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为什么会成为战国第一雄?除了底蕴强大,还做对了两件事

元柏评历史 2023-04-29 07:49:00

风云战国

说起战国,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是商鞅变法。原因是商鞅变法让秦国在战国时期脱颖而出,一举奠定了此后中国的面貌。但商鞅变法的内容并非他的原创,变法的思想也非他的独家。商鞅的很多观点和条文都是照搬战国第一个霸主国家;也曾是他欣赏过乐舞琴瑟最后仓惶出逃的魏国。

在魏国,商鞅拜师学艺钻研学术,又在魏国给魏相做幕僚,深入魏国的权力中心,自然将魏国政治手段尽收眼底。可以这么说,没有魏国就没有商鞅,也就不会有强秦的崛起,更不会有后来大一统的中国。

魏国,似乎在战国的进程中存在感并不强,但是它的低调掩盖不住它战国第一雄的身份。

可是为什么是魏国成为战国第一雄呢?为什么不是楚、齐、秦这几个春秋沿袭下来的强国呢?这就要从魏国的历史说起了。

魏国版图

底蕴强大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将战国的起点定为三家分晋,也就是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春秋五霸落幕,战国七雄登场。

被分之前的晋国可谓是春秋末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地域囊括了今天山西省的大部分,河南省北部以及河北省的南部。

但是韩赵魏这三家却不是按照山西、河北、河南规规矩矩的分地盘,原因就是分地盘不只能算面积,还要考虑人口、经济等因素。除此之外,三家原本就有各地的封邑,所以在瓜分晋国时,还要考虑就近原则,这么一弄,三家的地盘就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三家当中赵国分得土地最多,但是大部分在北方,土地荒芜并且人口也少得可怜,很鸡肋。韩国分得土地少但经济繁荣看上去很不错,可是南边是楚国、西边是秦国、东边和北边是赵国和魏国,四面被包围基本没有发展空间只有挨揍的份。

战国时期版图

相比韩赵两家,在瓜分晋国中真正拿到大头的是魏氏。

当时晋国最为富庶的地区都在现在山西的南部,主要是西南的临汾盆地以及东南的上党盆地,也就是今天山西长治一带。临汾和上党这两块地方四周大山环绕,中间是河流冲积的平台,土地肥沃。

其中临汾是晋国的发祥地,不仅人口稠密富足,城镇的经济水平也是相当的高,当年晋国在春秋时期呼风唤雨的根据地就是这里。

俗话说得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这两块晋国深耕百年的富饶土地,经济实力是让魏国在战国初期脱颖而出崭露头角的因素之一。

魏国不仅拥有了晋国的经济底蕴,而且还拥有很强大的政治底蕴。

西周初年,周成王封诸侯时将一名姬姓宗室封到了今天山西芮城县这一带,这便是最早的魏国,不过当时的魏国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诸侯。

到了春秋时候,这个魏国就被强大的晋国给吞并了。难道说魏国就这么草率的退出历史舞台了吗?不然!

晋国霸业

在晋国消灭魏国的战役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人奋勇当先立下了大功,当时晋献公一高兴,就把魏国的土地赐给了他,就这样这个毕万成了魏氏的始祖,改名为魏万。

魏万的儿子魏犨(音同抽)和晋国公子重耳的关系很好,是重耳身边的五贤士之一,对重耳忠心不二。后来重耳成了晋文公,魏犨就当上了士大夫,也就成了魏氏的掌门人。

魏万的孙子魏绛执掌魏氏后,魏氏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举跻身晋国六卿之列。而且得到了一块重要的封地——安邑,安邑位于晋国的核心区域,后来魏国能够独占晋西南,就凭借这块封地。

魏氏进入六卿,意味着魏氏开始深度参与国家大事,甚至是国家改革方面,这为魏氏之后建立诸侯国打下夯实的治理国家的政治基础。

魏绛的孙子魏舒是春秋时期了不起的军事家,他在晋国搞军事改革,用步兵方阵取代了传统的车战,让战术更具机动性,也正是因为这次改革魏舒当上了正卿,执掌晋国的国政。

魏舒的孙子魏驹是赫赫有名的魏恒子,就是他与韩庚子一起反水,在晋阳之战中联手赵襄子灭掉了不可一世的智伯瑶,开启了后来三家分晋的局面。

接班魏驹的是他孙子魏斯,这个魏斯就是史书上大名鼎鼎的魏文侯。

魏文侯的影视形象

魏氏经过十代人、数百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了名正言顺的诸侯国。魏文侯吸取先祖治国理事的经验,破天荒的做了两件事,让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代霸主。

布衣卿相

公元前446年魏文侯即位执掌魏氏,上来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招揽一流的人才。招揽人才在春秋战国并不是新鲜事,但是像魏文侯这样面向社会招聘,还是头一遭。

从西周开始,王室到诸侯的高级官员都是卿大夫家族代代把持,只要国家不灭亡,官员的位置就一直是他们的,这就是世卿世禄制。

世卿世禄制是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系的,春秋时期的教育是贵族们的特权,老百姓别说当官了,大字都不识一个。但随着孔子普及了教育,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有了当官的可能性。

