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良佐自作聪明惹众怒,段祺瑞被迫出走天津

史海撷英 2024-03-03 16:35:54

民国六年(1917年),因为是否对德宣战的问题,北洋政府爆发了府院之争。因为段祺瑞身后有着北洋系各省督军的支持,很快就占据了上风。然而黎元洪始终不肯签署宣战提案,段祺瑞只得另想他法,决心先让国会通过宣战提案。段祺瑞没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傅良佐竟然在这个时候办了件坏事,使得他不得不再度出走天津。

黎元洪当时不肯签署提案的理由就是国会还没有通过,他这个大总统不愿意先走这一步。段祺瑞一想,既然如此,那自己就先按程序走,等国会通过了,黎元洪总没理由了。为此,段祺瑞在5月8日将提案拿到众议院讨论时,还曾经亲自前往现场,回答议员们提出的问题。

在段祺瑞看来,目前的战局来看,协约国必定会获胜,中国只要参战,国际地位将得到很大的提升。因为此前日本已经给了段祺瑞保证,中国宣战后只需要派出民工前往欧洲战场,不需要出兵。所以段祺瑞也给议员们做出了保证,宣战过后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参战举动。当时对段祺瑞很有非议的一点是西原借款一事,国会上也有人提了出来。针对这个问题,段祺瑞自然不肯承认,全部予以否认。

当时的众议院议长汤化龙是段祺瑞的支持者之一,虽然有不少人提出了疑问,但整体上依然支持宣战的人更多,就连时任内务总长的范源濂都认为宣战提案在正式表决时可以通过。谁也没想到的是,就在5月10日,众议院正式表决当天,闹出了一番意外。造成意外的人是陆军次长傅良佐。更为尴尬的是,这位傅良佐还是段祺瑞的亲信。

傅良佐字清节,是湖南乾城人,早年出身于保定学堂,是段祺瑞的学生。后入日本士官学校。傅良佐原本是袁世凯的部下,袁世凯死后归附段祺瑞,当时在内阁出任陆军次长。与靳云鹏、徐树铮、曲同丰并称段祺瑞手下的皖系“四大金刚”。

傅良佐

傅良佐这人一贯自以为是,喜欢出风头,爱耍小聪明。袁世凯当政时,任命他为军事处处长,本来对他还是挺重用的。可是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袁世凯邀请孙中山、黄兴进京商讨国事时,他却弄巧成拙,失去了袁世凯的信任。

为了拉拢国民党,孙、黄二人进京后,袁世凯在居仁堂大殿举行盛大晚宴,招待两位国民党巨头。宴会开始后,袁世凯首先致欢迎辞,接着孙中山、黄兴依次讲话。毕竟第一次见面,大家说的都是一些场面上的话,不涉及政治话题。这个场合本来轮不到傅良佐讲话的,可他偏要表现自己,站起来说了一通。更为致命的是,傅良佐这一番话让整个宴会的氛围都不对了。

傅良佐上台以后先是恭维孙中山,接着又恭维袁世凯,他说着说着便转向政治,竟然批评起了国民党来。袁世凯当时很不高兴地打断他说:“我们今天主要是欢迎孙先生、黄司令,不要说那些题外的话。”事后,他又责怪傅良佐不该多事:“那些是我们背地里的话,你怎么未经我事先许可,就随便讲了出来呢?”经过这件事情后,袁世凯就不大重用傅良佐了,认为他处事不得体。

傅良佐投靠段祺瑞以后,得到了重用,他对段祺瑞忠心耿耿,特别是在对德问题上不遗余力,甘效犬马之劳,这又是段祺瑞十分欣赏的。本来,段祺瑞最信任的人是徐树铮,可由于徐树铮本身不同意对德宣战,被段祺瑞派去国外考察了,因此,陆军部的事便全部交给了傅良佐。

傅良佐大权在握,自然是想表现一番。之前就是傅良佐召集各省督军、代表,让他们组成督军团,给了黎元洪很大的压力。如果说召集督军团还多少发挥了一点作用的话,那么,这次“公民团事件”却是臭得不能再臭的一步棋了。

段启瑞

5月8日,段祺瑞亲自前往国会之后,对德宣战提案定于10号付诸表决。这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当时,对于这个提案,各界反应不一,到底能不能通过,段祺瑞心里并没有绝对的把握。宣战一事,自从3月份对德绝交以来,早已经闹得满城风雨了。

从府、院两方面说,双方均知参战对中国有利,但由于打着各自的小算盘,你同意,我就偏要反对。就像黎元洪的手下大将丁世峄所说:“对于参战本身我是赞成的,但段祺瑞主持参战,那我就必须反对到底。”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场争斗已经远离了宣战本身,成了一种派系之争,甚至是意气之争。从国会方面讲,国会议员中大多数对于外交没有多少研究,人云亦云者居多。加之国会内部派系林立,思想无法统一。尽管汤化龙、梁启超从中游说、拉拢,但宣战提案的表决仍是前景难料。

