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8篇(游记)《风情古镇厚重李庄》

围科尔沁悟 2024-08-08 19:55:03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在没来宜宾之前,还真没听说过李庄古镇的大名。

此次四川行,友人特意安排了在四川行的最后一个打卡地——李庄古镇。

不了解古镇的我,还特意问了一下友人:李庄古镇到底因为何成为打卡地?友人嫣然一笑:自己感受去吧。

初到李庄古镇,特意查了一下百度,才知古镇尽然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美誉。她不仅是四川省的历史文化名镇,还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当了解古镇的历史沿革后,不禁为自己的浅薄知识而感到汗颜。

从李庄古镇的简介中了解到,古镇在很久以前名为渔村,始建于南朝梁代,汉代时,曾在这里设驿站,成为明、清水运商贸之地。现依然存有明、清古镇的格局和风貌,石板街道两旁多为清代建筑。古镇核心保护区大约在一平方千米左右。有禹王宫、东岳庙、南华宫、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等景点。

进得古镇,我就仿佛穿越了一个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宁静而诗意的古代。‌尽收眼底的小桥流水、‌白墙黑瓦、‌古道幽巷,‌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富有韵味。‌与此同时,一种历史厚重之感迎面而来。目及所处,映入眼帘的不仅是一座非常有历史气息的美丽小镇,且也有现代感。古镇主道路两旁摆满了各色小摊,叫卖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尤其是各种各样的手工制品,美味小吃,琳琅满目。有我小时特别喜欢吃的现榨血橙汁,甘蔗汁以及各种口味的豆腐干,凉粉、米线也比比皆是。

可以说,古镇有着厚重的历史沉淀,尤其是那厚重的文化底蕴,似一本尘封已久的历史卷书,徐徐展开。行走在众多纵横的街巷间,那青砖石板路面虽有些斑驳,但仔细观看,都泛着或记录着岁月的痕迹。

特别是古色古香的各式建筑依山傍水,飞檐翘角,各种木雕窗棂异常精美。当走过著名的席子巷时,才了解到,此处建于明末清初,因加工和出售草席而得名,透过半掩的窗扉,可以看到里面简单古朴的家具布置,仿佛穿越到了百年前的场景。

李庄古镇是一座具有南方水乡特色的古镇。所有建筑沿江而建,错落有致,虽经过几百年的荡涤,仍散发着浓郁的江南韵味。

古镇至今还保留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古朴的建筑风格,让整个小镇宛如一幅水墨画卷,给人一种进入了世外桃源的之感。

游览古镇,当走进“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那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和实物以及详尽的说明,令我感到震撼。

烽火硝烟的1937年的7月7日,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南京,上海众多文化教育机构为了开展文化抗战,延续中华文脉,开始辗转内迁。

博物馆内,展现出的是凝聚着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辉煌成就,让李庄成为了文化抗战的象征,昭示着炎黄子孙在民族危亡之际的浩然大气,苦难之中的责任坚守,平常之中的家国情怀。

为抗日救亡,中共宜宾地方党组织积极推动李庄民众敞开怀抱,接纳了寻求庇护的文化教育机构,为保持中华文脉做出了杰出贡献。尤为当晨光洒在同济大学的旧址城墙上时,虽然更没有烟火,没有杂尘,但1937年7月7日,中国历史上沉重的一天,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方大片沦陷。为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量文人学者南下。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饱含深情的十六字电文。当时不足3000人的李庄,请出殿堂庙宇中的菩萨,腾出自己的家和院子,迎接同济大学师生的到来。也就是那一年,为李庄留下了厚重的一笔,也为李庄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云集李庄的学者们在清贫匮乏中坚持治学救国,在民族危亡之际,泱泱民众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救国难于水火的一幅缩影。

抚今追昔,李庄始终以千年传承的胸襟气度。向世人展开温暖的怀抱,它曾经是一个时代的辉煌与灿烂,在今后,也必将在新的文化自信道路上绽放出新的光芒与梦想。李庄,成为中国文化的折射点和民族精神的涵养,可谓当之无愧。

行走在古镇,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小镇错落有致沿江而建,相连的街桥犹如一条精致的珠链。

踏上青石板路,漫步在幽静的古街古巷,欣赏传统四合院民居,李庄昔日的繁华和沧桑尽在眼前。

漫步于此,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一个遥远的年代。如果说历史是一条大河,那么李庄古镇就是河水中的一块光阴碎片,记录着百年前的模样。

我们当感谢这片故土,让后人有机会一睹古老的风貌,让无声的历史在此诉说。

此行逗留李庄古镇的时间是短暂的。有些历史沿革也是来不及更深入的了解的。但对古镇,印象是深刻的,其历史的厚重感,是镌刻在记忆中的。

风情古镇, 厚重李庄 。 漫步长江边,行走在古巷古街,仿佛眼前呈现出的是历史的画面重现,滚滚长江东逝水,不禁感慨: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古今多少事,尽在李庄古镇……

一一2024年8月8日写于宜宾李庄古镇

0 阅读:0

围科尔沁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