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恋爱真的有公式!|拆书《亲密关系》

大安于隅 2022-03-22 12:01:36

——— 大安拆书系列 ———

拆读一本书,为了解和致用

【书名】

《亲密关系》

【推荐阅读人群】

对人际关系对亲密关系想要进行科学了解的朋友们

【类别】

社科视野 心理学 情感

这期我将继续和大家分享美国心理学教授罗兰•米勒所著的《亲密关系》一书。

还记得上一回初次出场的小明同学吗?一个工作生活在大城市,并准备通过相亲网站寻找另一半的年轻男士。

跟随着小明同学的节奏,我们解剖分析了下,在投入一段关系前,我们的亲密关系观念是怎样的?它受着哪些因素影响,而且我们还不自知?

那上一期,我们看到的是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观念感染,比如男女性别的传统观念,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差异等。

其实,这种无意识的观念感染,除了来自宏观的社会环境,还会来自更为微观的家庭环境。不过,随着“原生家庭”一词的流行,后者的无意识影响,现在也进入到了更多人有意识的认知领域里了。

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最经典的依恋模型吧!

一    亲密关系的依恋类型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依恋理论,不同家庭环境中,成长出来的孩子会对监护人形成不同的依恋类型。而这些依恋类型,在孩子们长大后的亲密关系中也会有所延续。

据此,本书描绘了四种相关的依恋类型,分别是:

安全型:这类朋友从小获得了被爱的满足和幸福,他们对亲密关系持有乐观心态,喜欢与人亲近,也不会担心被别人抛弃,适应性强,善于交际。

痴迷型:这类朋友从小缺爱,导致成年后无比渴望从亲密关系中获得安全感,显得贪婪和容易妒忌。虽然喜欢与人亲近,却时刻忧虑会被人抛弃,对有损亲密的威胁会觉不安和警惕。

疏离型:这类朋友从小受到家人冷漠对待,长久以后,自己给自己穿上了一层保护盔甲,不喜欢与人亲近,也不介意被人抛弃。他们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与别人有一层难以逾越的距离,看起来会比较自我和独立。是痴迷型的相反类型。

恐惧型:这类朋友也是在缺爱的环境中长大,对亲密关系的态度最为负面,害怕亲近又害怕被人遗弃,不信任他人,猜忌多疑,是安全型的相反类型。

嗯,这样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明所以?

来,我们提取下这四个类型的共同元素吧,那就是这两个:一个是忧虑被弃的程度,一个是回避亲密的程度。如果将这两个维度分别当作X轴和Y轴,那以上四个类型可分别填上四个象限空间。

* 图 / 大安

如果你能开放拥抱一段关系,且不害怕被抛弃,那你是安全型依恋,内心有着满满的爱的储备,拥有着心理弹性。

如果你能开放拥抱一段关系,可以很投入,但却时刻担心自己会被抛弃,那你是痴迷型依恋。可能小时候爱的储备不太够,你需要别人不断地往里灌注更多的爱来弥补。

如果你无法开放拥抱一段关系,而且也不在乎自己是否会被抛弃,好像一切都显得无所谓,那你便是疏离型依恋。你身上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一段关系里也像一个独立、不可靠近的个体。

如果你无法开放拥抱一段关系,但你没办法像疏离型的人那样,一切都不在乎,还是会很紧张自己是否会被抛弃,既无法拥抱,又无法放弃,狭缝中的纠结,那你便是安全型的反面——恐惧型依恋。

自然,现实生活中,不会每人都能恰好是某个类型,更多时候是这些类型之间的成分混合。

依恋类型自然和原有家庭密切相关,但,一个人的依恋类型不会是一成不变的。

安全型的人有可能会在一次痛彻心扉的恋爱经历后,失去对亲密关系的信任,而变成恐惧型依恋;疏离型的人也有可能遇到了难得缘分,在伴侣的关爱和包容下,心结打开,逐渐变成了安全型依恋。

依恋类型会随着各自经历,在坐标轴上呈现出缓慢的动态变化。

那除了上述的依恋类型,下面,我们要提及另一个与个体有关的影响因素,那就是人格。

二    亲密关系的人格特质影响

和依恋类型不同,虽然我们的人格形态也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但人格往往不会随经历和时间发生特别剧烈的变化,它是一个人较为稳定且持久的内在体现。

书中提及一个叫“大五人格特质”,包括外倾、宜人、尽责、开放和神经质。其中对亲密关系影响最大的,便是最后一个——人格里的神经质成分。

神经质具体指的是:善变,容易担忧、焦虑和愤怒的程度。神经质越强,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满意度越低。

正如一项研究发现,婚姻生活满意度中的10%,可由情侣们在订婚时所测得的神经质得分来预测。得分越高的伴侣,越容易发生摩擦和冲突,也越容易陷入悲观的情感生活。

嗯,所以你觉得自己的神经质得分会是多少呢…

所以说,大到社会环境,小到个体家庭,我们每个人都身处于自己独特的背景画布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上没有恋爱小白,哪怕是从未恋爱过的人,在一开始,都不会是一张白纸。

但是呢,在亲密关系的第一次接触中,我们第一时间看到的,往往不是对方所身置的画布背景,比如TA的价值观念、文化习惯、心理状态等,而是对方所直观呈现于我们眼前的吸引力。

下面,就让我们推进小明同学的相亲故事进展,看看亲密关系的起点是从哪里开始的吧!

