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王英年早逝,丧葬礼仪却成为标杆:记成化年间的大明忻王朱见治

楼哥看明史 2024-07-25 11:06:50

前言: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十月二十六日,英庙宸妃万氏去世,终年三十七岁。这里略作说明,所谓的“英庙”,指的就是当朝皇帝朱见深的父亲朱祁镇。因其庙号为英宗,所以敬称为“英庙”。同理,朱见深驾崩后庙号宪宗,日后对他的敬称就是“宪庙”。

万宸妃为英宗生育四子二女,在宫中素以“贤仪淑德”而著称。其长子德王朱见潾更是与宪宗从小一起共患难,兄弟间感情十分深厚,故而皇帝对万氏也极为敬重,特意“辍朝五日”,赐谥曰“靖庄安穆”。

明英宗朱祁镇画像

然而万氏去世,最受打击的应该是她的幼子,现年十岁的忻王朱见治。五年后,忻王也不幸去世,他的死还给明代中叶的亲王丧礼定下了标准。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忻王殿下,在成化年间的故事。

生于复辟之后的皇子

正统十四年(公元1499年)七月十五日,明英宗朱祁镇亲率大军离开京师,浩浩荡荡直奔大同而去,目的是为了对付犯边的瓦剌太师也先。

明军连日奔波,却并未碰上瓦剌军队主力,不得不班师回京。然而就在距离京师二百多里的土木堡,发生了一场惊天巨变。八月十五日,在瓦剌军队的突袭之后,已经断水三天的明军土崩瓦解。京师三大营做鸟兽散,以靖难元勋、英国公张辅为首的扈从文武百官,几乎悉数殉国。而御驾亲征的明英宗,则做了瓦剌人的俘虏。

明英宗御驾亲征剧照

瓦剌军队随后摆出了一副攻击京师的架势,英宗生母孙太后在百官的逼迫下,不得不“尊”亲儿子为“太上皇帝”,同时改立庶子郕王朱祁钰为新天子。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之后,朱祁钰的声望如日中天。一年后太上皇帝回京,只能住在紫禁城外的南宫之中,形同软禁。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趁着朱祁钰病重难以视朝的机会,朱祁镇在一众野心家的扈从之下,从南宫破门而出,直入紫禁城奉天殿登基。随即废弟弟仍为郕王,改年号为天顺元年。

明英宗在南宫之中的待遇究竟怎么样,目前众说纷纭,难有定论。但俗话说得好,饱暖思淫欲,光万宸妃一人,在南宫的七年时间里面,就为太上皇帝生下了一子二女:吉王朱见浚,淳安公主、广德公主。

南宫复辟剧照

复辟之后,英宗心情愉快,连带着对万宸妃也更为宠爱。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闰二月初四日,皇帝的第八子朱见治出生。

壬戌,皇子见治生。上之第八子,宸妃万氏出也。—《明英宗实录卷二百八十八》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十七日,朱祁镇驾崩,遗诏皇太子朱见深继位。此时的朱见治年仅七岁,恐怕还很难体会生离死别的痛苦。而且当年他老爹封建诸王的时候,他还没有出生,因此现在的身份还只是皇子。

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七月,宪宗册封两个弟弟为亲王,其中朱见治封忻王,朱见沛封徽王。从册封使的地位来看,忻王比徽王要强多了,因为忻王的正使是太保、会昌侯孙继宗,副使则是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李贤。而册封徽王的正使是定襄伯郭登,副使则是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陈文。

明宪宗朱见深画像

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三月,孙继宗持节兼掌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白圭赞冠,兵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商辂宣戒敕,为十二岁的忻王朱见治行冠礼。这里做个备注,因为监修《英宗实录》有功,孙继宗已经从太保升任太傅。

忻王府官员

行冠礼之后就要出阁读书,有人说明代忽视对皇子的培养,这种说法是可笑的,我们不妨来看看朝廷为忻王配备的师资阵容:

壬申,授进士徐霖、张宽为翰林院检讨,教官董亮、王相为待诏,监生独孤高、胡深为中书舍人。时忻王出阁读书,命霖等侍讲读也。—《明宪宗实录卷七十六》

这里的徐霖、张宽二人,虽然只是第三甲进士,但我们看一看数据: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进士人数359人,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进士人数248人,都是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超级精英。这样的阵容来辅导忻王,还不够吗?

