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走5000亿、坑惨200万中国人传销集团创始人,已引渡回国受审!

大苹果在哪里 2024-10-26 22:14:17
引言

张誉发,怀揣一颗“暴富梦”的普通人,却用传销手段掏空了200万家庭的积蓄。

2012年,他创立MBI传销集团,以虚拟货币投资为幌子,编织了一张庞大的陷阱网,利用明星效应、慈善伪装成功蛊惑众人。

然而,在这场被精心粉饰的骗局背后,是无数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悲剧。

如今,逃亡泰国出家的他最终被引渡回国接受审判,这不仅是骗局的终结,更是正义的回响。

然而,这场“暴富神话”是如何让这么多人前赴后继?

对公众而言,又该如何辨别和防范?

正文

“要致富,先发财”,这句话对许多人而言,也许只是一句笑谈。

然而,张誉发却用一种偏执的方式,将这句“笑谈”转化为掠夺他人财富的工具。

2012年,怀抱着对“财富自由”的强烈渴望,他创立了以“投资虚拟货币”为幌子的MBI传销集团。

一开始,这个看似复杂却又“快速回报”的机制吸引了不少人“以身试法”。

只要缴纳初始费用700元,随着返利“红利”层层递增,轻松就能攫取高额回报的梦想,一时间点燃了无数人追逐财富的欲望。

张誉发并不止步于简单的金钱诱惑,聪明如他,知道要让骗局“上档次”,必得有“点新花样”。

于是,他将明星效应和慈善包装搬上了台面。

从高调的慈善活动到与名人的“商业互动”,种种精心设计的“善行义举”让人难以将他和骗子划上等号。

似乎,他成了一位“新商业典范”,一位被人推崇的财富英雄。

在这场骗局中,他的招数简直可谓“花样百出”。

为了吸引更多“新鲜血液”,他将参与者分为多个等级,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晋升模式”。

“入门不高回报高”,这样的口号,听上去极具诱惑力,却让无数人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一开始只是小打小闹的“零花钱”投入,到后来演变为大笔积蓄甚至家庭财产的掏空,这些人为了“更上一层楼”,不断加码,终究踏上了无尽深渊。

然而,再巧妙的骗局终究会被识破。

随着参与人数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其中的漏洞。

为了防止骗局败露,张誉发还不惜将自己的儿子拖入其中,以“家族共创”的名义增加其欺骗的可信度。

可是,伪装终究敌不过事实,随着越来越多受害者发现投资“回报”无从兑现,MBI的“神话”开始摇摇欲坠。

面对无数人的指责与质疑,张誉发选择了逃亡泰国,并采取了最“戏剧性”的掩饰手段——剃发出家,试图躲过追捕。

这一切似乎已经成了“剧情反转”剧本的经典桥段,而这一幕在当代现实中屡见不鲜。

张誉发并非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靠传销发家、又因骗局曝光而狼狈逃窜的传销头目。

出家、剃发、捐款,这些手段在骗子眼里成了掩盖罪行的道具,可法律的网兜最终还是落到了他的头上。

2024年8月,在国际刑警的协助下,他在泰国被捕并被引渡回国。

这位昔日的“财富导师”,如今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审判。

审判现场,受害者们纷纷讲述自己在这场骗局中的经历,有人为了“高额回报”而贷款,有人甚至卖房倾家荡产,而最终换来的却是一个个家庭的破碎和绝望。

张誉发的“虚假富豪梦”打碎了多少真挚的家庭梦想,又埋葬了多少人对生活的希望?

无论他在法庭上如何辩解,他所犯下的罪行都早已难以挽回。

其实,传销模式并非新鲜事物,但为何屡禁不止?

究其原因,不外乎“暴富心理”作祟。

当下社会竞争压力增大,许多人渴望“捷径”,而传销者恰恰深谙这种心理。

他们利用虚假投资、返利诱惑,将贪欲转化为获利的手段。

而这些“投机者”在意识到问题时,往往已经陷得太深,难以抽身,最终一损俱损。

面对类似传销骗局的频发,公众该如何提高防骗意识?

首先,不论面对多么诱人的“快速致富”承诺,都应抱有理性怀疑态度,特别是涉及复杂的“分级收益”体系时更要保持警觉。

其次,在家人或朋友陷入传销骗局时,周围人应积极劝阻,避免更多人受到牵连。

最重要的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防骗宣传力度,让人们从源头上识破传销套路,避免被不法分子牵着鼻子走。

然而,类似张誉发的案件,仅仅依靠法律审判来遏制并不够。

在传销案件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社会急需更多健康、合理的财富增值方式,以缓解人们对经济生活的压力,让更多人认识到。

财富积累需要的是时间和劳动,而非“空中楼阁”的谎言。

张誉发案在法律上给了公众一个交代,也让人们看清传销的本质:它并非“智慧投资”,而是一场无底洞般的欺诈。

未来,传销模式可能会变得更加隐蔽,但只要我们保持理性、保持警觉,最终能够将这些黑暗势力驱逐出生活的阳光之地。

结语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在这个“暴富”与“破产”只隔一线的时代,你认为公众该如何避免被传销蛊惑?

张誉发案的结局是否足以警醒那些怀有不劳而获心理的人们?

在追逐财富的路上,我们究竟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成功”的诱惑?

对此你怎么看?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