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从小体弱多病却活到100多,养生的首要是“养性”

鸿朗说健康 2024-10-07 14:02:43

唐代医家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其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但后来身患疾病,经常需要请医生,于是,他便立志从医,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后来行医七十余年,被人们尊称为“药王”。

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陕西药王山都会有热闹的盛大庙会, 游人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以祈求平安、健康。作为百岁医家, 孙思邈有着一套完善的自我养生保健的方法。

孙思邈十分重视食疗,强调:“安身 之本,必资于食。”当医生“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 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因为药虽治病,但“药性 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故非到万不得 已,不应轻易用药。而饮食性平和顺,不偏不颇,“能排邪 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如若医生“能用食平疴、 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求 也”。可见,孙思邈不仅以饮食先于药物且视之为养生长寿 手段,阐明了良医“治病救人,重防于治”的道理。

孙思邈重视食疗,又着意推出“食宜”这一命题,疾 呼曰:“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所谓食宜,即饮食适度。 他赞同“穣岁多病,饥年少疾”之说,而且以关中地区民 众节俭,饮食简洁,故少病长寿;而江南人生活富足,山珍 海味,无所不备,反多疾病早夭为例证明这一观点。他反对 多食、力主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如贪一时口腹之快,必招 无穷祸患。所以,正常人应少食多餐:“食欲数而少,不欲 顿而多,多则难消也。”应力求达到“常欲令如饱中饥,饥 中饱”的境地为佳妙。 食宜原则,还体现在饮食宜清淡而不厚腻,感甜酸苦辣 适度,寒热冷暖适中。

孙思邈认为膳食不应太丰盈,应少食肉、少食酸菜,不 吃生冷、陈臭之物,不饮浊酒。他还特别劝人少吃盐。指出 饮食过盛,于人有害。

根据孙思邈的观点和理论,现介绍几种食疗法:可用常见食物治疗多种疾病。如用榧子杀虫去盅毒,鸡 头米治湿痹腰膝疼痛,用葱白发汗解表,用韭菜子治梦泄遗 尿,用胡麻仁益肾填髓,用薏苡仁治疗风寒湿痹等。 人乳可补五脏,令人肥白悦泽;马乳止烦渴,牛乳益心 补血、长肌补虚,羊乳祛寒补羸,驴乳主治大热黄疸,猪乳 疗小儿惊痫。 可用含碘丰富的动物甲状腺治甲状腺肿大,用动物肝脏 治夜盲症,用赤小豆、乌豆、大豆治疗脚气病等。 在针对人老体虚,以求延年益寿的食疗方中,可使用 蜜、酥、糖、胡麻油、牛羊之肝肾等。《千金方》中记载了 为数众多的延年益寿、抗衰防老的食物,如枣、藕、松脂、 胡麻、葡萄等。

养生即养性。即自己所习所行应符合本性。 “圣人所以药饵者,以就过行之人也;故愚者报病历年,而不修一行。缠痾没齿终无悔心。”

善于养生的人,不应依赖于药饵金丹,而应最求善心与德养,否则只能是舍本求末。还应保持心态平衡,以养情志,故“凡心有所爱,不用所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亦不用深赞,亦不用深毁,常须运心,于物平等”,均以恢复其本性为要耳!

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孙思邈还指出,说话要谨慎,吃饭宜清淡、节制,勿过饱,勿过饿,“言语既慎,仍节饮食。是以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顾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盖饱则伤肺,饥则伤气,咸则伤筋,醋则伤骨。”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在《千金药方》中,孙思邈对饮酒给出了“饮酒不欲使多,多则速吐之为佳,勿令至醉”的原则。在运动锻炼、生活起居方面,他指出“养生之道, 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注重按摩、导引、调气、房中等传统养生方法;另外,对住处、旅行备药、沐浴、口腔卫生等都一一提醒,深入日常生活之细微处。

0 阅读:1

鸿朗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