明代亲王冕服

按照惯例,徐霖、张宽二人以后会出任忻王府左、右长史,然后陪伴朱见治前往封国就藩,一直兢兢业业工作到致仕(退休)。然而成化朝已经接近明朝中叶,此时的亲王早已形同吉祥物,其含金量和开国之初的戍边亲王不可同日而语,王府长史自然也不再是一个香饽饽。

四年前进士周鉴因为不想成为崇王府的长史,想出了一个装病的馊主意,结果被“问遣为民”。虽然殷鉴在前,但还是有头铁的进士不想去王府,比如上文中的张宽。

张宽,湖广襄阳人,自以为才干优长,对于出任毫无前途的忻王府长史,根本不感兴趣。史书称其在陪伴朱见治的时候“常怏不乐”,也就是觉得自己是“明珠暗投”。恰在此时,湖广一带爆发了李原率领的流民起义,让张宽看到了机会。

荆襄一带地图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冬天,河南商水人刘通在荆襄一带起兵反明,自称汉王,改元德胜,这就是震惊天下的荆襄流民起义。所谓的荆襄,是位于湖广、河南、陕西和四川交界处的四不管地区,大批失去土地的流民聚集于此,靠着开矿、垦田营生。

刘通能够力举千斤石狮,被尊称为刘千斤,在流民之中号召力很强。宪宗命抚宁伯朱永出任总兵官,工部尚书白圭提督军务,调动精锐官军一万五千人,经过一年多的奋战,才擒获了刘通,并将其解赴京城处死。

李原,刘通部将,蛰伏几年之后,因不堪压迫,再度聚集流民造反。此时原先的功臣朱永,正在西北一线对付鞑靼少师阿罗出。宪宗无奈之下,只能让都察院右都御史项忠挂帅出征。项忠是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进士,却在“土木堡之变”中能够生还,说明有些军事天赋。宪宗即位后发生的土官满四之乱,就是由项忠讨平叛军,生擒满四。

项忠画像

在听说项忠挂帅之后,张宽极为激动,他一方面挂念家乡的战事,一方面认为这是离开忻王府的绝佳机会,于是找到项忠毛遂自荐。大家同为文官,这点人情世故自然不在话下,项大人向朝廷一推荐,就把张宽从忻王身边给要走了。

宽,湖广襄阳人,以进士授检讨,侍忻王读书。居常怏不乐,屡上疏言处置流民数事。适忠奉命于荆襄抚捕流民。宽每就之论议。自谓通达世务,谙练军情,愿相从于军中听用。忠因其言荐之,故有是命。—《明宪宗实录卷八十五》

张宽跑路了,忻王还要读书,于是宪宗点了另一位进士李昊来做替补。

忻王身后事

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二月二十四日,忻王朱见治去世,年仅十五岁,谥曰穆。谥法“中情见貌”曰“穆”,也就是贤良和气之意,符合史书中对朱见治的评价:“天性孝友,不事戏弄”。

冬日紫禁城

在朱见治之前,没有就藩就死在京师的亲王,一共有三位:太祖第九子赵王朱杞、第二十子韩王朱松,仁宗第八子滕王朱瞻垲。其中赵王、韩王死于南京,丧葬礼仪参考价值不大。而滕王虽然在北京去世,但他死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距今已经近五十年之久,礼部还是需要重新制定一套礼仪流程出来。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由于尚未出府,忻王的葬仪比较简单。发引日(即出殡之日),宪宗“不视朝”。到金山下葬当天,宪宗辍朝一日,穿着“浅淡颜色服”,于奉天门视事。忻穆王棺椁经过之时,百官于西安门(皇城西门)外行礼。朱见治无嗣,其身后的祭祀事宜,都由朝廷一手包办。

下葬、百日、周年、二周年、除服,每祭如起灵例行礼,俱遣中官。外门遣太常寺官祭。—《明宪宗实录卷一百一》

奉天门(今故宫太和门)

同时由于忻国除封,自然也不再需要王府官员,宪宗对他们也都做了妥善安排。其中李昊改任南京礼科给事中,王相出任南京国子监学录,独孤高、胡琛则命为光禄寺署丞。

结语:朱见治的人生经历虽然短暂,但他确实是一个好人。对于想建功立业的张宽,这位忻王殿下没有感到不快,而是大开绿灯。要知道明代亲王虽然不一定能帮你成事,但要坏你的事,却也并不困难。

而对于替补来的进士李昊,朱见治也给予了厚待。一般来说,进士侍奉亲王读书三年以后才能“推封其亲”。忻王直接向宪宗开口,给了李昊特殊待遇。

翰林院检讨李昊乞推封其亲。时昊侍忻王读书秩未三载,王为言于上,许之,盖特恩也。—《明宪宗实录卷九十六》

而朱见治的葬仪标准,也成为了日后大明朝廷安葬在京亲王的成例。比如秀怀王朱见澍灵柩自汝宁府抵达京师之后,一切葬祭并辍朝礼仪“悉如忻穆王例”。到了明孝宗弘治朝,宪宗第十四子申王朱祐楷去世之时,其丧葬礼仪也是“依忻穆王例”。

5 阅读:658

楼哥看明史

简介:主攻明史,希望能用不同的角度,看不一样的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