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咱们国家是花了大量心思的,出台了许多规定,组成了世界上最严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保护措施。
2019年,我国出台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2021年8月30日,我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2023年9月20日,咱们国家又发布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
根据我的观察,对于网络游戏平台而言,目前除了实名认证、时间限制、消费限制、风险提示等未保技术措施之外,也采取了各种创新措施,推动保护未成年人的行动。
这也说明中国未成年游戏保护已经进入下一个阶段:上一阶段是国家和厂商已经营造了相对完善的游戏环境和管理工具;下一阶段是厂商持续提升管理工具的普及率,家长则需要管理好支付密码和人脸,三方共同努力未保才能做得更好,共同铸成更加坚固有效的未成年游戏保护责任墙。
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现状
就在今天,媒体每日经济新闻发布了《《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现状调研报告(2024)》》,就国家政策、平台举措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未成年游戏现状给出了数据:
多数未成年人玩手游频次呈现规律及节制状态,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效果显著数据显示,56.2%未成年人每周玩手游3次以内,70.6%未成年人每次玩手游时长在1小时内;
部分家长在未成年人游戏登陆及充值方面还需加强限制和管理在未成年人游戏登陆环节中,73.8%的家长知晓自己的孩子曾有过使用成年人账号绕过监管玩手游的情况;在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环节中,超6成未成年人的游戏充值行为由家长完成,自己完成充值的孩子中7成是知道支付密码的;“未保”政策从家长认知到落实尚有距离,部分家长默许甚至帮助孩子绕开平台防沉迷监管近8成家长知道国家未成年人保护政策,同时有81.6%的家长默许甚至帮助孩子绕开平台监管玩手游;63%家长知晓游戏厂商或平台推出的防沉迷机制,但仅5成家长了解防沉迷具体措施;家长认为家庭监督缺失主要原因是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68.4%家长认为未成年人适度玩手游能够放松身心,但难以自控;超6成家长认为工作繁忙、陪伴孩子时间过少是家庭监督缺失的主要原因,仅有不足2成家长每日可支配陪伴孩子的时间超过2小时;上述报告中的这些数据也印证了家长和厂商责任划分的必要性。
家长和厂商如何划分责任?
今年5月,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了《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意见稿,在核心部分提出了“过错相关方“的责任比例:若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已依法配置防沉迷措施,但存在监护人帮助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限制、或未充分履行监护人责任等过错情形的,根据防沉迷措施的有效性等情况,建议过错方承担责任比例30%-70%,存在特殊情形可在此基础上相应调整,监护人承担剩余责任。
平台能做的是实名认证、游戏时长限制、充值金额限额等,家长能做的是个人信息、支付密码和人脸管理,哪一方产生问题则哪一方负担监护责任,明确实际案例中的责任划分。
今年4月,“男孩玩游戏充值上万元父亲连扇自己耳光”一事,引发热议。这位父亲发视频称,9岁儿子在玩一款名为《蛋仔派对》的游戏时,几天内充值金额达到了1.38万元。
为何充值能充值这么多?原来孩子玩游戏用的爸爸的身份信息注册的账号,而且孩子还知道爸爸的支付密码。这就相当于是一个成年人用自己的账号密码进行了充值。
虽然这些钱平台都进行了退还,但看新闻真的感到很心痛,我们可以想一想,只要平台和家长各司其职,家长管理好自己的人脸、支付密码,一切都可以避免。
同时呢,厂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平台监管工具的宣导和科普,让更多家长用孩子的身份信息注册游戏后,提高防沉迷措施的普及率和使用率。
我们家长能做什么?
当孩子想要玩游戏时,如果使用了孩子自己的身份信息注册游戏,那么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未满18周岁的用户都将受到防沉迷系统的保护。
腾讯、网易、米哈游等平台都有针对家长的“成长守护平台“,家长们在应用商店搜索下载就可以和孩子的账号绑定。
例如,在微信上关注腾讯成长守护,并绑定孩子的游戏账号后,就可以查询孩子的游戏记录、管理孩子的游戏时间,还可以管理孩子的游戏充值行为,一键禁止孩子玩游戏。当然,还有孩子的游戏周报,方便咱们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游戏动态。
网易也有“未成年人护航平台”,家长们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关注“网易未成年人护航平台”公众账号,,登录并绑定孩子的账号,就可以管理孩子的游戏时长和消费充值等行为,还提供了“一键禁止游戏充值”、“一键禁止游戏登录”功能。
米哈游也推出了米哈游成长关爱平台,咱们家长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关注、认证。
认证成功后,家长可查询孩子的账号的游戏行为,监督孩子合理安排游戏时间。在游戏管理上,家长可通过查询孩子的游戏账号消费情况,监督孩子合理进行游戏消费。
为了孩子们,国家、平台、家长将在未来联系的更加紧密,共同为孩子们健康游戏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