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化熙与今日无税

观世传真侠 2024-06-03 07:54:26

淄博周村的丝市街、绸市街是唐宋以来不断发展起来的古街。那时,这里的丝绸从陆路可运往开封、洛阳和西安,并辗转到新疆和阿拉伯地区;从水路可通过距此不远的登州、芝罘等海港,运往朝鲜和日本。因此,周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古代中国陆上丝绸之路和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同时也使周村有了旱码头的美誉。

清嘉庆四年王衍霖《重修周村兴隆桥碑记》中解释道:“码头者,商贾往来停泊之所,若汉口、佛山、景德镇、朱仙镇之属。以其不通水路,无巨舰飞帆破浪翻飞之概,故别之曰旱码头云。”

清乾隆年间,曾任刑部主事的徐文骧,有感于周村的繁荣景象,写了一篇《周村镇赋》。其中有这样的描述:“货贿通夷夏之交,控蛮荆而引瓯越;宾主尽东南之美,接三江而达五湖。”这,成为当年周村货物四通八达的真实写照。

周村丝绸的辉煌,在洋务运动开始的近代化中达到了高峰。那时,出现了恒兴德、裕厚堂、同丰、源丰四大机械缫丝厂,是中国北方最早、也是最大的近代企业,是山东近代化的先行者。这些工厂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手工织作,而是引进意大利缫丝机600余台,以蒸汽机为动力,成倍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1916年前后,周村有丝织业户3000家,周边桑园达5000多亩,纺织机6000台,职工数万人,年产丝绸、麻葛等百余万匹,产值达400多万元,占全省651万元的63.2%。1931年,丝绸生产更达到创纪录的300万匹。1939年出版的《现代本国地图》记载:“周村丝织业之盛,所织绢、绉、绸、绫之属,称山东第一。”

与丝绸同步的是染织业的发展。浆染业在明末已是周村的主要产业之一。最初是浆染棉布;清代中叶,丝绸印染兴起;到清末成为全国著名的丝绸加工基地。多数染坊由浆染棉布改为浆染绸绫,丝绸染坊迅速发展起来。至光绪二十六年,周村已有浆坊40余家,染坊70余家。 规模较大的染坊一般批零兼营。染坊的伙计主要来自周边农村。

周村浆染业有独资和合资两种形式,以独资者居多。无论独资还是合资都具有手工工场性质,其组织管理制度大致相同,都设有经理、会计和工头,经理多实行聘任制。 经理俗称掌柜的,是染坊的主管人。厂内设有帐房,帐房先生除管理财务开支外,直接管理生产并协助经理管理日常事务,购买原料,实际上既是会计又是副经理。年底帐房先生会把全年的经营情况详细统计汇总,汇报给经理及东家。

上世纪30年代以前,全大染坊是手工操作,主要生产工艺分炼和染两大部分,即一口大锅炼生坯,几口大锅染色。生产过程较为复杂,全凭经验操作。1929年,机器染坊诞生,机器印染设备有锅炉、柴油引擎、蒸汽加湿机、蒸汽炼箱、汽染箱、轧光机等,实现了浆染业的半机械化。

康熙49年,有个名叫金鉽的政府官员,不理解周村“地不通夫水路”,而“天下之货聚焉”。

他亲自到周村考察发现。周村商业的繁荣,除了得益于兴旺发达的丝绸业之外,还与一个叫李化熙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周村古商城大街的中段,立着一座六棱形的石碑,碑体朝大街的一面镌刻四个大字:“今日无税”。

“今日无税”碑奇怪的立意常常吸引游客驻足观看。然而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了问题,这座碑似乎不像是什么文物古迹,它倒像是现代人刚刚建造的。

这座碑的确是在2004年才新建的。这年,山东电视剧制作中心在周村大街拍摄电视连续剧《旱码头》,周村区有关部门为配合剧情的需要,专门为剧组制作了这座道具石碑。电视剧拍摄结束后,它也就被保留了下来,成了大街上的一个新景点。

其实,在周村大街的历史上还真得有过“今日无税”碑。但它的位置却不在这里,它是在离此不远的顺河街中段,大小与新立的石碑差不多。不幸的是,那块石碑却在1958年被毁。

原来的“今日无税”碑尽管早已不复存在,但它所记述的那段真实故事却永远铭刻在周村人的心里。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化熙。

李化熙,祖籍山西盂县。明初,他的祖先移民来到山东,居住在周村城南的古城村。

李化熙于崇祯六年考中进士,由于个人的勤奋和超群的才干而深得朝廷赏识,一直做到四川巡抚、山西巡抚、兵部侍郎等高官。明朝灭亡以后,他同样受到了清廷的重用,在做了八年侍郎之后,成为刑部尚书。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化熙在刑部尚书的位上待了仅一年的时间就主动辞官回乡了。据说,他是清朝建立后第一位主动辞官的重臣。

回到周村的李化熙,一心要为家乡做些善事。他协同当地官府整顿社会秩序,对危害市场贸易的地痞流氓和黑恶势力进行打击;又以自己的特殊身份说服了山东巡抚,为周村免除了大量的苛捐杂税;最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积蓄,把周村的市场交易税全部承担了下来,使当时的周村成为国内独一无二的“免税区”。

不仅李化熙个人为周村承担市场交易税,而且他的子子孙孙都义无反顾地继承了这一壮举,直到他的第八代孙李沃璞,总共延续了185年。

免除市税,无疑给本来就渐成气候的商品交易市场插上了翅膀,周村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经营种类也由丝绸而转向多样化。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