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新书》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为官期间,为维护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他提出了很多具有远见卓识的治国方案;在思想方面,他是汉初儒学思想发展的代表性人物;汉代杰出政论家、思想家、文学家,对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曾做出卓越贡献。《新书》又称《贾子》,是贾谊的政论文集,《汉书·艺文志》列入儒家,今存10卷58篇,其中《问孝》、《礼容语上》两篇有目无文,实为56篇。《新书》集中反映了贾谊的政治经济思想,开篇即为著名的《过秦论》,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宗首》、《藩强》、《权重》等阐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大政》、《修政》等提出了利民安民的民本思想。贾谊的政论散文逻辑严密,感情充沛,气势非凡,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汉帝国大一统创始期之积极进取,力图建功伟业的豪情壮志,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新书》是贾谊文著汇集,为西汉后期刘向整理编辑而成,最初称《贾子新书》,当时刘向整理过的其他一些书也称某某新书,以别于未经整理过的"旧书"。后来,别的书逐渐去掉了"新书"二字,《新书》就成了贾谊文集的专名。后班固撰《汉书》时,录入《新书》中的许多文字。《汉书·艺文志》记:"贾谊五十八篇。"大概就是刘向编纂的《贾子新书》。现存最早《新书》版本是明代的,为仿宋本所刻。有些学者认为《新书》为后人伪作。《四库提要》认为"其书不全真,亦不全伪"。学术界普遍认为《新书》基本上保持刘向编辑的原貌,其中可能有后人改动之处,这也是古书一般都存在的问题,不能因此否定《新书》为贾谊所作。
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对人民不施仁爱,就会造成攻和守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之以道,务在安之而已矣:古代君主能预见朝廷兴替的变化,了解存亡的原因。因此遵循规律治理国家,无非就是努力做到安定百姓罢了。
鄙(bǐ)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民间谚语说:“以前的经验教训牢记不忘,可以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所以君子治国,观察古代的事迹,在当代加以验证,参考人事的因素,考察盛衰的道理,审度权势的便宜,取舍符合客观规律,根据时宜做出相应变化,所以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黄帝曰:日中必熭(wèi),操刀必割:黄帝说:晒东西趁太阳在中午时暴晒,操刀在手要快速宰割。
本细末大,弛必至心:树木主干细小,末端粗大,必定会在中心开裂。
彼人者,近则冀(jì)幸,疑则比争。是以等级分明,则下不得疑;权力绝尤,则臣无冀志:就人而言,受到亲近就希望得到宠幸,待遇不差上下就会相争。所以等级分明,下级就不会与上级相比;权力完全不同,大臣就没有非分之想。
制服之道,取至适至和以予民,至美至神进之帝:制定服饰的原则为,民众取其合适舒服,君主取其美丽神奇。
擅(shàn)退则让,上僭(jiàn)则诛。建法以习之,设官以牧之。是以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人定其心,各著其目:擅自降低就要批评,超越标准就要谴责。建立法度让大家熟悉,设置官员加以管理。这样天下人一看见服饰就知道贵贱,望见旗帜就知道权势,使天下人心安定,各种等级一目了然。
卑尊已著,上下已分,则人伦法矣:尊卑分明,上下有分别,那么人际关系就有法度可循了。
谨守伦纪,则乱无由生:各自遵守伦常规范,祸乱就无从发生。
人主者,天下安、社稷固不耳:君主考虑的是天下是否安定、国家是否巩固。
