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初高中的时候,政X课本上有一个食品支出占家庭收入比重的概念,叫做恩格尔系数,说的是食品支出占比越低,说明家庭就越富裕。
与此同时,教师在讲台上补充了一个概念,如果一个家庭的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比越高,说明这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越高。
当时我对书本上的东西深信不疑,对教师的角色无比敬重,对于这个说法暗自窃喜,因为我家里的收入大部分都花在了我读书上面,按照这个比重来算,我家应该称作幸福楷模,不仅我家是这样,我的很多同学家里应该也是幸福楷模。
不仅是教师们这么说,身边的长辈也这么说,逢年过节的时候,但凡聊起家长里短,一定会提及学习成绩,然后说上一句:好好读书,以后就不像我们一样,一辈子都跟泥土打交道,就是吃了没有读书的亏。
甚至还有个亲戚说的话是,你如果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回农村老家种地。
等到我读完书之后,我深刻地记得,在我毕业那年,我找了整整三个月工作。刚刚从国外回来的时候,身上没多少余粮,借住在朋友租的房子里,每天晚上跟他睡一张床。
他住在苏州,我每天得早上五点多得起床,然后到上海面试,那三个月当中,我拿着那一堆的文凭、证书、推荐信之类的东西,大概面试了一百多家公司。
我每天的行程安排得非常满,有时候一天能面5家公司,晚上回到苏州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了。
为了多面试一家公司,午饭是不吃的,晚饭也不用吃,等到面完之后回到苏州的时候吃一碗泡面,然后睡觉。
最难的是,那是在冬季,非常冷。我每次在雪夜下了地铁再走将近两公里回到朋友的出租屋的时候,脑子里都在想一件事:他们说的读书之后就不用吃苦,为什么到我这里就不灵了?他们说的读书之后就会有更好的事情可以做,为什么到我这好像就变了。
这个念头不止在那段雪夜时出现过,在我自己辛苦工作几年,也当了领导之后,仍然在熬夜加班,拿身体健康换钱的时候,脑子里又在想了,当年那句屁话是谁最开始说的,为什么都对这个逻辑深信不疑。
在写字楼熬夜加班真的比去田里种地轻松自在吗?
狗屁。
南方的水稻每年种两季,播种和收割都有机器帮忙,而且都是在天气温暖的季节。
就算是在工地上搬砖,下了班之后也绝对没有人打电话让你拿出电脑来干活,放假之后绝对不会有人让你在火车上拿出笔记本电脑干活,更加不会有领导在凌晨打电话来骂你。
在写字楼上班,被PUA得非常狠,最狠的一句话是:年轻的时候用健康换钱,等老了之后拿钱买健康。
不叫老了只会拿钱买健康,你的健康只有一次,毁了也就留下了病根,只能是拿钱让人苟延残喘。
每次夜里咳嗽的时候都快要把肺给咳出来了,每次腰椎疼痛、颈椎疼痛的时候,医生都会告诉你,这是富贵病,这辈子都不能干体力活,需要好好休息,治不好,只能养。
每次听完这句话,心里都会骂娘:这就是韭菜的命,这就是社会的现实。
你不当韭菜,有的是人愿意当韭菜,你不拿健康换钱,将来连买苟延残喘的钱都没有。
骂娘有什么用?除了让自己脾火上升,气到自己,不会有任何改变。
学不会他们的魔法,就无法打败他们。
而又有多少人能学会他们的魔法,为自己谋得公平和机会。
到最后就只能自嘲是小镇做题家、孔乙己、韭菜,然后自暴自弃地说做个无房贷、无车贷、无后代的躺平青年。
谁爱当韭菜谁就当韭菜去吧,我不伺候了。
这是读了书所受的苦。
很多没有读多少书的人在上了年纪之后,总能把自己这些年遭的罪和受的苦都归咎于当初没有好好读书,没有一纸文凭能让他们坐在办公室吹空调。
他们会老老实实的认命,认为我不会读书,在这么公平公正的考试当中没有取得一个好的成绩,没有考上高中,没有读到大学。
绝对不会认为外界有任何问题,任何问题都是因为自己,因为自己没有读书的天赋,没有考试的能力。
然后忿忿不平地催促自己孩子赶紧去读书、写作业、努力读书,争取考个985,改变全家的命运。
一个连是非都分不清楚的孩子,于是就承担起了改变全家命运的重担。
他们永远不知道的是,一个户口就可以击碎他们所谓的公平,中国大陆至少有两个城市能让985的门槛降低一大截,加上港澳台的话,这个数量就要变成五个。
如果父母再厉害一点,能移民海外,搞个海外华人身份,那就更简单了,快乐985,简单211,普通人奋斗一辈子的终点只不过是他们轻松惬意的起点。
不对,他们压根都看不上211。
即使上了985,后面也不是普通人想象当中的一片坦途,毕竟还有三代烟草人、江西周公子这种垄断了资源的群体。考试能力再突出,面试能力再出色,你也只能站在门外隔着保安室痛骂几句,声音还不能太大了。
留在最公平的一线城市奋斗,也就是在写字楼里熬夜加班当韭菜,回老家县城,更加是当韭中韭。
公平这两个字,更多的时候就是出现在字典里和教科书上,以至于那么多人为之疯狂、为之感叹,最后把一辈子的矛盾都归结在了读书上面。
没读书的人认为自己读少了书,读了书的人认为自己只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