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来说说这次“九省联考”语文试题传达出什么重要信息?
一、选择题数量增加到12题,众望所归。
2023年的全国卷,某些地区选择题才区区8题24分,而新高考卷也只有30分,让无数人认为语文要全盘主观题化了。这次九省联考的适应性考试,选择题增加到12题(36分)(可以肯定,但不一定是36分),让所有一线的老师和学生松了一口气。过多、过滥的主观题,让阅卷主观因素对学生分数的干扰大了很多,有失公允。
值得重点关注的有以下几点:
1、信息类文本选择题变为4道,且为图文对比解读(真的有吗?)。
(原题)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化I存续期内大部分时间里气温偏暖。
B.文化I存续期内传统的早作农业系统尚未完成。
C.文化II存续期内存在着劳动力的分化。
D.文化Ⅱ存续期内人们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
这一次九省联考,信息类文本阅读有4道选择题,前两道考信息筛选,第3道考“论点和论据”,第4道考图文对比。这第4题弥足珍贵,新课标卷很久很久没有图文结合的试题了。按照国际PISA阅读惯例,图文结合是重要的阅读方式,高考不可漠视这一社会阅读的大趋向。
同时,信息类文本,没必要考太多主观类试题,筛选和辨识是这一文本的阅读价值所在。
2、文学文化常识基本确定已从文言文阅读中退出。
选择题第11题为教考结合,关联教材,考查与教材内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呢?)的对比辨析。
(原题)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保,文中指守卫、据守,与李密《陈情表》中“保卒余年”的“保”意思相同。
B.行人,文中指使者,与《孔雀东南飞》中“行人驻足听”的“行人”意思不同。
C.去,文中指距离、相距,与《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去”意思相同。
D.正色,文中指神色庄重,与《庄子·逍遥游》“其正色邪”的“正色”意思不同。
当然这种考查形式早已出现,只是偶尔还有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各占一半的情况。这次的联考让我们再次确定文学文化常识基本确定已从文言文阅读中退出。而这种关联教材,考查与教材内文言实词的对比辨析的考查形式更体现教考融合、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3、语言文字运用有2道选择题。
(原题)19.下列句子中的“给”与文中加点的“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冰凉的雨水把她的衣服都给淋湿了。
B.你简直太不像话了!马上给我出去!
C.他来北京前是专门给人家修理电视的。
D.我赶到时,那批货物已经全给卖光了。
这种考查,继续前几年的方向,考具体语境下的词语含义。这类试题,并不是“手拿字典,分数我有”的靠死记硬背、机械刷题能提分的题目。符合教育部考试院的要求。
(原题)2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这一题看似新奇,实则还是语句衔接题的变种,考查考生对于语段整体的理解,知道哪儿最需要加入古诗,衔接上下文。很多老师抱怨,这种衔接题和语句补写题有考点雷同之感,其实不然,多次考查同一考点,证明考试院对于逻辑思维的考查十分重视,大家要适应。
二、反套路或少套路,多考能力。
曾经的试题,题干固化,答案套路横行。这不利于为党育人,为国选材。如今的试题,更加注重真正读懂文本。
例如:
(原题)8.小说直至最后才交待刘主任是个盲人,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5分)
这一题要求学生筛选隐藏的细节。早在学习莫泊桑小说《项链》的时候,学生就受到过此类训练,这类题目教考结合,题干不偏不怪。命题人很真诚!
又例如:
(原题)9.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这一题要求学生分析叙述角度对于艺术效果的作用,和近些年的“艺术效果题”如出一辙,随文命题,高!命题人很真诚!
再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保,文中指守卫、据守,与李密《陈情表》中“保卒余年”的“保”意思相同。
B.行人,文中指使者,与《孔雀东南飞》中“行人驻足听”的“行人”意思不同。
C.去,文中指距离、相距,与《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去”意思相同。
D.正色,文中指神色庄重,与《庄子·逍遥游》“其正色邪”的“正色”意思不同。
这题,很难得的是,四篇课内文章都是高中篇目了,破天荒第一次!是啊,教考结合,干嘛总是和初中教考结合。命题人真的懂高中教学!
1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题目没有故弄玄虚,更加没有引经据典来对比分析,就考最简单最基础的“思想感情”(最基本的往往是最重要的),让学生的基本功、童子功都能展示出来。命题人很真诚!
三、作文题目更贴近生活,表现出更明显的“反押题”倾向!
