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晚年为什么想要废掉太子,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

小屋成一统 2023-11-22 20:14:57

西汉高祖皇帝即将死去的最后几年,他出现了非常强烈的废立太子的意愿,即废掉皇后吕雉所生的皇太子刘盈,改立他最喜欢的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继承初创的大汉王朝。这种意愿在离他死亡越来越近的时光里表现得越来越强烈。最终在西汉王朝初年的宫廷之中掀起了这个王朝建立以来的第一次废立之争。那么,为什么刘邦想要废立太子呢?是纯粹的因爱废立?还是真的觉得刘盈不具有背负起大汉王朝的能力呢?亦或者是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呢?

因爱废立

刘邦之所以产生改立刘如意为皇太子的意愿,一定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喜欢年轻貌美的戚夫人和她所生的刘如意。这种喜欢呢,有一个表现就是他在晚年评价其皇太子刘盈时说的一句话——“不类我。”这话在封建王朝里绝对是一句很恐怖的话。一般历史上只要老皇帝说他的太子不类我,也就是不像自己的时候,那么这个太子一般不会有好结果,至少也别想安安稳稳的走上皇帝宝座。后来汉武帝的皇太子刘据的悲剧就起源于这句话。反过来,刘邦在评价刘如意的时候,就完全不同了,几乎是说了一个反义词,即类我。就是像我。

在这种评价下,即使刘邦不是一开始就想废立太子,但他的这种评价就给了戚夫人无限的畅想空间,让她错误的评估了自己的能力,整日缠着刘邦让他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太子。在戚夫人不断的枕头风中,刘邦废立太子的意愿就从种子开始发芽了。可以说纯粹是因为对戚夫人和爱子如意的喜爱,刘邦才最终答应了戚夫人挑战吕后的企图。甚至,刘邦还说了一句话——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因爱动了废立的心可见一斑。

刘盈仁弱,难堪大任

刘邦毕竟是一代开国之君,我们绝不应该低估他的智慧和眼光,他也不大可能纯粹地因为喜欢戚夫人和爱子如意,就非要废掉现在的太子,改立爱子。作为从一介布衣,用了七年时间就登上皇帝之位的一代君主,他对大汉王朝的延续绝对有一种更强于其他历代君主的执念。就本心而言,哪个儿子当太子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儿子必须要有能力掌控这个刚刚建立起的国家。而刘盈,在他眼里,明显是不够格的,刘盈的表现完全不是一个能够成为一代有作为帝王的表现。对此,刘邦一定有深深的隐忧。这也是他产生废立之念的一个重要原因。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刘盈的素质确实不足以胜任大汉王朝的皇帝之位。

不过话说回来,刘盈不行,刘如意就一定行吗?现在的刘如意如此年幼,很难让人相信刘邦能够从他身上看出什么素质来。所以,刘邦想废刘盈,大概和刘盈的平庸有一定原因,但想要立刘如意,估计和刘如意身上的素质没有太大关系,更多的还是因为他的母亲是戚夫人。之所以想要废了刘盈,立刘如意,大概刘邦也很为难,因为他放眼望去找不到一个有能力从他手里接过大汉王朝的儿子。

刘邦的儿子中真的没有可堪大任的吗?其实是有的,就是排行老四的刘恒,只不过很可惜的,这个儿子刘邦没看懂,后来吕后也没看懂,最终荡平诸吕的功臣们也没有看懂。但就结果而言,刘邦最后还是如愿了,他的那个最能堪当大任的儿子几经波折,最终还是接过了大汉王朝这个庞然大物,并使之强盛。

对废立阻力评估错误

短短七年时间就灭秦,灭项羽的刘邦此时心里一定是自信心爆棚的。他觉得项羽我都灭了,废个太子这种事有什么难办的,有谁敢阻拦自己废立太子。这是严重的自我高估啊。也反过来说明了他对这件事情可能面临的阻力,估计太低了。结果他在朝会上一提出此事,群臣集体反对。甚至,自建国后一向不爱管闲事常常泡病假的张良也反对。张良可是刘邦最倚重,最尊崇,最言听计从的谋士啊。当年刘邦想定都洛阳比肩西周,结果路过此处的戍卒刘敬给他剖析厉害,建议他应该定都关中,结果群臣反对,他犹豫不决,后来张良一表示支持,刘邦二话不说当天下午就开始迁都。就是这样一个子房先生,如今也反对这件事。史书没有记载张良反对后刘邦的具体反应,但是我想,张良的话他一定听进去了。在张良表态后,他的内心一定极其的自我怀疑——难道,我真的错了?当初刚提及此事时的那颗坚定的心也跟着开始动摇。

另一个反对比较激烈的是叔孙通,他给刘邦讲了很多历史上因为废长立幼对国家造成严重危害的故事,因为刘邦不读书的嘛,所以这些他都知之甚少。讲完故事,叔孙通说了一句,如果陛下您非要废掉太子,那请让我颈血污地。听完这些故事刘邦无奈地跟叔孙通说自己说着玩儿呢,这事听你的。其实刘邦没把叔孙通当回事,但叔孙通讲的故事一定进一步加深了刘邦的犹豫。因为,这些故事让刘邦明白轻易废立,可能会危及他辛辛苦建立起的大汉,这是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反对最激烈的是御史大夫周昌,整天缠着刘邦就是臣期期知其不可;臣期期不奉诏。

这种阻力明显超出刘邦的预期,强行废掉太子的后果也不停地挑战者刘邦承受能力的极限。在这种情况下,这事就算是办不成了,虽然刘邦仍然念念,时时挂在嘴边,但事实上,已经无法向前推进了。

宠爱戚夫人和爱子刘如意,不喜欢吕后和皇太子刘盈;清楚地知道刘盈难堪大任;再加上对废长立幼这一事件严重性和阻力的错误评估,正是这几点的综合作用,最终让刘邦挑起了这场本不该挑起的宫廷斗争,也最终成为了他最后时光和身后最大的遗憾与悔恨。

0 阅读:3

小屋成一统

简介:一个非虚构的历史写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