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升格——高级词汇、理论名词分析及作文应用实例

老谢语文 2024-09-28 17:10:53

一、高级词汇

(一)读书无用论 1.孔乙己的长衫 2.小镇做题家

(二)信息化时代 1.碎片化思考、浅思考 2.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一些人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在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时,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更加顺畅和有效。

3.数字仓鼠

互联网时代,人们用“数字仓鼠”这一生动的形象来指代那些热衷于囤积数字化信息的人。

4.附近的消失

著名学者项飙曾提出“附近的消失”这一概念。他这样描述道:如果你问今天中国年轻的学生,你父母的工作是什么?你居住的这个小区,当时买这个房子是怎么考虑的?它与周边的菜市场是什么关系?他们描述不清楚,但他们对怎么考托福、GRE很清楚。他们对那个系统了如指掌,但对自已生活的社区模糊不清,因为他们觉得这个问题很无聊、不重要。

那么“附近”消失了,去哪里了呢?项飙认为,“附近”不是简单地蒸发了,而是在资本、技术的加持下转化为数据。工业革命以来,时钟出现了,时间变得趋于整体性和线性。例如,人们只有在有空闲时才能去上厕所,因此时间决定了人的行为。在社交时代,时间变得碎片化,不再是整体性和线性的,可能一会儿干这件事情,过一会儿穿插另外一件事进来,人们的时间感却变得特别强烈,更加追求即时性,追求即刻性的满足,追求点了外卖就要在30分钟内送上门,而这种需求在现代技术变革中得到了支持。

很大程度上,当“附近”消失后,人更多是扮演者、旁观者。人们更相信技术,而不是相信另一个人。这些结果的危害正在显现,我们居住的社区,正在成为我们要抛弃的东西。人们抱怨城市没有人情味、没有归属感,可一旦回到家,我们便立刻拿起手机,妄图用虚拟抵达真实,还觉得自己永远抵达不了。

“附近的消失”多半是由于过度沉湎于个人世界,导致其对生活的感知力下降,与外界的交流频率减少,以至与周边信息交流闭塞的情形,这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

5.看客心理(网络假面、键盘侠……)

人们面对事件像看一场戏一般,只对事件的内容本身发生兴趣,而对事件的真实人物没有同情的不良心理,具有回避、推卸并自我解脱责任的特征。

(三)不思进取者

1.舒适圈 2.灵魂缺席 3.丧文化(佛系、躺平、摆烂……) 4.虚无主义

当代中国的虚无主义表现为一种强劲的精神文化思潮,渗透于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各个领域。当下社会,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信仰迷失、道德危机、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大行其道,生活没有目的、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焦虑、烦躁、郁闷是大多数人的精神状态。

思想界存在着不少历史虚无主义思想,他们“虚化”历史,歪曲传统,丑化英雄和伟大人物,提出“告别革命”,以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普世价值观为蓝本,批判、贬损甚至否定近代中国一切进步的、革命的运动,最终使人们丧失恰当的历史意识和准确判断。

文化领域,则是娱乐化、低俗化、媚俗化、商业化,“恶搞”现象频出,一味迎合部分观众的猎奇、消遣心理,放任自己的感官欲望和感性刺激,培养了一种大众的“娱乐到死”心态。

5.群氓、乌合之众

指聚集起来的表现为同质均一心理意识的人类群体,他们拒绝理性复杂的思考,对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只简单地选择两个极端,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误。

(四)急功近利

1.功利主义 2.成功学 3.金钱至上 4.精致的利己主义 5.内卷

(内卷)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

6.精神内耗

它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感到疲惫。这种疲惫并非身体劳累导致,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在心理方面损耗导致的一种状态。

二、高分示范

揆诸当下,“躺平摆烂”风潮席卷中华大地,部分中国青年自怨自艾于现状的瓶颈而未能突破格局,成为倒伏于地的空心人。而世局更加诡谲莫测。这是佩索阿笔下“尖峰与海角所成的世界”。吾侪更应突破自身局限,以“山不过来,我便过去”的斗志展格局,就突破。

揆诸现今,有多少青年自视甚高,不思进取,却仅如井底之蛙般因格局狭小而跃不出那口狭井,又有多少青年心怀理想,却只有假大空,又有多少青年因小小突破沾沾自喜而未形成更高格局。痛哉惜哉!

