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史湘云父母之死有隐情!史家清醒自保、中兴家业的三步棋

南山橘暖红楼 2024-02-08 04:49:40

大家好,今天说说《红楼梦》里最低调的权贵豪门——史侯爷家,贾母和史湘云都是史家人。

在故事发生的时期内,贾史王薛四家亲戚里,虽然看上去贾府封了贵妃,王子腾步步高升,但其实过得最好的是史家。只不过他们家不是主角,作者着墨太少,还有因为薛宝钗散布的谣言,导致史家总是被误解,被认为穷了、败了,没落了,这真真都是误会,但也可见史家的高明之处。

在书中大环境动乱,朝廷新旧势力争斗的大背景下,以贾府为首的四王八公旧勋贵处境不妙,看似依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但实际上都像是最后的狂欢,只有史侯家做到了未雨绸缪,老早就布局自保求生,其策略手段可远远不只是裁剪开支,让女眷做针线这么简单,比如史湘云的父母之死,小史侯的封爵可能都是大有隐情的。

下面咱们详细分析一下子。

一、金陵世家:深藏不露的权贵世家,与贾府联姻是自保的第一步

话说《红楼梦》里比较有名的四家姻亲——贾史王薛,贾府有一门二国公,有贵妃娘娘,有衔玉而生的吉祥物贾宝玉,有探花郎女婿林如海;伯爵王家有管着四大海关的王老爷子,有威风赫赫的王熙凤,有权倾朝野王子腾;金陵一霸薛氏有娶到贵女的薛姨夫,打死人命的呆霸王,无所不知的薛宝钗……最为低调没存在感的就是史家了,除了纯真娇憨的才女史湘云之外,我们甚至很多时候都会忘记,荣国府里最为精明智慧的老封君贾母,她也本是史家的千金。

但事实却是,贾府败落,穷途末路,像一艘摇摇欲坠的破船;伯爵王家爵位早没了,已经跌出贵族行列,王子腾官居高位也离不开贾府的扶持;金陵一霸家就更别提了,母子三人在贾府寄人篱下还不够,还叫来侄子侄女,娶了新媳妇组团在贾府当寄生虫。

而史家呢,一门双侯,保龄侯世袭罔替没降级,忠靖侯是第三代新封的爵位,史湘云的叔叔还是封疆大吏。

这个配置就算放在古代任何一个朝代里,都算的上是势力很强大的权贵名门了,尤其是请不要忘记,史家也是至少存在了近百年的贵族,还能保持这个实力,并且更进一步,也是难得了。

更别提人家史家初代保龄侯史公还是尚书令,这可是堪比宰相的官职,掌握着极大的权力,尤其是在古代很多时期里,明明有宰相,再设个尚书令,懂得都懂嘛。

总之呢,史公当年大概率是文臣封侯,这在历史上都是屈指可数的,在清朝之前比较出名的就是萧何了。当然也有武将当尚书令的,但也很厉害,比如郭子仪。

而且看贾母的修养,史湘云的风采,一看就是家学渊源,还有贾母提及她哥哥养戏班听戏的品味与讲究,史家甚至很可能在从龙有功之前,本就是根基深厚的地方世家豪族。

所以说,只要稍微探究一下史家的情况就不难发现,他家才是贾史王薛中最深藏不露的,实力最强大的,也最懂得权贵世家的生存之道。

史公当年能被封为保龄侯,还出任尚书令,那应该是功劳比肩萧何的人物。他为了家族的延续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与贾府联姻,把女儿嫁给了荣国公贾源的嫡长子贾代善,就是后来的贾母。

虽然在书中故事发生时期来看,贾史两家借婚事结盟有点过于高调了。但当年来说,贾府荣耀显赫,荣宁二公深受太祖皇帝的器重,史公这一步棋走的极为高明。

一方面是世家高门联姻并不奇怪,他们正是强强联合,可以利益共享,有利于史家发展;另一方面贾府奢靡跋扈,强横张扬,有这种“好亲戚”反而可以让史家更安全一些。这就比萧何厉害了,萧何当年为了换取刘邦的信任,甚至要自导自演一出强买民田,放高利贷的戏码来寻求自保,效果实在也不咋样。

