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麦收时节还有一个来月,有自媒体账号煞有其事地介绍,小麦青贮已开收,每亩出价1500到2000元。自此,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小麦青贮事件,再度成为公众热点话题。
事情很快惊动了农业农村部相关部门出面辟谣,表示网传小麦青贮消息均为不实。不过,同个时期,河北多地通过召开工作会议或者发布倡议书的方式,对割青毁粮严阵以待,如此又似乎在印证着小麦青贮的传闻,可能并非空穴来风。各个层级的官方表态,充分表明了对“割青毁粮”的高度重视。
但在网络上,在小麦青贮事件尘埃未定,真假尚未彻底厘清之时,舆论已跳过对小麦青贮事件“有没有”的讨论,直接进入到“能不能”的话题,并以此作为角力点,开展了数轮针锋相对的激烈交锋。至此,对于网传小麦青贮消息的定性,无论是视为旧闻新发,还是旧事重提,又或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操作,都已不再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可以说,现阶段,网络对于小麦青贮的讨论,根本上是围绕农民的责任与权益的讨论。
看到有不少人对小麦青贮事件忧心忡忡,表示如果小麦卖了青贮,极可能会导致粮价飞涨。此种观点,确实带有几分因果道理,但毫无疑问,其背后的思考逻辑,完全站在了保护消费者自己钱包的角度,彻底忽视了农民这个销售方的钱包里,其实缺钱已久。更没有考虑过,农民的钱包缺钱久了,会有产生怎样的蝴蝶效应。
网上有一直这样一种略显刺耳的声音,“如果种地能挣钱,农民将无地可种”,令人过目难忘。当下,对社会大众而言,种地不挣钱确实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观念。否则,按照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惯性思维,过去三四十年,也不会有成千上万农民工先后背井离乡走进城市,从事各类体力劳动,主要是建筑业、服装纺织业等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说,中国现代化的宏大叙事里,农民群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可是,在大发展的时代,城市风貌日新月异,农村发展却带着几分不尽如人意。农民既是一种身份,又是一种工作。由于相对经营农业付出的辛劳,所获回报过于微薄,农村人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早已把离开农村与脱离苦海划上了等号。无论是上学读书,还是外出打工,总之尽可能离开农村。并非农民对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没了感情,而是在时代的发展下,农民能在其他方面讨到更好的生活,可唯独在农业方面的可选项依旧不多。
中华文化圈里,经济发展较为富足的日本、韩国,都通过高价农作物的方式,让农民收入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当然,也能理解,在我国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时候,提高农作物价的操作,确实不现实。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化不断提升,提高农业物价,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已经越来越水到渠成了。而且,这不只是在保护农民,更是从根本上保护我国的农业。
价钱高又省事,为啥不卖
城市胖了多少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