大人者,不怵(xù)小廉,不牵小行,故立大便以成大功:大人物不被小小的廉洁行为引诱,不受小的行为约束,而是确立各种重要的合理决策以成就大业。
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天下的形势,如同身体指挥手臂,手臂指挥手指,没有不听从控制的。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好的事情不能认为小就没有益处,坏的事情不能认为小就没有害处。并不是做一件小的好事足以对天下有利,做一件小的坏事不足以扰乱国家。
彼人也,登高则望,临深则窥(kuī),人之性非窥且望也,势使然也:人们登上高处一定会远望,面临深渊一定会小心注视,并不是人生性要注视要远望,而是形势使然。
明者之感奸由也蚤(zǎo),其除乱谋也远,故邪不前达:明智的人觉察奸邪的源头很早,消除祸乱阴谋的措施也很深远,所以奸邪不会在眼前发生。
天子如堂,群臣如陛(bì),众庶如地,此其辟也:天子如同厅堂,群臣如同台阶,民众如同地面,这是很贴切的比方。
鄙谚曰:欲投鼠而忌器:俗语说:想打老鼠却顾虑打坏了其他器物。
履(lǚ)虽鲜弗以加枕(zhěn),冠虽弊弗以苴(jū)履:鞋子即使漂亮也不放在枕头上,帽子即使破旧也不会用来垫鞋子。
若夫经制不定,是犹渡江河无维楫(jí),中流而遇风波也,船必覆矣:若法度常规不确定,就好比渡河没有绳索和船桨,中流遇到风浪,船必定会翻掉。
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无为奸邪盗贼,不可得也:民众饥寒交迫,想要他们不做坏事不去抢劫,是不可能的。
善为天下者,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善于治理天下的人,会把灾祸变成幸福,把失败变为成功。
疏必危,亲必乱:诸侯王关系疏远的必定危险,关系亲近的必定会作乱。
王者之法,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无六年之蓄谓之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古代帝王治国的方法,国家没有九年的积蓄叫作不足,没有六年的积蓄叫作紧急,没有三年的积蓄国家就不叫国家了。
若夫大变之应,大约以权决塞,因宜而行,不可豫(yù)形:至于应对重大事变,大概要灵活地作出决断,根据实际情况行动,无法事先规划。
玩细虞,不图大患,非所以为安:贪求小的快乐,不考虑大的忧患,无法达到安定。
世人不以肉为心则已,若以肉为心,人之心可知也:世人的心不是肉长的就算了,只要是肉长的,人心就可以推测。
夫蓄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sù)多而财有余,何向而不济?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柔附远,何招而不至:粮食物资积蓄,是国家的根本命脉。如果粮食多并且钱财有积余,做什么事不能成功呢?用来进攻就能夺取,用来防守就能守得牢固,用来打仗就能胜利,安抚远方让民众归服,招谁谁又会不来呢?
民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人曰:“一夫不耕,或为之饥;一妇不织,或为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节,则物力必屈。古之为天下者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shì):人民不富足而能治理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古人说:“一个农夫不耕种,就有人为此而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人为此而受冻。”生产有季节可是用起来没有节制,那么物资必然缺乏。古代治理天下的人考虑得非常周密,所以国家的积蓄足以依靠。
君子恭敬、撙(zǔn)节、退让以明礼:君子通过恭敬、自我约束、退让来表明礼仪。
礼者,所以固国家,定社稷,使君无失其民者也:礼的作用,是用来巩固国家,安定社稷,使国君不丧失掉他的人民。