最让段祺瑞担心的是,他通过宣战向日本借款的消息似乎已有风声传出。8号的众议院会上,就有议员当面向他提问。如果这件事得到了证实,那么事情就会变得更加复杂。因此10号的表决显得至关重要。段祺瑞身边人也非常担忧,但却拿不出更好的办法,只有傅良佐信心满满。他认为:“国会要是不通过,就直接解散国会。”

对于他的这个想法,其他人都不赞成。吴光新认为:“解散国会容易,但从法律上讲不通,容易引起社会各界的反对。”曾毓隽也认为:“国会是民意机关,不是说解散就解散的。”傅良佐却听不进这些意见,在他看来,有枪杆子撑腰,还怕这些手无寸铁的议员能翻了天?

曾毓隽害怕傅良佐搞出事情,还特意提醒他:“无论如何,从程序上讲,国会这一关是要过的。但国会既是民意机关,如果各地老百姓都支持宣战,那国会就不好公开反对了。即使通不过,我们也有话好说。”傅良佐一下子就有了主意:“这还不好办,什么民意不民意的,我们搞出来不就是了,多发几个电报还不容易吗?”

段启瑞

在傅良佐的策动下,不久后,各地人民团体果然纷纷打来电报,表示支持宣战,而且北京城中还出现了一些“自发”的群众队伍。他们手持白色小旗,自称是些什么“五族公民”“陆海军人代表”等等,强烈要求对德宣战。这些当然都是傅良佐搞出来的。可惜的是,傅良佐立功心切,办事漏洞太多。事后有人发现这些所谓的各地人民团体的电报,大多是傅良佐派人从北京电报局发出的。这件事被报界揭穿以后,顿时一片哗然,弄得段祺瑞大丢颜面。

这还不算完,紧接着傅良佐的“好戏”又登场了。5月10日下午,众议院集会讨论宣战提案时,“公民团事件”发生了。

那天国会开会前,成群结队的自发“公民”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早早地围住了国会大楼。他们摇着小旗,喊着口号,强烈要求对德国宣战。议员进场时,他们就强行散发“请愿书”。那些“请愿书”上充斥着威胁、恫吓之语。有的议员拒不接受,“公民”们便蜂拥而上,推推嚷嚷,不肯让议员离开。一番闹腾下来,有的议员衣服扣子被拉扯掉了,有的议员甚至还挨了黑拳。

一时之间,国会大楼前面叫骂声、呼喊声,各种声音响成一片。但站在大楼门口的军警却对此置若罔闻,任其胡闹下去。“公民”代表们看到这个情景,便愈发猖狂了。他们公然闯进议长办公室,围住了众议长汤化龙,蛮横地要求允许“公民”代表列席众议院参加讨论,并声称今天要是不通过宣战提案,他们绝不甘休。

眼看场面一片混乱,议员们怒不可遏,集体要求罢会,以示抗议。有些议员开始举起手高声喊道:“我们走,大家现在就走,今天不开这个会了。”他的号召立即得到响应。“公民”们一看情况不妙,立刻堵住大楼的所有出口,不准议员们离去。一番混乱之中,又出现了扭打现象。人群中乱糟糟地喊着:“今天谁要是敢走就揍谁。”“今天必须通过提案才能走。”“议会必须同意对德宣战。”

不久后,又有人带头开始砸起了停在门外的车辆。这些车辆都是议员们来开会时乘坐的,有私家车,也有临时租借的。“公民”们蜂拥而上,大声喊叫着,对着车辆就是一通乱砸,除了个别车子跑得快,大部分均未能幸免,全都被砸了个稀烂。这一番闹下来,大楼门前很快就是一片狼藉了。

眼看情势越来越混乱,众议长汤化龙急得四处打电话求援。电话打到总统府,开始时黎元洪不在,不知道是谁接的电话。他只回了一句:“这事找总统没用,你去找总理吧。”汤化龙一听就火了,立刻问道:“你是谁?”那人却不说话了,直接“啪”的一声,把电话挂断了。无奈之下,汤化龙又将电话拨了回去。这一回总算找到了黎元洪,但黎元洪也没办法,他只是说,他会转告段总理,请他前来解决。

无奈之下,汤化龙只得又给国务院打电话。虽然段祺瑞不在,但接电话的人答应立即会报告给总理。段祺瑞当时正在自己家中,他接到报告后,以为只是一点小事故,也没有多理会,只是让人打电话给京师警察总监吴炳湘,命令他火速赶去国会大楼,维持现场治安。