1、题目五彩纷呈、各有特色:
此次试题的作文命制有了重大突破,针对不同的省份,作文题目不同,共有4个作文题目。
(作文1)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报考大学时选专业是关系到个人发展的决策。你想选择哪个专业?为什么这个专业对你重要?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这是属于宏大主题的作文。
高一时候,学生就进行过专业报考和职业介绍的训练,所以高三考生对这一题一点不陌生。写作时候要明确专业名称,进行概念阐释,然后把这一专业对于国家、社会、自我的意义写出来。注意,近来某些网红比如张学峰对于选科有过惊世骇俗的言论,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注意甄别,写作时候可以把张学峰当做反例。
(作文2)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亲人、朋友之间互赠礼物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现象。一些人认为接受礼物的一方可能并不需要这个礼物,与其精挑细选不如直接把买礼物的钱送出去,这样对方就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这是属于二元思辨作文。
礼尚往来,本是礼仪之邦的传统。“精挑细选”还是“直接送钱”成了大家的困扰。虽是小事,其实有着很深刻的二元思辨的意义。毕竟,不同的送礼对象,确实有着不同的诉求。
(作文3)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最像新高考I卷)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Ⅰ提到自然带的边缘交错地带较为敏感,当环境出现波动时,它们会最先发生改变,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产生变化。其实,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类似的“交错带”。
请以“交错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是属于一元思辨作文。
这一题提出一个陌生的概念,“交错带”,就像当年“幸存性偏差”吓坏考生一样。其实不要过于紧张。“环境波动→最先改变→整个变化”,七雄争霸中,《谏逐客书》让秦国最先改变,有一统天下的气象,李斯不就是“交错带”吗;百年大变局中,追梦的奋斗者如我辈青年,不也是社会大众的“交错带”吗?
这次七省适应性测试联考(河南、新疆也加入,实际上是九省联考)的作文题目(河南考区)有些出人意料,一改二元、三元关系型材料作文题或单纯材料型的作文题,给了一个读写结合+材料+话题型的作文题。作文题看似简单,但“交错带”这个话题名词明显很陌生,写好这个作文有一定难度。想必平时各个学校的高三学生并没有练习过这个话题,“反押题”思路在指导高考作文出题的方向。
(作文4)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学校校刊准备开设“文化遗产”主题专栏并向同学们征稿,具体方向包括以下三种。
1.向读者介绍一项文化遗产。注意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应注重其人文内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
2.陈述某一项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在此基础上,谈一谈对它的保护与传承。
3.通过讲述你与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来展示这项文化遗产的魅力。
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
这是属于任务驱动作文。
注意,“选定一个方向”,不要面面俱到,否则36分以下。任务1中提及“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证明这是要求有散文化的抒情性的说明文;任务2中提及“陈述历史、现状,谈谈保护与传承”,也规定了写作思路;任务3中提及“讲述你与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就是明确要求写记叙文了。这是全国卷多少年来第一次,破天荒。这也是教考衔接!
2、更贴近生活、“反押题”倾向更加明显:
这4个作文题目都体现出贴近生活、真实性非常强的倾向。 “专业选择”的作文题目,直接关系“个人发展”;“礼物”的作文题目强调是“亲人、朋友之间”和“人际交往中”;“文化遗产”的作文题目明确说是“我们身边”……这次的4个作文题目,生活感、真实性增强了,“反押题”倾向特别明显,可以预测跟真实生活关联是今后甚至是高考作文命制的方向。但是这种作文难度也增加了,准备的各种套路、模板通通用不上了,甚至连平时积累的作文素材都用不上。这种作文要写好更不容易。
3、新高考作文不走思辨了吗?
九省联考给我们提供的四套作文,分别是"选专业""送礼还是送钱""交错带""文化遗产"。
这四道作文题一经面世,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其中呼声最高的莫过于:
"新高考不走思辨了吗?"
其实,恰恰相反,这四道作文题并没有脱离"思辨"的航道,而是希望在"思辨"的理论性和具体生活的实践性之间达成一个平衡,既不走高度抽象、过分哲学化乃至脱离生活的纯理论路线,也不走一味堆砌实例素材、社会热点的假大空路线,而是试图聚焦学生个体,问出小而具体的问题。
高考无纲,我可以不考,你不可以不学,不要过度理解联考和一次高考的内容,出题形式确实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