二、史湘云父母之死大有隐情,可能是因为史家自保的第二步计划

史家能成为《红楼梦》里百年来越过越好的权贵世家大族,肯定是因为其家族自身实力够强,而不是攀上了贾府这门看似很强,实则迅速拉胯的亲戚。

保龄侯尚书令史公官居高位,当年深受《红楼梦》里的太祖皇帝重用,他的家族也是金陵数一数二的大族,正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史家嫡系的人口不算少,书中出场的就有贾母、史湘云、史鼎、史鼐等几位,居然没有一个闲人。

贾母是贾府里最有智慧和格局的长者,贾府传承了四代,毫无疑问她是最出色的当家主母;保龄侯史鼐迁委了外省大员,能升迁做封疆大吏,那他之前在朝堂上肯定也不是闲散平庸之辈;忠靖侯史鼎年纪轻轻就又给家族挣回来一个侯爵;史湘云博学多才,文思敏捷,性格娇憨纯真,颇有魏晋名士风采……种种细节不仅能看出史家的家风家教不一般,也能看出从史公到第三代子孙都没有离开过朝堂的中心,这已经不是贾府这种靠外戚关系和祖宗荫封闲职混日子的“假体面”贵族能比的,而且忠靖侯史鼎的爵位明显是军功挣来的,也就是说史家可能握兵权的时间可能都比贾府要长的多。

那么问题就来了,史家凭什么这么一直厉害呢?要知道二代荣国公可就去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预备接驾了,伯爵王家的二代已经去海关管外贸了。

其实很可能是二代保龄侯或者三代保龄侯又走对了关键的一步棋。

关于二代保龄侯,只有贾母说过这样一段话,是关于他养戏班听戏的事情。

贾母道:“也有,只是象方才《西楼楚江晴》一支,多有小生吹箫和的。这大套的实在少,这也在主人讲究不讲究罢了。这算什么出奇?”指湘云道:“我象她这么大的时节,她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众人都道:“这更难得了。”

史湘云的爷爷就是贾母的兄弟,很可能就是二代保龄侯,毕竟能当家做主在家里养小戏班么,应该是家主才能做这件事。看得出来这位史侯爷是很懂得享受生活,也很有艺术品味的人,但他应该不是贾赦贾珍那种只知道和小老婆喝酒看戏的纨绔子弟,因为他还把两个儿子史鼐、史鼎都培养的很出色。

不应该被遗忘的还有一位史家的子弟,也就是可能作为第三代史侯的史家嫡长子史湘云的父亲。他在故事开始的时候已经亡故,史湘云的判词交待:“襁褓之中父母违”。他和他的妻子是在史湘云刚出生的时候双双离世的,那他们人是怎么没得呢?我们从史湘云的年纪推理。

史湘云的年纪和林黛玉差不多,也就比香菱小四五岁的样子,按照书中开篇甄士隐故事中交待的大背景,当时正是:“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可以理解为封建社会饥荒灾年里的地方动乱。

参考清朝的时候有许多贵族官宦子弟在平定这些叛乱动乱的过程中立功封爵的例子,史湘云的父亲很可能是在带领军队剿捕盗匪的过程中不幸离世的,她的母亲则可能是惊闻噩耗难产过世,才留下襁褓中的小女婴,当然也可能是其他原因,这里只是猜测。

但大概率正是因为顾念史家的功劳,书中的皇帝才让史家二房继承了保龄侯爵位之余,又额外封赏一个“忠靖侯”,让史湘云的小叔史鼎袭爵。

虽然也可能是史鼎自己靠战功挣来的,但如果没有长兄战死沙场做为前提,他必须需要建立的功劳要非同一般才能挣一个侯爵。这其实很难,因为他家的爵位本就世袭罔替,又和贾府联姻,是旧勋贵中的一家,除非皇帝不得不做面子情封爵重赏,否则几乎是不可能再封个侯爵的。