主主臣臣,礼之正也;威德在君,礼之分也;尊卑大小,强弱有位,礼之数也。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属,士庶各爱其家,失爱不仁,过爱不义。故礼者,所以守尊卑之经、强弱之称者也:把君主当作君主,把臣下当作臣下,这是礼的正途;威严和恩德由君主掌握,这是礼的本分;尊卑大小强弱各有自己的地位,这是礼的定数。按照礼,天子爱护天下,诸侯爱护封国,大夫爱护管辖的部属,士人百姓各自爱护自己的家庭,失去了爱叫作不仁,爱过了分叫作不义。所以礼是用来维护尊卑强弱等级秩序的常法。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之至也:君主仁爱,臣下忠诚,父亲仁慈,儿子孝顺,兄长友爱,弟弟恭敬,丈夫和蔼,妻子温柔,婆婆仁慈,媳妇听话,这是礼的最高境界。
人臣于其所尊敬,不敢以节待,敬之至也。甚尊其主,敬慎其所掌职,而志厚尽矣:人臣对于他尊敬的君主,不敢用节俭来对待,这是最高的尊敬。人臣特别尊敬他的君主,恭敬谨慎地对待自己执掌的工作,忠厚的心意就尽到了。
礼者,所以节义而没不还:礼是用来规定合宜的事情而无所不涉及。
礼者,自行之义,养民之道也:礼这种行为,是自己做到的合理,是养育百姓的途径。
夫忧民之忧者,民必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君主为百姓的忧虑而忧虑,百姓必定为君主的忧虑而忧虑;君主为百姓的快乐而快乐,百姓必定为君主的快乐而快乐。
礼,圣王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尝其肉,隐弗忍也。故远庖(páo)厨,仁之至也:按照礼,圣明的君王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见它们死去,听见它们惨叫的声音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因为同情而不忍心的缘故。所以厨房安排在很远的地方,这是仁爱到了极点。
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则物蕃(fān)多:获取有一定的时节,享用有一定的节制,这样物类就会得到合理繁衍。
仁人行其礼,则天下安而万理得矣:仁慈的人施行礼教,天下就会安宁而各种事情都合乎规律了。
礼,介者不拜,兵车不式。不顾不言,反抑式以应武容也:按照礼,穿着铠甲不行拜礼,在兵车上不手扶横木俯身行礼。不回头,不说话,双手向下按着车轼与勇武的仪容相呼应。
谚曰:君子重袭,小人无由入;正人十倍,邪辟无由来:谚语说:“君子一层又一层,小人没有机会进入;正人多达十倍,邪僻没有机会来到。”
古者圣王居有法则,动有文章,位执戒辅,鸣玉以行:古时候圣明的君王平时安居的时候有一定的规则,出行的时候车服旌旗有一定的文采,在朝廷上有一定的警戒之命和辅佐的护持,行走时身带玉佩叮当有声。
过犹不及,有余犹不足也:太过了如同不及,有余如同不足。
语曰:“审乎明王,执中履衡。”言秉(bǐng)中适而据乎宜:俗语说:“明智的君王非常明察,处理问题把握分寸中正公平。”说的是掌握适中的火候而处理适当。
威胜德则憝(duì),德胜威则弛。威之与德,交若缪(miù),且畏且怀,君道正矣:威严超过恩德就会导致作恶,恩德超过威严就会导致废弛。威严与恩德,如同绳索相互纠缠在一起,既使之敬畏又使之感恩,君主治理的方法就正确了。
语曰:祸出者祸反,恶人者人亦恶之:俗语说:制造灾祸的,灾祸一定会还报给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一定会憎恶他。
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施予爱的人会得到爱的回报,予人幸福的人自己也会得到幸福。
天子有道,守在四夷;诸侯有道,守在四邻:天子有道,四方民族为他守卫;诸侯有道,四周邻国为他守护。
见祥而为不可,祥反为祸:见到吉祥的预兆却做不能做的事情,吉祥反而成为灾祸。
见妖而迎以德,妖反为福也:见到怪异的现象而用仁德去对待,怪异的现象反而转变成福气。
有阴德者,天报以福:积了阴德的人,上天会回报福气。
目见正而口言枉则害,阳言吉错之民而凶则败,倍道则死,障光则晦,诬神而逆人,则天必败其事:眼睛看见是正确的可是嘴上说是不正确的就会有害,表面上说的是好的而施加给人民却是坏的就会失败,违背道义就会死亡,遮挡住光线就会昏暗,欺骗神灵并违背人道,那么上天一定会败坏他的事业。