吴炳湘奉命赶到国会大楼以后,一看“公民团”那副阵势,立刻知道这帮人肯定是有来头的。再加上傅良佐此前曾派人打过招呼,吴炳湘便以为这事是段祺瑞搞出来的。至于段祺瑞给的命令,吴炳湘则认为是段祺瑞在故意唱“红脸”,于是他索性按兵不动,虚于应付。

“公民团”一看警察也不管自己,他们就闹得更凶了,呼喊声一阵高过一阵。而会议厅内,议员们的激愤也达到极点,根本不愿意继续开会。汤化龙想稳住大家的情绪,以便继续开会,但根本无人理睬。议员们一看形势,知道了段祺瑞脱不了关系,纷纷要求总理到会做出解释。

段启瑞

汤化龙只得再次打电话找段祺瑞,转达议员们的要求,同时报告事态的发展。段祺瑞这时候才发现事情比自己原先想象的要严重得多,一番了解后,他知道这是傅良佐搞出来的,气得忍不住开始大骂:“愚蠢,清节真是愚蠢。”不过现在怎么骂傅良佐都没用,摆在段祺瑞面前的是,如何才能平息事态。

为了摆脱困境,段祺瑞让司法总长张耀曾代表自己去向议员们解释,但张耀曾却不肯蹚这浑水,他推辞说:“议员们指名要总理去,我去怎么能代表呢?”无奈之下,段祺瑞只好让内务总长范源濂前往。范源濂自然也不愿意去,但他推脱了几番都没有能推掉,只得硬着头皮去了。范源濂临走前,段祺瑞还特意交代他要好好劝说大家。直到这时,段祺瑞还做梦能够使会议如期进行。

然而,范源濂根本无法应付现在局面,更别提平息事态。“公民”们继续围困国会大楼,而议员们也横下心来,坚持罢会。双方就这样僵持着,一直到夜幕降临,依然毫无转机。段祺瑞迫不得已,只好亲自出马了。晚上19点左右,段祺瑞在大批军警的严密保护下,赶到了会场。

段祺瑞向议员们一再解释:“此事我毫不知情,发生了这种事情,我和诸位一样感到吃惊。我既然来了,诸位的安全不会有问题,这一点可以放心,还请大家不必惊慌。”不过对于解散围困议会的“公民”,段祺瑞则声称:“人民进行和平请愿乃是法律赋予的正当权利,我们不能采取武力干涉,否则会造成军民冲突和不幸流血事故。到了那时,谁也无法承担这个责任。不过我保证将尽全力,通过和平劝导的方式,尽快平息事态。”

只可惜,所谓的和平解决完全是段祺瑞一厢情愿的想法。请愿的“公民”们对于所谓的和平劝导根本置之不理,仍然继续团团围住大楼。很快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事情依旧毫无进展。这时候已经是晚上21点多了,守在外边的“公民”们大约是等得不耐烦了,开始用砖瓦砸向大楼,一时之间,周围不断传来“砰砰”的响声和玻璃破碎的“哗啦”声。

吴炳湘

到了这时,段祺瑞自己也忍不下去了,他把吴炳湘叫到面前,直接命令道:“我给你半个小时时间,必须马上解决这个事。”吴炳湘却很无奈:“他们不散,我能怎么办?请总理训示。” 段祺瑞一听就火了:“这种事不要问我,如果你干不了,我就另外换人。”吴炳湘一看这种情况,也顾不了许多了,赶紧调来骑警,强行驱散了大楼外的“公民”。

这时候已经是快晚上22点了,虽然“公民”团已经散了,但会也开不下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仅当天的表决泡了汤,而且事情彻底搞僵了,段祺瑞对此懊恼极了。虽然“公民团”事情是傅良佐背着段祺瑞,自己指使人干的,但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段祺瑞在幕后指使的。傅良佐的“不达事理”又一次把事情搞糟了,而段祺瑞也跟着倒霉了。

“公民团”事件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全国一片谴责、抗议之声。报界不断披露事件的真相,各地函电交驰,强烈要求严厉查处、惩治暴徒们。事件发生的第二天,黎元洪就下令内务部,捉拿滋事暴徒。孙中山、章炳麟等人也纷纷致电黎元洪,要求严办“公民团”。孙中山还就段祺瑞派人疏通宣战案一事给以书面回复,坚决反对宣战。

与此同时,“公民团事件” 发生的当天,农商总长谷钟秀愤而辞职。第二天,司法总长张耀曾、海军总长程璧光也分别提出辞呈,而外交总长伍廷芳则离开了北京,一下子内阁只剩下段祺瑞一个“光杆总理”。黎元洪心中暗喜,忍不住幸灾乐祸地道:“我看段合肥这独角戏还怎么唱下去?”