揆诸当下,青年人无力学习,无心思考,在他人身后狗尾续貂,成为灵魂麻木的俘虏,将学与思逼入失散境地,如此决非良象。

当下,许多青年只知抱怨自己的痛苦,囿于个人的四方围城,殊不知抬眼远望,还有多少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也不知只有停止抱怨,融入时代与民族前进的洪流中,为发展披荆斩棘,为复兴乘风破浪才是减轻痛苦的最好方法。

揆诸当下,“曲则全”被某些人恶意解读,认为遇到困难摆烂即为“曲”、躺平就是“全”,然而这只是懒散不作为的借口罢了。更有甚者,在现实利益面前,软若无骨,委曲求全,乞怜摇尾地阿谀奉承,谄媚至极,他们终究会成为时代滚轮里无法停止的仓鼠,挣脱不了牢笼,摆脱不掉桎梏。

揆诸现今,“精神空荡荡”的一部分青年群体,追求散漫欢逸的生活,辜负先烈赤手淌血造就的海清河晏,动辄“生而为人,不如不生”。其实,见微知萌,这便是没有立好意,立好志的精神荒漠。试问若能“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把个人热情投身时代进步洪流,何患无为?

然而世事纷繁,人心浮躁,反观当下,总有人只知白日做梦、一味空想而不付诸实践,亦有人只知死干到底、置身于忙碌中而不知为何奋斗,其二者终只能碌碌无为,精神骨气荡然无存。如此人生,岂不悲哉!

然而目及时下,泽川纳污,藏不尽的是缺乏人生立意,不思未来者比比皆是;抑或是“立错意”,幻想着“主播梦”“网红梦”的青年大有人在;山薮藏疾,掩不住的是只有立意却不知用笔,成为了“空想的革命者”触目惊心。若长此以往,社会的发展只会如空洞的楼阁,随时有倾覆之险。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新时代、新技术、新发展,时代日新月异。然而总有人抱残守缺、胶柱鼓瑟,一条路走到黑。有人守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观念,苟延残喘;有人失业下岗,宁肯在家啃老坐吃山空,不愿学习一门新技术;有人拾人牙慧,亦步亦趋,永远做别人的影子,永远是望其项背的“跟跑者”,永远成不了“换道超车的领跑者”。

①揆诸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开启,病毒肆虐、环境恶化、国家冲突、文化争端……芸芸众生面临诸多困扰。人类的福祉需要人类自行守护,身为未来接班人的我们自当努力……

②当下,在信息化时代中,各种纷杂向青年人袭来“佛系”的消极。"精致利己的自我’,"过度内卷的病态,让青年人这个群体成为了“受病重灾区”,究其原因是……,面对现状,我更想向青年人呼吁……。

③然而反观当下,在这个稍显浮躁的时代,并不缺乏众多“志存高远”的青年。虽有心怀江河的眼界与心气,但却没有涓滴汇聚的耐心与毅力,(可替换与中论相关的内容)因而辗转于寻找“更易产生效益”的工作,将时间与心力耗费于舍此求彼,却终一事无成。究其本源,是他们怠惰于一生一心的专攻坚守,畏惧于前途大风大雨的磨砺,因而妄想寻求一步登天的捷径。殊不知,追逐理想的道路上永远风雨交加,凌空蹈虚,难成千秋伟业;迎难而上,方能善作善成。青萍之末不会骤然风起,微澜之间不会倏然浪涌,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那些不畏狂风席卷、不惧暴雨滂沱的人们,那些不急不躁地朝着既定目标砥砺奋进的人们,才能在日积月累中将“小胜”凝聚为“大胜”,将涓滴细流汇成千顷澄碧,最终抵达梦想的海岸。

高分议论文养成术:巧用「理论名词」

一、常见的“理论名词”