天之处高,其听卑,其牧芒,其视察。故凡自行,不可不谨慎也:老天高高在上,它能听到很低的声音,能看得很广远,能看得很清楚。所以人要做什么事,不能不谨慎。
夫射而不中者,不求之鹄(gǔ),而反修之于己。君国子民者,反求之己,而君道备矣:射箭射不中靶心的,不能怪靶心,而要反过来检查自身的行为。统治国家养育人民的人,懂得反过来检查自己,为君之道就具备了。
见教一高言,若饥十日而得大牢焉,是达若天地,行生后世:被教了一句高妙的言论,好像饿了十天得到了太牢大餐,这是像天地一样广阔通达,行为养育着子孙后代。
时难得而易失也。学者勉之乎!天禄不重:时机难得而容易错过。学子们努力啊!上天赐予的福禄不会重复到来。
道者,所从接物也,其本者谓之虚,其末者谓之术。虚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无设施也;术也者,所从制物也,动静之数也。凡此皆道也:道是用来应接事物的东西,它的根本叫作虚,它的末端叫作术。虚,是说道的精细微妙,平常并不计划做什么;术,是用来控制事物的,是控制事物动静的技巧。这些都属于道。
凡权重者必谨于事,令行者必谨于言,则过败鲜矣:凡是掌握重要权力之人做事必须谨慎,推行政令之人必须言语谨慎,这样就能少犯错误了。
守道者谓之士,乐道者谓之君子,知道者谓之明,行道者谓之贤,且明且贤,此谓圣人:守道的人叫作士,喜爱道的人叫作君子,了解道的人叫作英明,推行道的叫作贤能,既英明又贤能,这就叫作圣人。
道者无形,平和而神。道物有载物者,毕以顺理和适行,故物有清而泽:道的本质因为虚所以没有形体,不偏不倚容和万物而神秘莫测。道虽无形但能运载万物,使万物按照规律运动变化,所以万物具有清新光泽的特性。
物所道始谓之道,所得以生谓之德。德之有也,以道为本,故曰:“道者,德之本也。”德生物又养物,则物安利矣:事物从道的变化开始叫作道,得以产生叫作德。德能够存在,是以道为根本的,所以说:“道,是德的根本。”德产生事物又养育事物,那么事物就能安定受益。
物莫不仰恃德,此德之高,故曰:密者,德之高也:事物没有不仰仗依靠德的,这是德的高贵之处,所以说:“周密,是德的最高之处。”
人能修德之理,则安利之谓福:人能够按德的原理去做,就会安定受益,这叫作福气。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听说治理国政者,没有不把人民当作根本的。
灾与福也,非粹在天也,必在士民也:灾祸与福分,不决定于天,必定决定于民众。
行之善也,粹(cuì)以为福己矣;行之恶也,粹以为灾己矣:做好事,完全是为自己求福;做坏事,完全是为自己制造灾祸。
知善而弗行,谓之不明;知恶而弗改,必受天殃:知道是好事而不去做,叫作不明智;知道是坏事而不改正,必定受到上天降下的灾殃。
行之者在身,命之者在人,此福灾之本也。道者,福之本;祥者,福之荣也。无道者必失福之本,不祥者必失福之荣:做什么在于自己,怎么品评在于别人,这是福分和灾难的根本。道,是福的根本;吉祥,是福的花朵。不遵循正道的人必定失去福的根本,不吉祥的人必定失去福的花朵。
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人民,是世世代代的根本,不能欺侮他们。
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与人民为敌的,人民必定战胜他。
道者,圣王之行也;文者,圣王之辞也;恭敬者,圣王之容也;忠信者,圣王之教也。夫圣人也者,贤智之师也;仁义者,明君之性也:道,是圣王的行为;文章,是圣王的言辞;恭敬,是圣王的体貌;忠信,是圣王的教导。所谓圣人,是贤能智慧的老师;仁义,是英明君主的秉性。
士民者,国家之所树而诸侯之本也,不可轻也: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是诸侯的根本,不可轻视他们。
易使喜、难使怒者,宜为君。识人之功而忘人之罪者,宜为贵。故曰:刑罚不可以慈民,简泄不可以得士:容易使他高兴、难以使他发怒的人,适合当国君。记得别人的功劳而忘记别人罪过的人,适合担任要职。所以说:用刑罚不能够爱护人民,凭轻慢不能够获得贤士。
欲求士必至、民必附,惟恭与敬、忠与信,古今毋易矣:想让贤士一定到来、人民一定亲附,只有做到恭和敬、忠和信才行,这是古今不变的道理。
有不能求士之君,而无不可得之士;故有不能治民之吏,而无不可治之民。故君明而吏贤矣,吏贤而民治矣:只有不能求得贤士的国君,却没有不能得到的贤士;只有不能管理好人民的官吏,却没有管理不好的人民。因此国君英明官吏就贤能,官吏贤能人民就能管理好。