小明在婚恋网站上提交了自己的资料和择偶需求后,很快,便收到了网站的活动邀请,邀请他去参与一次小规模的集体相亲。

活动现场,小明分别和五位女生有过短暂交流,其中最吸引小明的是小花同学。

小花同学有着一头柔顺秀发和一双让人忘不了的大眼睛,而且经历和小明相似,都是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小明感觉和小花更有共同话题。

好,让我们再次按下暂停键,来仔细看看,小明的相亲现场,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当两个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是什么让我们觉得,诶,自己好像有点喜欢对方呢?就像地心引力一样,我们在别人身上感受到了明显的吸引力,以至于目光离不开,身体离不开,甚至所思所想也离不开对方。

亲密关系的开端,就是从被吸引开始的。

三    亲密关系的吸引力法则

那为什么我们会觉到被人吸引呢?引用书中一句话,即“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也就是说,吸引力存在的前提,是对方能给我们带来奖赏。

●奖赏的吸引力

那奖赏,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一类是直接的奖赏,比如对方颜值高又聪明,和对方在一起时,我们会觉得赏心悦目,还身心轻松。又比如,对方经济条件较好,意味着和对方在一起,可以给自己带来牢固的生活保障。

还有一类是间接的奖赏,比如对方的名字和所追的偶像名字相似,对方看上去可能会更讨人喜欢些。这类奖赏不是直接来源于对方,而只是与他们的外貌和个性有间接关联,有时我们甚至都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

用奖赏一词来形容吸引力,还是挺有意思的。也就是说,我们喜欢和一个人在一起,不是因为对方有多优秀,而是因为对方带给我们的感觉很优秀。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一个人带给我们的感觉呢?

最明显的因素,自然就是长相了。

●长相的吸引力

为什么自古以来大家都喜欢帅哥美女呢?其实这点也可以追溯到人类进化史,可以说,追求高颜值也是刻在人类本性里的基因程序啊。因为身材好、容貌好的人,往往拥有更健康的身体状况,也能更容易繁衍出后代。

从人类演化角度来看长相,研究者们看到了很多有意思的发现:

比如,婴儿天生就喜欢高颜值面孔,对颜值的反应或许是遗传而来的。

比如,样貌英俊的男人的精子会更有活性,而体型对称、腰臀比接近最吸引人比例的妇女,体内往往带有特定比例的雌二醇和黄体酮混合激素,状态更健康也更容易受孕。

再比如,哪怕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明显,但人们对于美丑的评判仍然趋向一致,选美比赛出来的面孔,依然会让所有人都觉得有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别人的长相吸引力感知其实也深受当时的生理状态影响。

当妇女处于每个月的受孕期时,会更喜欢男子气的面孔、低沉的嗓音,会更注意到男人们的领袖魅力,并容易被自信果断和狂妄自大的男人所吸引。受孕期过后,女人们的感知又会发生轻微变化,变得偏爱温情脉脉、和善友好的男子了。

另外,研究者也对男性受试者们做过一个实验。当男人们在运动后,心率还未恢复正常,如果此时遇到一位陌生女性,这位女性的吸引力会有所增加。也就是说,我们会误将身体自身的自然反应,理解成是对方带给我们的心跳的感觉。

这下明白,为什么约会时,男人会带女生去看恐怖电影了吧?看电影时的怦怦心跳,会增加对方的吸引力呀。

除了生理因素,距离也会影响吸引力。

●距离和障碍的吸引力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距离近的人,在对方面前曝光次数较多的人,更能被别人所熟悉,也更容易发展出感情。

这里涉及到一个心理学上的曝光效应,即人们对事物的态度,会随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积极。当然,这是把双刃剑,曝光次数的增多也会让讨厌的人变得更加讨厌。

在本书作者看来,异地恋的小别胜新婚是个伪命题。遥远的距离削弱了吸引力,而相聚又容易让矛盾发生,理想遇到现实,那是一地鸡毛啊。

不过,障碍有时也能增加吸引力,比如情场老手都喜欢玩的欲擒故纵,得不到的总在骚动。最能引起人渴求的,莫过于那些想要又得不到的东西了。

我们渴望获得接纳,尤其是获得我们喜欢的人的接纳。

四    亲密关系的期待值公式

结合以上,书中给出了一条公式,即:

我们对伴侣的期望值=对方长相*对方对我们的接纳度。

如果对方颜值高,但对我们不理不睬,哪怕再有吸引力,估计也发展不成亲密关系。同样,如果对方愿意接纳我们,但却长相不是喜欢类型,大概两人也没戏。所以,平均下来,一般人的选择可能是那些长相普通,但容易接纳自己的人来作为伴侣。

可见,虽然颜值很重要,但颜值并不是亲密关系吸引力里的唯一决定因素。

另外,随着双方交往深入,当年让人觉得惊艳的长相也反而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越到后期,价值观和社会角色认知的匹配反而会更重要,也更关系到双方间的吸引力是否能长久存在。

现在,小明被小花的容貌和气质吸引,如果他们走到了一起,那未来,他们能一起走到多远呢?

下一期,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亲密关系的发展阶段吧!这期就先到这啦!

希望我的分享,能帮你开启和一本书的遇见。我是大安,下期见!

【一个人读书】

一本书,万种思考

一人读,百般生活

一位阅读热爱者的私人分享频道

撰文/ 王大安

世界本质探究者 / 生活学徒

·以文会友 寻遇同类·

1 阅读: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