1.信息茧房

出处:出自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的著作《网络共和国》。

释义:“信息茧房”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失去对信息环境的完整判断。

常用于“技术的‘双刃剑’”“网络环境”“舆论”“发声”“独立、理性思考”等话题。

示例:作家莫里斯说:“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别人说话。”当今网络犹如扩音器,轻而易举地放大来自各方的声音,在一片喧嚣的嘈杂中,善听,是对他人观点的尊重与包容,是对自我思想的更新和补充,更是破除“信息茧房”、劈开“舆论潮水”的无锋之刃。

2.斜杠青年

出处: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

释义:“斜杠青年”指不满足于单一的工作,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体验多元化生活的一类人群。这类人在自我介绍时会用斜杠来区分自己的多个身份,如张三,作家/演员/摄影师。

常用于“兴趣爱好”“个性发展”“打破边界”“突破舒适区”等话题。

示例:掌握多项技能、切换多个角色的“斜杠青年”展示了多元化的流行风尚与生活态度。然而,一味追求多样、盲目拓展兴趣也容易导致浅尝辄止、术业不精。故而对青年而言,最重要的是审慎思考,结合自身兴趣与擅长,合理规划,唯有如此,才能活出真我的精彩,达到自我认同的圆满。

3.零和博弈

出处:零和博弈,也叫零和游戏,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

释义:零和博弈,即博弈各方收益和损失的总和永远为零的博弈。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我之所得,彼之所失”,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常用于“竞争”“合作共赢”“国际关系”等话题。

示例:当前的世界局势紧张而复杂,“俄乌战争”未落,“巴以冲突”又起,其破局之法不外乎“双向奔赴”之道:放弃“零和博弈”的思维,而以平等互信、求同存异的态度,追求和平共处、发展共赢的目标。

相关名词:螃蟹效应(在钓螃蟹时,只要在竹篓里多放几只螃蟹,即使不盖上盖子,螃蟹也爬不出来。因为当一只螃蟹爬到篓口时,其余的螃蟹就会用钳子抓住它,把它往下拖,而另一只螃蟹则会踩着它继续往上爬。如此循环往复,最终没有一只螃蟹可以逃出竹篓。)

4.羊群效应

出处:最早出现在威尔弗雷德·特罗特的著作《战争与和平时期的群体本能》。

释义:“羊群效应”在人类社会中呈现为从众心理,即个人在做判断、下决策之前会受到大众的影响,倾向于追随多数人所同意的,最终变得和多数人一样。如互联网时代下,个体因距离被拉近而更容易被煽动。

常用于“独立思考”“避免盲从”“保持自我”等话题。

示例:叔本华曾说:“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在这个信息爆炸、流量卷席舆论的时代,我们应该避免羊群效应,拒绝随波逐流,做“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坚持自己的独立和清醒。

5.锚定效应

出处:锚定效应,也称沉锚效应。由行为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提出。

释义:锚定效应描述的是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容易受到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的影响,产生先入为主的认识,给思维造成诸多限制的心理现象。

常用于“经验”“打破惯性思维”“突破已有认知”“理想思考”“拓宽视野”等话题。

示例:加缪曾说,“经验是一种失败,只有丢弃一切才能知晓一点东西。”过去的认知可以是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但不能变成捆绑我们手脚的绳索。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里,只有善于转换角度,敢于突破锚定效应,才能把握机遇,不断开辟新领域,看见更广阔的天空。

6.狄德罗效应

出处:出自18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朋友赠送给狄德罗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十分喜爱,但与此同时,他开始觉得家中装潢粗陋,无法与身上的精致睡袍相匹配,于是将家具一一弃换。

释义:“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再满足,并且通过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常用于“物质与精神”“克制物欲”“知足常乐”“幸福”等话题。

示例:“心如欲壑,后土难填。”在当下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更容易为物欲所裹挟,陷入狄德罗效应的怪圈。而一旦妥协和放纵欲望,在短暂的快乐过后,我们的心灵终将滑向极度空虚和无底深渊。唯有对物欲保持克制,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道途,我们才能获得精神的自由,过上值得过的人生。

