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掰谎记”,不止扯下薛家母女遮羞布,也是给林黛玉严重警告

君晓吖侃红楼 2024-04-03 10:32:57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贾母支持宝黛姻缘的立场,至死都没有变。从刘姥姥“雪下抽柴”故事的伏笔看,贾宝玉迎娶薛宝钗时,并不是续书写得“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而是“史太君撒手入黄泉”。

刘姥姥讲述的“雪下抽柴”故事,以及南安太妃拜寿“看姑娘”,薛宝琴母亲痰症忙出嫁这三件事,明确贾母死在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当晚,以死“反对”金玉良姻,并导致贾宝玉守孝一年不能与薛宝钗圆房,直到抄家、离家、出家而去……

贾母如此反对金玉良姻,源于薛宝钗不但不是贾家最好选择,还将与王家进一步捆绑,被人家“母蝗虫”之计彻底吞噬。

贾母支持宝黛姻缘,源于林黛玉对破局王家不断靠子孙繁衍吞并贾府的阳谋有用外,更有能力做贾府未来的“补天人”,引领贾府走书香门第的转型。

那么,贾母是不是就盲目支持宝黛姻缘呢?并不是!有这么一件事,让读书人看到贾母真实的立场:

面对犯了错误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贾母毫不客气的教训,更是针对薛家母女图谋金玉良姻的企图,以及王家背后的算计毫不留情的揭发和打击。这就是有名的元宵节“掰谎记”。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所谓“掰谎记”,源于元宵节那天贾母设宴请族中子孙们夜宴,团圆。当晚有来贾府“营生”取乐的女先儿,也就是目盲的女说书人要给贾母讲一段新书名叫《凤求鸾》。

故事梗概很简单,一出才子佳人的故事,说得是金陵曾做两朝宰辅的王忠告老还家后,仅有一个公子名唤王熙凤。因那年王公子上京赶考遇了大雨,就投到一个姓李世交乡绅家中避雨,便结识了李家千金雏鸾小姐,引出一段《西厢记》般的姻缘故事。

这个故事有三个点要格外注意:

一,金陵王忠,以及儿子王熙凤,分明隐喻的是金陵王家。

二,王熙凤求到了李家,“勾引”人家女儿雏鸾小姐,时间设在“五代残唐”,那时候的独生女有继承权,分明就有侵吞人家家产之意。

王忠派儿子“王熙凤”进京赶考是假,真正来李家“勾引”分瓜,与王家派薛家母女来贾府图谋金玉良姻如出一辙,难怪妙玉给薛宝钗喝茶的“(分瓜bān)瓟斝”上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

“真”相便是金玉良姻背后,是王家舅舅在对贾府图谋,要一起“分瓜”贾家。也就是林黛玉说得“母蝗虫”之意,靠繁衍后代侵吞亲家。薛家如此,又轮到贾家。

贾母显然发现了王家图谋,才坚决反对金玉良姻。

三,“王熙凤”与雏鸾小姐的男女私情,在当时不受祝福,也肯定要被抵制和禁止。

于是这段故事就引起了贾母长篇大套的“掰谎记”,认定是那些穷酸文人不豪门富贵人家的规矩礼仪而故意诋毁。

(第五十四回)贾母笑道:“这些书就是一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 ,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这么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乡绅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绝代佳人’,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他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像个佳人?就是满腹文章,做出这样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一个男人家,满腹的文章,去做贼,难道那王法就看他是个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了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堵自己的嘴……别说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拿着咱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那样的事。别叫他诌掉了下巴了罢!”

贾母这段话的批判可是毫不留情,话里话外的意思,相信当时在座的“有心人”已经如坐针毡,如芒在背了。

尤其她说“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薛姨妈肯定是要坐不住的。

薛家可不是普通商贾,那是四大家族之一,世代读书的名门。哪有不知礼仪规矩,纵容女儿与人私情的事?

可如今薛家就在贾家赖着五六年不走不说,公然宣称金玉良姻,薛宝钗更是出入怡红院来往频道,他们的心思,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贾母这个话,岂有不然薛家母女联想,甚至干脆就扯下了她们图谋金玉良姻的遮羞布不说,连王家舅舅在背后替他们策划的事,都被扯了出来。如今贾府的这些个王家人,岂有不是一丘之貉的?

薛家母女坐不住,估计王夫人也是屁股上长尖,脸上热辣辣的。

要知道当时在场的可不只是薛家母女是外人,还有亲家李婶娘母女呢。贾母如此不留情面的“揭露”,是谁的面子也不给的了。

然而,“掰谎记”只是贾母针对薛家母女和王家的么?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可是太小看贾母的心中和气度了。

她这“掰谎记”一出,真正坐不住的其实是林黛玉和贾宝玉。

“掰谎记”抨击的是什么?是《凤求鸾》的男女私情!

