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医学论文与统计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
最近,浙大一位女教授,又轰动了媒体圈,因为近日她又发表了一篇Nature论文~
她是浙江大学胡海岚教授
胡海岚教授是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院长。
2021年8月1日,现年47岁的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医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胡海岚,再度入围这份191人的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2019年,胡海岚就曾入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8月1日,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出炉,胡海岚教授入围
说到发表Nature,2018年他们团队就以震惊学术圈的“双黄蛋”形式同期发表2篇原创性论文。
首次揭示了大脑中的反奖赏中枢外侧缰核(LHb)的一种特殊放电方式——簇状放电,是抑郁发生的充分条件,而氯胺酮通过有效阻止这一脑区的簇状放电,来实现快速抗抑郁效果。
这项研究阐明了氯胺酮快速抗抑郁的全新神经机制。那么,氯胺酮为何能够实现持续抗抑郁呢?
而5年后的,2023年10月18日,胡海岚团队再次在Nature期刊发表了题为:Sustained antidepressant effect of ketamine through NMDAR trapping in the LHb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进一步阐述了氯胺酮长效抗抑郁的机制,氯胺酮通过“滞留”于大脑中的反奖赏中心外侧缰核(LHb)神经元上的谷氨酸受体(NMDAR),免于被快速代谢,从而持续阻断外侧缰核神经元的簇状放电,实现长效抗抑郁作用。
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脑机制,还为优化氯胺酮的临床用药策略和新型抗抑郁药物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她到底有多强
胡海岚教授是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院长。
2008年自美国学成归国后,胡海岚教授专注于脑的高级功能及相关疾病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发现了社会竞争中“胜利者效应”的脑机制,揭示了后天的经历经验可以通过重塑神经环路来改变先天的弱势;从分子、细胞和系统等多层面对抑郁症的成因提出了新的阐释,为研发更好、更安全的抗抑郁药物提供了新思路。发表3篇《Science》、2篇《Nature》和1篇《Cell》等论文。近年来获何梁何利科技与技术进步奖、国际神经科学组织凯默理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奖等。
1973年出生的胡海岚,从学生时代起就是学霸了。她是“全年级数学最好的女生,而且从容淡定,漂亮聪颖”。到了高中,斩获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高三被提前保送北京大学生物系。朋友问她生物系毕业以后干什么,她笑嘻嘻地回答:“要么研究细胞搞科研,要么进酱油厂造酱油。”
直到十多年前,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时,胡海岚的科研目标开始变得明确——揭开情绪的奥秘,掌控大脑神经环路的“编程”。神经生物学是研究脑的科学。在胡海岚看来,大脑是自然界最神秘最复杂的结构之一。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更是脑科学的世纪。这个领域不仅有太多的挑战,更有太多的未知。
1991——1996年胡海岚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并取得该专业学士学位,看看女神当时的青葱岁月吧!
随后,胡海岚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Corey Goodman博士,于2002年获得神经生物学方向博士学位。
2003-2004年 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Julius Zhu博士的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
2004-2008年 在冷泉港实验室Roberto Malinow博士的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
2008年12月胡海岚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担任神经环路与行为可塑性研究组组长,博士生导师。
2015年5月开始任职浙江大学,双聘于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和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现在是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神经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胡海岚实验室主攻“情绪与社会行为的分子与神经环路机制”。在情绪影响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情绪效价的神经编码、抑郁症发生的核心分子机制,以及社会等级的神经环路基础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意义重大的研究成果:
我们下面来看看胡教授团队取得的一些代表性成果(以下材料来自于公众号“brainnews”):
01、Cell
2023年1月,Cell:浙江大学胡海岚团队揭示社会地位下降导致抑郁的神经机制
02、Neuron
2021年11月, Neuron: 浙大胡海岚教授团队解析内侧前额叶皮层微环路在社会竞争行为中的调控机制
03、Nat Rev Neurosci
2020.4月,Nat Rev Neurosci浙大胡海岚重磅综述:外侧缰核在生理及病理条件下的环路和功能
图1 LHb输入、输出环路
04、Nature 2篇
2018年2月,Nature同期两篇长文|浙大胡海岚组:抑郁症大脑中有把“机关枪”
05、Science
2017年7月,胡海岚课题组在《科学》杂志发表长文 揭示”胜利者效应“的脑机制
06、Science
2013年8月30日,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胡海岚研究组在《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外侧缰核中的 βCaMKII 介导抑郁症的核心症状》的研究文章。文章通过蛋白定量质谱分析,脑区定点基因表达,电生理以及行为学等手段发现并证明了钙调蛋白激酶家族成员 βCaMKII 在抑郁核心症状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
07、Science
2011年11月4日,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胡海岚研究组在《科学》杂志发表题为Bidirectional control of social hierarchy by synaptic efficacy in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的文章,提出钻管测试这一行为范式可以体现小鼠的社会等级关系,并提示大脑内侧前额叶这一脑区的神经活动可以调节小鼠在社会竞争中的地位。
作为优秀的女性代表、浙江大学杰出教授,胡教授已经二度入围中科院院士候选者,祝愿她早日成为两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