不管怎么回事,反正史家到了第三代就是抓住了一个关键的机会,像萧何把家里的男丁们推上前线一样,史湘云的父亲叔叔及时为朝廷效力,达成了一门双侯的成就。

或许皇帝给史家新封侯爵,重用史鼐做封疆大吏,与高升王子腾、给元春封贵妃一样,都是收拾旧勋贵们计划的一环。但毫无疑问,史家是最清醒的,不仅从贾母之后再无与贾府联姻,而且从一门双侯之后,更加越来越疏远贾府等旧勋贵势力了。

这样说的依据就是:贾母主动收养年幼的史湘云。此举明显是贾母主动拉拢与史家的姻亲关系。贾母是史鼐、史鼎的亲姑妈,是史湘云的姑奶奶,就算史湘云襁褓中成了孤儿,她也大可不必做到这个份儿上。因为只有继承保龄侯爵位的史鼐收养她,古代没有疫苗,年幼的婴儿比较难养,一个不小心就容易翻车。

但贾母还是选择这么做了,而且留着史湘云在贾府长到了好几岁,贾母还特意把她和宝玉养在自己身边一起成长,把二等丫鬟翠缕送给史湘云使唤不算,还派自己的大丫鬟袭人伺候了史湘云几年。这其中的用意也不言而喻,有打算让宝玉和史湘云结亲的倾向,否则后来的林黛玉也不会因为金麒麟吃醋了。

如果只是因为贾母本人需要娘家的支持,大概是不必如此的。

三、一门双侯,封疆大吏,但清醒的退步抽身

不管贾母如何努力维系与史家的关系,史家都是铁了心要离贾府远一点的。

虽然史湘云小时候在贾府住过几年,但史家一位太太(应该是史鼐的前妻)过世后,她被喊回家守孝就没有再回来常住了。

书中原话是湘云对袭人说:“你还说呢。那会子咱们那么好。后来我们太太没了,我家去住了一程子,怎么就把你派了跟二哥哥,我来了,你就不象先待我了。”

虽然史湘云非常愿意来贾府住着,和宝玉以及众姊妹一起玩,但是每次史家都会没过几天就派人来接她回去。

书中写:少时薛宝钗赶来,愈觉缱绻难舍。还是宝钗心内明白,他家人若回去告诉了他婶娘,待他家去又恐受气,因此倒催他走了。众人送至二门前,宝玉还要往外送,倒是湘云拦住了。一时,回身又叫宝玉到跟前,悄悄的嘱道:“便是老太太想不起我来,你时常提着打发人接我去。”

从史湘云离开贾府的表现看,史家的叔叔婶子们根本不乐意她常来贾府住着,只不过抹不开贾母的情面罢了。贾母其实也知道史家的意思,但除了史湘云,贾府和史家的关系也只剩下红白喜事和生日年节礼数往来罢了。

比如葫芦案,史家完全不理会,平时没大事史侯夫人和史家其他姊妹也几乎不来贾府,贾府的宝玉和三春等也从不去史家,贾府的小辈过生日史家也没有礼物送到,甚至贾母八十大寿,史家的礼物也不过应景而已。

随着湘云和宝玉的年纪渐长,快要到了能说亲的年纪,史家简直就是像害怕贾母先开口一样,早早的给湘云订了婚事,而且还不是利益联姻,而是门当户对的才貌仙郎,就算贾母也挑不出半点毛病。

快要订婚的史湘云再来贾府就显得不一样了,婶娘史侯夫人把她打扮的格外隆重。

至次日午间,王夫人、薛宝钗、林黛玉众姊妹正在贾母房内坐着,就有人回:“史大姑娘来了。”一时果见史湘云带领众多丫鬟媳妇走进院来。……贾母因说:“天热,把外头的衣服脱脱罢。”史湘云忙起身宽衣。王夫人因笑道:“也没见穿上这些作什么?”史湘云笑道:“都是二婶婶叫穿的,谁愿意穿这些。”

史湘云这次来还带了礼物,不仅三春黛玉宝钗姊妹有,连交好的体面大丫鬟姐姐们也有的,这次她比以往都像是来做客的。贾母自然是最明白的人,所以这一次她对湘云就没那么热情了,还问她:“今儿还是住着,还是家去呢?”