7.鲶鱼效应

出处:一种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概念。 释义:“鲶鱼效应”指的是将鲶鱼放入沙丁鱼中,搅动其原本的生存环境,激发其求生能力,使之保持活力的现象。

常用于“居安思危”“危机意识”“创新活力”等话题。

示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古人早已警醒后来者,必须常怀危机意识。时代更迭,世界局势如风云变幻,新鲜事物如雨后春笋,值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当领悟“鲶鱼效应”之启示,保持清醒的态度,居安而思危,如此方能在起伏的浪潮中一往无前,永葆生机与活力。

8.木桶理论

出处:由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提出。 释义:“木桶理论”认为,即使其他木板都很高,只要有一块木板较短,木桶的盛水量就会受到限制。所以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又被称为“短板理论”。

常用于“全面发展”“优点与缺点”“集体意识”等话题。

示例:古往今来的例子都教导我们,片面发展的最终结局只会是顾此失彼、满盘皆输。可见古代重农抑商之政策,忽视了商品流通的作用,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最终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又如工业革命中的燃煤污染,人们只见煤炭带来的利益,却将环境卫生抛在脑后,诱发了各种生态危机。正如唯有补足木桶的短板,才能盛下更多的水,木桶理论启示我们:全面发展方是可取之道。

9.红皇后效应

出处:出自刘易斯·卡罗尔的小说《爱丽丝镜中历险记》。《爱丽丝镜中历险记》中的红皇后对爱丽丝说:“在这个国度中,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

释义:红皇后效应揭示了,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都需要不断努力才能保持其相对位置,否则就可能会被超越或者淘汰。

常用于“不断进取”“保持进步”“发展创新”等话题。

示例:古语有言:“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不仅适用于学习,也适用于个人的成长、企业的经营与国家的发展。穿行于时代之海,若仅仅满足于眼前,停滞不前,便会陷入“红皇后效应”的困境之中,渐渐落后于时代大潮。从个人到企业再到国家,都应该永葆进取之心,方能激流勇进,立于潮头,济时代沧海!

10.刺猬法则

出处:是一种心理学概念。

释义:两只刺猬想要睡在一起,它们最终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体温,又不会因刺伤而感到不适。刺猬法则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保持适当的距离和独立性,既不过于疏远也不至于过于亲密,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促进有效的沟通。

常用于“为人处世”“人际交往”“适度原则”“中庸之道”等话题。

示例:世间万物,皆有其度。一旦越过了适度的界限,便容易过犹不及。唯有把握住适度原则,方能在为人处世中彰显恰如其分的智慧。正如“刺猬法则”所阐释的道理:太过亲密的距离会刺伤彼此,太过遥远的距离又无法取暖,唯有保持适度的距离,才能给予对方恰到好处的温暖。

11.泛娱乐化现象 常用于“网络环境”“心灵健康”“精神追求”“深度思考”等话题。

出处:可以追源到尼尔·波兹曼的著作《娱乐至死》。

释义:泛娱乐化现象是一种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介(如电视、戏剧、网络、电影等)为主要载体,通过内容浅薄空洞的方式,以戏剧化的滥情表演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达到快感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在信息化条件下,导致娱乐元素在社会生活中过度泛滥,使人们以娱乐化的心态对待一切,将娱乐作为价值衡量标准。

示例:随着网络发展带来的泛娱乐化,当下许多年轻人沉迷于短暂但刺激的短视频,热衷于浅薄但有趣的玩梗。无可否认的是,高压的内卷时代下,这样的“奶嘴乐”有效地放松了人们的紧张神经,灵魂获得喘息的余地。但长此以往,浸润在“娱乐至死”的毒药中的人们便会渐渐麻木,失掉对世界的感知和思考。

相关名词:单向度人(指的是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人们因物质生活的丰富而丧失了精神追求,只有物欲而没有灵魂,具有“单面思维”,无法进行深度思考)

相关名词:犬儒主义(犬儒主义者起初主张以追求普遍的善为人生之目的,为此必须抛弃一切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然而其理念内涵却在后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犬儒主义者依旧蔑视世俗,但是却丧失了赖为准绳的道德原则,表现为玩世不恭、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

0 阅读:9

老谢语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