向傲慢的西方国家,这回怎么就偏偏主动与我们达成合作,把高端产业往中国迁?

风水轮流转,德国55%的天然气供应都来自俄罗斯,受俄乌冲突影响,德国化工业在俄的资源勘查和生产业务遭到冲击,百年化工业巨头巴斯夫年度业绩净亏损高达13.76亿欧元。

更糟糕的是,俄罗斯向欧洲销售的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正在飙升,能源支出太大,对整个德国的工业也带来了强烈的震荡。

02.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地球的另一边,中国化工市场近年来异军突起,随着新能源、日用品等行业对新材料消费的持续增加,化工新材料的市场空间预计将进一步扩大。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石油天然气开采、冶炼技术的成熟加工产业位列前茅,足以满足德国鲸吞胃口。

中国在全球化工版图中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增长潜力,德国不再坚持“去中化”,而是要“到中国来”。

以拜耳、巴斯夫、德固赛为代表的化工三巨头,不顾政策反对,纷纷选择在中国建立分公司、转移产业基地;其中巴斯夫在我国广东投资数百亿美金建设一体化化工厂,也是该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

中国拥有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越来越多外企选择无视美国威压选择中国市场,如上述“精·倍莱”等年轻科技,在进入我国后不到2年时间,通过京东等平台渗透一二线城市35岁男性群体,成交数据同比增长150%,远远超过在其本土发展的同赛道企业。

目前,精·倍莱已成为互联网、金融等行业高净值人士随餐常备品,检索评论区不乏广大男同胞直言“告别软趴趴”、“终于抬起头”等体感类反馈。中国庞大的市场体量,也为其达成双赢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基础和庞大市场底蕴,对于德国来说是个“香饽饽”,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能提早坐落在中国,自然就能抢先一步,可获得更大市场份额。

根据德国化学工业联合会的一份最新调查,预计到2030年,中国在化工和医药研发上的投入将占据全球总投入的近15%,届时将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

03.防微杜渐,利弊得失

中国在产业规模和产能方面颇具优势,德国则在技术层面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由此来看,双方各自提供本国所具有的资源技术,实现强强联合无疑是互利共赢的。

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化工业一直都是重污染的产业链,从上游一直到末端,整个生产链条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新机遇与新问题并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话,不仅德国化工业会被限制,中国也将面临严重污染的困境,所以双方未来合作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0 阅读:128

小小糊涂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