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的这些秘密,读懂才能明白,为何它是古建筑的“天花板”

虫洞看文化 2024-03-25 03:43:28

已经967岁的应县木塔,是如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木塔。

它与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

看到它的真容时,很容易有种时光穿越感。一块块木料拼接,不用一个钉子,搭建起的67米的庞大体量,让人感叹古人技艺的精湛。

如果说精湛的木结构,是木塔的外表,那它背后藏着的各种秘密,则是它的内在。

外表让人停下,内在则让人留下。一起看看木塔背后藏着的那些秘密,是它们让应县木塔成了古建筑中的封神之作。

1.5与9的数字秘密

应县木塔从外面看是5层,而内部其实是9层,其中有4层,都是暗层。

它是“外五层,内九层”的结构。

古代用数字,很在乎背后的象征意义。5是单数的中间数,9是最大数。

5与9的数字,组合在一起,则是皇家专用。

“外九内五”的结构,象征九五之尊。

古人是为了找个文化说法,才把层数设计成这样?

当然不是,讲究“实用”的古人,其实是用4 层看不见的暗藏,解决了木塔的稳固问题。

木建筑都是木料拼装,没有一颗钉子。这种建造方式,搭建个小房子容易。

可建造一个67米高、相当于今天20多层楼高的建筑,如何解决牢固稳定的问题,是古人最头疼的。

为了外观好看,又为了建筑稳固,古人便想出来了“暗层”的解决办法。

在暗层里,工匠们会加入各种斜拱、斜撑等。每层之间采用各种横梁、斜撑、短柱、坊等。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作用,那就是支撑木结构,使建筑牢固。

大震来时,它们还能将庞大屋顶上的力,层层传递,消解了力。

但古人很讲究审美,如果这些小木撑,歪歪扭扭,看上去不好看,那作为皇家投资的寺院,肯定不行。

又要保证木塔的牢固,又要保证好看,怎么解决?

聪明的古人便想出了“暗层”的做法。

他们把不好看但作用很大的“秘密武器”,藏起来,不让人从外面看到。

木结构是一种“柔性结构”,在大震中,木结构的摇摆幅度,可以达1、2米。

它看上去不如钢筋混凝土的现代材料牢固,可“以柔克刚”的智慧,直到现在依然是适用。

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在应县木塔,在很多古代的“高层建筑”里,都可以看到。

古人在看不见的地方,加料,既解决了牢固问题,又解决了审美问题,实在是高明。

2.圆与方的文化秘密

中国文化讲究“天圆地方”,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是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

古人会把“天圆地方”思想用在方方面面,应县木塔也不例外。

木塔的地基是石料砌成的。仅深入地下部分就达到2米,总厚度达到6.4米。

上层为八边形,上下层为正方形,对应“天圆地方”。

而现代学者们研究后发现,古建筑让人觉得美的背后,原来也与方圆有关。

中国人没有西方人那种黄金分割比的概念,但我们有自己的比例,而且与黄金分割比非常接近。

《营造法式》里写道:“方一百,其斜一百四十有一。”

说的是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与它的对角线的比是1:1.414,接近1:1/2。”

这与西方人提出的黄金分割比1:1.618极为接近。

可以说,在美这件事上,大道相通,东西方人对美的认识几乎一致。

现代学者将古建筑中的这种比例定义为“方圆比”,也用的圆与方。

了解了应县木塔背后“天圆地方”的文化、“方圆比”的比例关系,就明白了应县木塔为何让人看上去那么舒服、那么和谐。

原来,看得见的东西,永远是由看不见的东西来决定。

3.麻燕与塔的共生秘密

应县木塔远看很震撼,可走近一看,红色墙壁上全是一坨坨鸟屎,密密麻麻,像打翻的油漆,有些煞风景。

不了解的人,可能会觉得:

“怎么也不清理下,千年国宝,弄得脏兮兮的。”

可其实,它们可来自木塔的功臣,来自木塔的卫士。

原来,鸟屎来自麻燕,一种比普通燕子稍大的燕子。

麻燕在木塔上做窝,鸟屎弄得到处都是,污染墙面,一开始人们会驱赶,可后来发现 这些麻燕,简直就是宝。

因为它们吃木材中的虫子,而虫蛀一直是木建筑很怕的。

麻燕吃虫子,当地人称麻燕为守护者。

人、建筑、麻燕和谐相处,共同生存。

而这,也是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古人与大自然共生的生存智慧。

4.风铃背后的祈福秘密

走近应县木塔,可以看到起翘的屋檐上,有很多小风铃。这在很多古建筑上,都可以看到风铃。

风一来哗啦哗啦地响起,安安静静的古建筑,增添了很多动感。

风铃难道只是装饰?讲究实用的古人,肯定不会让它这么简单。

最早,古建筑的风铃与驱赶鸟有关。

为了防止鸟儿在屋檐下做窝,还有把鸟屎弄得到处都是,古人便将铃铛挂在古建筑屋檐处。

铃铛在风中作响,驱赶鸟儿,这让古人将它们也叫惊鸟铃、护花铃。

而风铃它还有一个用处,那就是祈福。

铃铛古称铎,源于占卜,是佛教法器之一。在铃铎上刻上文字或者咒文,有祈福或驱邪的作用。

对自然认识远不及今天的古人,他们更喜欢通过各种祈福,来保佑平安顺遂等。

小小风铃,背后竟藏着古人的祈福与辟邪文化。

5.八角形平面的结构秘密

应县木塔是八角形的。为何用八边形?

有说法是,八角形可以做到足够的对称,也可以受力边足够多,利于消解力。

木塔顶部有巨大八角形藻井,由八根木骨架形成穹顶框架,这是木结构藻井的早期典型样式,十分壮观。

木建筑都是梁柱承重,木塔外圈有24根木柱,内圈有8根。

有说法是外圈的柱子,可以自行悬空休息。

这一项奇特的设计,应县木塔被称为“活的木塔”。

6.“筒中筒”结构的不倒秘密

应县木塔经历了40多次大震,6次不改变风格的修复。军阀混战中,又被打了200多个枪眼。

它能闯过千年,屹立不倒,第一离不开榫卯结构。

木塔中卯榫形式高达62种,被称为“卯榫之冠”。斗栱形式共有54种,被称为“斗栱博物馆”。

可20层楼的高度,仅靠榫卯结构保险吗?

古人为了双保险,又叠加了一种结构——“筒中筒”。

它由一圈外柱和一圈内柱组成,形成外筒和内筒结构。

在北宋《营造法式》中,这被称作“外槽”和“内槽”。两圈柱子与斗栱和梁架连接,才能使结构牢固。

它的原理很像现代摩天大楼框架结构中的“核心筒”。楼梯、电梯、机房等都在“内筒”,而“外筒”做成办公或居住空间。

榫卯结构+“筒中筒”结构,上了双保险,这座庞大的高层木建筑,才有幸保存至今。

总结

了解应县木塔背后的秘密,便能更好读懂古建筑。

这座中国古建筑的奇迹,也是木建筑的“天花板”,精湛技艺与传统文化兼顾。

有人觉得,古建筑再好,可也过时了。当时的技术肯定不如现代的,再多赞美,也是厚古薄今。

可技术再更迭,古人的智慧,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

没有现代技术帮忙,古人如何解决很多问题,他们要动脑筋想更多办法。而这些办法,至今也有很多值得今人学习。

就像那句话:“最古老的,就是最现代的。”

“传统是现代最大的宝库”。

​​

资料来源:

《应县木塔》陈明达

《领跑世界的古代高科技》戴念祖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0 阅读:2

虫洞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