面对严重的危机,段祺瑞只得打算接受张国淦的劝告,暂时引退。辞呈都由秘书拟好了,但却被徐树铮劝阻了。徐树铮此前被派去欧洲巡视,现在刚好回国,虽然他不赞成宣战,但却对段祺瑞非常维护。听说段祺瑞要辞职的消息后,徐树铮便跑到国务院,大骂张国淦居心叵测,肯定是黎元洪派来的卧底。他还从秘书手中要回辞呈。当面撕毁。

徐树铮

徐树铮对段祺瑞说,辞职就等于屈服,正中了黎元洪的下怀。他认为:“那些内阁成员要辞职就让他们辞吧,总理可以另外找人来接着干。”徐树铮的意见得到了段祺瑞大多数幕僚的支持,他们都主张段祺瑞重新组阁。段祺瑞在他们的劝说下,改变了主意。一边酝酿新的阁员名单,一边则授意督军团继续施加压力,试图挽回局面。

5月14日,滞留北京的部分督军和代表们特意宴请了协约国驻京公使,再次表态将会支持宣战,就连先前投有入京的张作霖也跳出来支持段祺瑞,强烈要求对德宣战。遗憾的是,这一回国会拒绝了合作,这让段祺瑞变得进退两难了。

更糟糕的是,5月18日这天,又一条坏消息传来。英文《京报》披露,段祺瑞与日本秘密签订了一亿日元军事借款。这条消息说明,段祺瑞在国会所作的中日之间绝无秘密外交的证词是一个谎言。这对处于困境的段祺瑞而言,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尽管第二天,京师警察厅就以“妨害公务”为由,将该报记者陈友仁逮捕,但消息造成的影响已经难以挽回了。

段祺瑞焦头烂额的同时,宣战提案也陷入泥潭,前景显得暗淡不明。在国会中,反对宣战的力量开始占据上风,原先四分五裂的国民党派议员也团结起来,显出了力量,而研究系由于支持段祺瑞和宣战案,则逐渐陷入孤立。为了寻找出路,研究系和督军团联合起来,进行了多次密谋。

督军团认为国会既然如此不给面子,那就干脆直接解散国会算了。研究系则不同意,他们认为解散国会并不合法,就算要解散,也必须师出有名。经过反复地商议之后,大家决定以国会严重违反宪政精神为理由,请求总统解散国会,重新进行民选。很快,在倪嗣冲的积极张罗下,由吉林督军孟恩远领衔,二十二位督军和代表联合签名的解散国会呈文,由国务院转交总统府。

冯国璋

为了保证北洋派内部步调一致,5月20日,段祺瑞派徐树铮作为特使专程南下,以便说服北洋派另一位巨头、江苏督军冯国璋。只可惜,冯国璋虽然表示自己会维护段祺瑞,但却觉得解散国会实在太极端了,不愿意在这件事上表态支持。

就连冯国璋都不愿意支持,更别提与段祺瑞唱对台的黎元洪了。5月21日,黎元洪接到由国务院转呈的督军团解散国会的呈文后,立刻召见孟恩远、王占元等人,警告他们不要干涉宪法,同时他公开表示,不支持督军团解散国会的请求。一贯被称为菩萨的黎元洪忽然间态度这么强硬,顿时让督军团感到措手不及。

黎元洪之所以态度强硬,是因为他看到现在的局势对自己越来越有利了,再加上总统府的幕僚们又在背后撑腰打气,认为段祺瑞气数已尽,这态度自然就硬起来了。黎元洪原本以为段祺瑞的风格,肯定会知难而退,自动宣布下台。可惜他没想到的是,段祺瑞却坚持不肯辞职,尽管内阁只剩他光杆总理一人,他居然还每天照常前往办公。

黎秉经

与此同时,段祺瑞的心腹们也仍在四处活动,试图扭转眼前的局面。黎元洪的幕僚们一看这种情况,纷纷跳出来劝说道:“还请总统立刻罢免段祺瑞,这是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容不得段祺瑞反对。正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眼前正是天赐良机,千万不可优柔寡断。”段祺瑞毕竟是北洋巨头,黎元洪始终下不定决心。

就在黎元洪迟疑未决之时,又有人向他建议,可以联络张勋作为后盾。提出这个建议的是李经羲,他是前清元老,也是李鸿章之弟李鹤章之子。在清末时,李经羲曾先后担任广西巡抚、云南巡抚和云贵总督等职,张勋曾经是他的部下。对于这个建议,黎元洪心里并没有多少把握。不过,如能得到张勋的支持,当然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抱着试探的心理,黎元洪派人前往徐州与张勋接触,果然得到了张勋的支持。这让黎元洪有了底气,直接在5月23日罢免了段祺瑞国务总理和陆军总长的职务。无奈之下,段祺瑞只得再次下野,出走天津。只可惜黎元洪没想到的是,张勋所谓的支持实际上是另有打算,他很快也要倒霉了。

0 阅读:5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