无世而无圣,或不得知也;无国而无士,或弗能得也。故世未尝无圣也,而圣不得圣王则弗起也;国未尝无士也,不得君子则弗助也:没有哪个时代没有圣人,只是有时没有被发现罢了;没有哪个国家没有贤士,只是有时不能获得罢了。所以每个时代不是没有圣人,只是圣人没有遇到圣王的知遇就不出来为国家效力;国家不是没有贤士,只是没有君子就无人帮助推荐而已。
民之治乱在于吏,国之安危在于政:人民的治乱在于官吏,国家的安危在于政治。
夫民者,诸侯之本也;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人民,是诸侯的根本;教化,是政治的根本;道,是教化的根本。
忠,臣之功也;臣之忠者,君之明也。臣忠君明,此之谓政之纲也:忠,是臣下的事情;臣下做到忠,是由于君主的英明。臣下忠诚君主英明,这就叫作政事的纲领。
故爱人之道,言之者谓之其府;故爱人之道,行之者谓之其礼:爱惜人才的方法,与他交流言语要发自肺腑;爱惜人才的方法,对他做的要合乎礼仪。
至道不可过也,至义不可易也:最高的道是不能超越的,最上乘的义是不能改变的。
功莫美于去恶而为善,罪莫大于去善而为恶:功绩没有比去恶为善更美的了,罪恶没有比去善为恶更大的了。
缘道者之辞而与为道已,缘巧者之事而学为巧已,行仁者之操而与为仁已。故节仁之器以修其躬,而身专其美矣:沿着有道者的言论去学习修道,沿着灵巧人做的事去学习灵巧,实行仁人的德操去实行仁。所以用品节仁义来修养自己,自己身上就集中了很多美好的东西了。
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德没有比广泛地爱人更高的了,而政治没有比广泛地让人民有利更高的了。
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政治没有比讲诚信更重要的了,治理没有比仁爱更重要的了。
大禹曰:民无食也,则我弗(fú)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民,我弗能劝也:大禹说:“人民没有食物,我就不能指使他们了;事情做了对人民没有好处,我就不能鼓励他们去做什么了。”
道以数(shuò)取之为明,以数行之为章,以数施之万姓为藏:道是获得越多越明白,实行得越多越显明,施加给百姓越多越好。
天下者,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天下,并不是一家的天下,掌握正道的人才能享有它。
天下者,难得而易失也,难常而易亡也:天下难以得到而容易丧失,难以长久拥有而容易灭亡。
为人下者敬而肃(sù),为人上者恭而仁,为人君者敬士爱民,以终其身。此道之要也:下级官吏和百姓既恭敬又严肃,上层官吏既恭敬又仁爱,君主敬重士人爱护人民,终身都这样去做。这是治道的关键。
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已失,何以能久:在快乐的场合表现出悲哀或者在悲哀的场合表现出快乐,都是丧失心境的事。心的精神,叫作魂魄,魂魄已经丧失,怎么能长久呢?
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资:举动没有比恭敬更重要的了,居家没有比俭朴更重要的了,品德没有比谦让更重要的了,事情没有比考虑周全更重要的了。
弗(fú)顺弗敬,天下不定,忘敬而怠(dài),人必乘之:不顺从不恭敬,天下不会安定,忘记恭敬而怠惰,别人一定会欺凌。
《易》曰:“正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君子慎始:《易》里说:“把根本摆正,万事万物就有条理了,偏了一毫一厘,就会相差千里。”所以君子对事情的开始非常慎重。
同声则处异而相应,意合则未见而相亲,贤者立于本朝,而天下之士相率而趋之:同心的声音在其他地方也会相呼应,心意相投即使没有见面也会互相亲近,贤能的人在朝廷就职,天下的士人就会相继去投奔。
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得贤者显昌,失贤者危亡:没有长久安定的国家,没有适合治理的人民;得到贤士就能显扬兴盛,失去贤士就会危险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