魏文侯早就意识到有很多人才都在市井民间,想要国家的人才梯队良性循环,就必须做出调整。所以魏文侯一上台就开始推行社会招聘,大力发掘那些隐藏在市井的人才。

也正因为如此,魏文侯身边聚集了一大批人才。这些人的出身可能并不高贵,但魏文侯很是欣赏他们的才能,都予以重用。

当时的鲁国和齐国,也没事装装样子进行社会招聘,但是真正尊重人才,且对所提的建议从谏如流的,放眼整个战国初期只有魏文侯一人。

子夏

魏文侯不仅拜儒家十哲之一的子夏为师,而且还与学者段干木亦师亦友,每次经过段干木的住处时,总是毕恭毕敬。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无疑让魏文侯很快声名远扬,天下英雄才士纷纷从各地赶往魏国,投奔魏文侯。

后来魏文侯表示,只要谁有本事就可以当相国,就会让他放手去治理国家。魏国是战国时期第一个打破卿大夫家族对于相国垄断的诸侯国,这就是布衣卿相。

这其中就包括法家鼻祖李悝和兵家亚圣吴起,两人称得上魏文侯的左膀右臂。

这两人一文一武,相得益彰。李悝主内,将魏国内部的方方面面按照《法经》全部革新了一遍,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强化君权;吴起主外,通过对魏国军队改革,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特种部队“魏武卒”,让魏国一举成为战国初期战斗力最强的国家。

魏文侯推行的任用能臣布衣卿相计划,在社会面上吸引了大量的人才,人才的厚度决定国家到底能走多远,战国如此当今亦如此。

和人才同等重要的还有外交策略。不得不说魏文侯的外交手腕干净利索,从不拖泥带水。

李悝和吴起

团结三晋打压秦国

三家分晋前,魏氏不是最强的,但三家分晋后,魏氏却成了三家的带头大哥,这完全依靠魏文侯会处关系。

分晋的时候,韩赵魏三家老一辈领导人惺惺相惜,但是都已经去世,新一代领导人却没有那种同舟共济时的友谊。

韩武子见到赵氏内乱,便想借着机会吞掉赵国,但他又势单力薄,于是韩武子找到魏文侯,大谈趁机瓜分赵国的阴谋。

魏文侯表态:不可能!赵氏是我兄弟,我绝不会这么做!韩武子灰溜溜的回到韩国去了。赵氏内乱结束后,才知道韩国想在背后捅刀,于是来找魏文侯:三晋里韩国最弱,咱俩联手必定灭了它。

魏文侯再次表态:韩氏是我兄弟,你休想!

这时三晋当中只有魏文侯看的明白,晋国当时强大,现在一分为三后,显然实力不如之前,如果三晋不团结搞内斗,三家都要被虎视眈眈的秦齐楚给灭了。

在这之后,韩赵两家也认识到自己的鲁莽,认魏文侯为大哥,三晋联盟重归于好。

韩赵魏三家分晋

魏文侯组织的三晋联盟就像一道屏障,让其他诸侯国无法靠近,得以让魏国安心的发育。

在战国,灵敏的政治的嗅觉只有少数诸侯拥有,魏文侯算是第一个。他认为魏国最大的敌人不是中原诸国,也不是南边的楚国,而是西边的秦国。

公元前627年的殽山之战,秦军遭到晋军毁灭性的打击,之后两百多年时间里,一直在黄河西岸猥琐发育。

这两百多年里,秦国通过打击蛮夷部落,向西扩张,人口粮食储备极具增长。魏文侯看出了秦国的潜力,他必须先下手为强。

公元419年,魏文侯在黄河西岸修筑了少梁城,意图就是要在河西安插一个桥头堡,随时可以对秦国发动进攻。秦国看出了端倪,于是想在魏国立足未稳之际,将少梁拔掉。

就这样第一次秦魏河西之战爆发了。

河西之战

公元前418年,魏军和秦军在少梁大战,此后少梁这块战略要地就成为双方反复争夺的对象。双方损失惨重,但魏国更胜一筹,少梁依然在魏国手里。

秦国眼看强攻不成,也玩起了桥头堡策略,在少梁北部修筑了两座城邑,死盯少梁的一举一动。可惜此时的秦国还不是那个强秦,公元412年,魏文侯派自己儿子出征,一举端掉了秦军新筑的繁庞城(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

对于魏文侯来说,打败秦国的关键就是占领河西之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魏文侯又在少梁城以南约八十公里处筑临晋城(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在少梁西南约五十公里处筑元里城(今陕西省澄城县东南),它们和少梁形成了一时难以撼动三角据点,为前线魏军提供兵源和粮草。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亲自率领大军攻占秦国的河西之地,在君主亲征和三座桥头堡的加持下尽占河西之地,并设立西河郡,让此次河西之战的功臣,兵家亚圣吴起担任西河郡守。

而秦国人只能全面退守洛水,并在洛水沿岸修筑防御工事,防止魏军继续西进。此后二十年秦军再未染指河西之地。

睿智的魏文侯,凭借耳濡目染的政治底蕴,强大的后援智囊团和过硬的外交手腕让纸面实力并不出彩的魏国,坐上了战国初期第一把交椅。

法家创始人李悝

做为魏文侯左膀右臂的李悝是如何在魏国掀起变法的浪潮呢?

关注我,看风云战国。

0 阅读:43

元柏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