在座众人中谁是真正的《凤求鸾》男女私情?毫无疑问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二人。

就在刚才不久,林黛玉就犯了一个“致命的失误”!

(第五十四回)贾母又命宝玉道:“你连姐姐妹妹的一齐斟上,不许乱斟,都要叫他干了。”宝玉听说,答应着,一一按次斟上了。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笑说:“多谢。”宝玉替他斟上一杯。凤姐儿便笑道:“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的字,拉不的弓。”宝玉道:“没有吃冷酒。”凤姐儿笑道:“我知道没有,不过白嘱咐你。”

大庭广众之下,林黛玉用自己吃剩的酒喂给了贾宝玉,杯子是黛玉的,酒水喝剩的,这幅画面就算是发生在如今的初高中课堂上,估计都得炸了锅。但放在《红楼梦》时代,不但不会炸锅,反而会将人吓得肝胆俱裂。

之前“诉肺腑心迷活宝玉”时,贾宝玉对林黛玉的表白被他拉着袭人的手说出来,吓得袭人不但哭了,更是将之定性为“丑祸和不才之事”,代表了那个时候世人的普世价值观。

如今众目睽睽之下,林黛玉和贾宝玉这样亲密,瞬间就让全场“静”了。王熙凤那么能救场的人,也只能不尴不尬的解围,反而让全场气氛更尴尬,一个附和她的人都没有,足以证明当时的现场氛围。

这件事,林黛玉和贾宝玉肯定做错了。

贾母作为主要监护人,肯定不自在,与王夫人一样面子挂不住。

王夫人遇见这种事,就是想办法掩饰,当时金钏儿之死,便是证明。

贾母绝不是!外孙女和孙子就是做错了。错了就要立即教训,马上“亡羊补牢”。

所以,贾母的“掰谎记”可谓是迅速又直接。她毫不委婉的提到“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他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看似说的薛宝钗,何尝不也是让林黛玉警心?

贾母说“我们家没有这种事”,更将男女之情定性为“贼情”,就是丑祸和不才之事。言外之意就告诉宝黛二人要适可而止,今天过分了。

贾母至此宝黛姻缘,那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框架下,由长辈做主,而不是两个人背后私定终身。

照今日的情景看,林黛玉和贾宝玉显然已经超出了表兄妹的感情,贾母及时喝止、当头棒喝,是她作为大家长的责任以及担当。

事情既然已经出来,肯定不能让时光倒流,堵住悠悠众口。那就要立即亡羊补牢。教育他们正确的行事和规矩。

贾母没有避讳,而是直面问题。既然已经发生的错误,就要及时想办法解决,不让问题越来越眼中。这才是担当。

有了贾母如此的警告,贾宝玉和林黛玉必然会自省,以后便循规蹈矩起来。这种事不能冷处理,否则让亲戚看着不像,让晚辈有样学样,就是家里头那些奴才们众口铄金,传出去也不好听。

她说“我们家没这种事”,何尝不也是警告?今儿在屋里这些人,只要传出去风声,就都是责任。

你就说贾母厉害不厉害?

反观王夫人,在袭人已经暗示她,贾宝玉在园子里有了“不轨”的事情,建议赶紧搬出去。更是因死了金钏儿挨了打,她却还是不作为。反而可笑的安排袭人看着贾宝玉,又安排麝月等人做眼目,结果才有她今日当众被“林黛玉喂酒贾宝玉”而导致的颜面大失。

面对宝黛二人的亲密,贾母是及时亡羊补牢,王夫人却始终一言不发,估计心中是恨林黛玉入骨,千错万错都是这个“狐狸·精”的错。

后文她对晴雯挫骨扬灰的恨,何尝不就是针对的林黛玉?

贾母积极应对,王夫人掩耳盗铃,两代媳妇高下立判,也就知道贾府未来如何。

而且贾母教训完还不算。当时贾宝玉和林黛玉几个是围在她的榻前桌上坐地,随后贾母便调整大桌,亲自安插座位,向宝玉说:“你挨着你太太。”于是邢夫人王夫人之中夹着宝玉。宝钗等姐妹在西边……

贾母一直在以身作则,不但警告了宝黛,更是将他们分开,就是告诉二人,我注意到你们了,你们也给我注意……宝黛二人后面,必然要循规蹈矩的行事,避免失了规矩和分寸而闹出《西厢记》这般“丑闻”。

贾母如此,才真正堪称父母长辈之表帅。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0 阅读:103
评论列表
  • 2024-05-15 00:27

    呵呵,贾母有这个分寸?有这个分寸就不应该到处说两人一对儿,难道林黛玉非贾宝玉不嫁吗?不顾礼节安排两人同一个屋檐下,还非贾宝玉不嫁?名声都被贾母弄坏完了,不知道林如海活着的话,知道林黛玉结局,会不会帮着皇帝灭了荣国府……

  • 2024-06-01 09:37

    [点赞][点赞][点赞]

君晓吖侃红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