王夫人和袭人也有打趣她,虽然有点害羞,但她甚至都没有想过为什么宝黛钗等年纪都比她大的姊妹还没着落,只有她定了婚事,这应该算是史家最明确的一次拒绝贾府的拉拢,所以贾母不太高兴了。

也不知道薛宝钗是不是看出来什么门道,才趁机摆了史湘云一道,借她的名头大摆螃蟹宴,并且把史湘云在史家的烦恼事传给了袭人知道。

宝钗说:“……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为什么这几次他来了,她和我说话儿,见没人在跟前,她就说家里累的很。我再问她两句家常过日子的话,她就连眼圈儿都红了,口里含含糊糊待说不说的。想其形景来,自然从小儿没爹娘的苦,我看着她,也不觉的伤起心来。”

薛宝钗这么一番话,花袭人立刻表示领会到了史湘云在史家被虐待的意思:“想来我们烦她,她不好推辞,不知她在家里怎么三更半夜的做呢。”

可史家其实是断断不至于此的,这样一门双侯的大家族,史鼐、史鼎都有各自的府邸,规模比宁荣二府差不了太多,家里就算裁剪开支,不像贾府养着上千仆人,但一二百的奴仆总是有的,否则日常的年节宴会,世交亲友往来,红白喜事都根本应付不了,难道还要临时出去雇人使唤?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至于他们娘儿们的衣服不用针线上的人,不用不代表史家没有养裁缝绣娘,否则家里上下奴仆的四季衣服,应酬往来做礼品的针线谁来做呢?

大约只是史侯夫人小姐们的衣服要自己动手做,既能练习女红,还能博个贤德美名,又能为家族赚到勤俭持家的声望,何乐而不为?

总之基本就是宝钗和袭人生动演绎了什么叫无中生有,以讹传讹了,如果袭人再八卦一下,估计史侯家寒酸的名声就传遍贾府了。

当然,袭人有没有传播不知道,但螃蟹宴很快就办起来了,薛宝钗做的很绝,不仅让大家都知道是她帮湘云办的,还带着母亲薛姨妈跟贾母坐在了一起,史湘云反而只和王夫人三春姊妹们坐,史湘云只是有点懵,但也没有全然反应过来,事后还是跟宝钗要好的。

但贾母是看的明白,她和史家有问题是他们自己的事,薛宝钗这样钻空子可不行。于是贾母就先夸了薛宝钗“细致,凡事想的妥当”,又嫌弃螃蟹“虽好吃,不是什么好的”,并特意强调要给史湘云还席,才有了名场面带着刘姥姥,两宴大观园。

抛开这些不谈,贾母后面在史鼎升迁外省大员的时候特意把史湘云留在贾府居住,好像也带着一层故意向众人表示:他们史家亲戚之间感情和厚好的很,别人休想看笑话的意思。

贾母或许是因为十分反感史湘云和薛宝钗混在一起,才会表示“要命凤姐儿另设一处与他住。”只可惜湘云此时还迷糊着呢,根本领会不到贾母的意思。

不过,贾母这么做也无济于事,史家终究是离贾府越来越远了,只怕等贾母去世之后,也就渐渐不来往了。或许正因如此,在后面贾府抄家获罪之后,他们家因为早就筹谋抽身退步,也是被牵连最轻的一家。

3 阅读:220
评论列表

南山橘暖红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