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救忠王李秀成的义子,晚清时官至一品,后来被慈禧赐死在老家

晨晰看历史 2024-07-28 01:59:38

江西修水县桃里竹塅村,1864年深秋。一场悄无声息的"拯救"正在上演。陈宝箴,这位刚刚平定太平天国的清军将领,正俯身审问一名被俘的年轻太平军将领。谁能想到,这次相遇竟会改变两个人的命运?

天下大乱,朝廷摇摇欲坠,民间英雄四起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席卷大半个中国,给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带来了巨大冲击。面对来势汹汹的太平军,清朝正规军节节败退。无奈之下,咸丰皇帝只好下令各地自行组织团练抵抗。就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个叫陈宝箴的年轻人站了出来。他和父亲一起组建义宁州团练,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凭借着过人的谋略和勇气,陈宝箴很快就在战场上崭露头角,成为了清军中的一员悍将。

太平天国覆灭,一场意外相遇改变两人命运

1864年,太平天国大势已去。陈宝箴奉命追剿残余太平军。就在这时,他遇到了一个特殊的俘虏 - 名叫李容发的年轻将领。这个不到20岁的小伙子,竟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人物忠王李秀成的义子。

按理说,像李容发这样的"反贼"头目,不是凌迟处死,就是阉割充奴。但是,当陈宝箴看到这个眉清目秀、彬彬有礼的少年时,心里突然升起一股怜惜之情。也许是欣赏李容发的才华,也许是不忍心看着这样一个年轻人就此香消玉殒,总之,陈宝箴做了一个连他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决定 - 偷偷放走李容发。

不仅如此,陈宝箴还把李容发带回了自己的老家,还给他找了个漂亮的婢女做妻子。就这样,李容发摇身一变,从太平天国的"忠二殿下"变成了一个普通农民,开始了隐姓埋名的新生活。

纸包不住火,陈宝箴的"私心"埋下祸根

陈宝箴救下李容发的事,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太多人注意。毕竟在那个乱世,谁还会在意一个无名小卒的生死?况且陈宝箴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朝廷对他是信任有加。

可是,纸终究包不住火。随着时间推移,陈宝箴当年的"私心"渐渐被人发现了。特别是在他晚年热衷于变法维新之后,一些反对变法的保守派大臣开始翻他的旧账。他们把陈宝箴当年释放李容发的事情捅到了慈禧太后那里,说他"滥保匪人"。

慈禧太后一听就火冒三丈。在她看来,陈宝箴这是公然包庇朝廷的死敌,简直是叛国行为!于是,她立刻下令革除陈宝箴的职务,并且连带着把他儿子陈三立也给革职了。

慈禧雷霆震怒,陈宝箴命悬一线

被革职后的陈宝箴父子俩灰溜溜地回到了老家。他们本以为只要安分守己,朝廷也不会再为难他们。可谁知道,慈禧太后根本没打算就此罢休。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的一天,南昌西山"崝庐"突然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为首的是江西巡抚松寿派来的千总,手里拿着慈禧太后的密旨。

密旨的内容简单明了:赐陈宝箴自尽。

这下可把陈宝箴吓坏了。他哪里想到,自己当年的一时善举,竟然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但是作为一个清朝的老臣,他也知道抗旨不尊的后果。于是,他只能硬着头皮接受了这个残酷的命令。

在众目睽睽之下,陈宝箴北面跪下,恭恭敬敬地接过了那道要他命的密旨。然后,他毫不犹豫地拿起绳子,自己动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更让人心寒的是,慈禧太后还特意吩咐巡抚,一定要取下陈宝箴的喉骨送进宫里,以证明他确实已经死了。这种丧尽天良的做法,简直让人不寒而栗。

就这样,一代名臣陈宝箴,就因为当年救了一个太平军将领,最后落得个如此凄惨的下场。而那个被他救下的李容发,却安然无恙地活到了1891年,在修水老家寿终正寝。

陈宝箴告诉我们,在那个专制的年代,即使是封疆大吏也随时可能沦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一个人的善意之举,可能成为他人眼中的"罪证"。而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更要时刻小心谨慎,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哪句话、哪个决定会成为你的催命符。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陈宝箴救下李容发的举动,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良知。在那个血腥残酷的年代,还能保持这样的人性光辉,着实难能可贵。

0 阅读:26

晨晰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