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古代被称为“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为了争夺它,人们常常打得头破血流。不过,明朝有一位王爷,他曾两次监国,三次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多次卷入皇位之争的他,是怎么做到最后得以善终的呢?
这位王爷就是襄王朱瞻墡(shàn)。朱高炽和张皇后育有三子一女,嫡长子即明宣宗朱瞻基,三子朱瞻墉,两人的小儿子就是朱瞻墡。
明成祖朱棣虽然对朱高炽有些不满,想要另立太子,不过处于祖制礼法和对孙子朱瞻基的喜爱,最终还是没有更改继承人,直接立朱瞻基为皇太孙。
在朱高炽即位后就将他立为太子,其他皇子,如朱瞻墉和朱瞻墡等人,根本不会对这个位置产生想法。永乐二十二年,朱瞻墡册封为襄王。
两次监国
洪熙元年,因为南京发生地震,再加上朱高炽想迁都回南京,所以命“皇太子谒孝陵,遂居守南京。”不过没想到的是,意外发生。
朱高炽仅当了十个月皇帝,就去世了。不过此时朱瞻基远在南京,按照当时交通方式,快马加鞭也需要大半个月才能赶回。
此时,汉王朱高煦对皇位虎视眈眈,京城距离他的地方远短于朱瞻基。
所有人都对太子能不能平安回到京城即位捏了把汗。这时张皇后站了出来,一方面下令封锁朱高炽去世的消息,另一方面让襄王朱瞻墡监国,户部尚书夏原吉从旁辅佐。他也是明朝第一位监国的藩王。
朱瞻基的顺利即位引起了叔叔朱高煦的不满,后者想要效仿朱棣再来一次“靖难之役”。就在朱瞻基登基一年后,朱高煦谋反。
当朱高煦叛乱消息传到京城后,大学士杨荣极力主张朱瞻基御驾亲征,力挫叛军锐气,朱瞻基也有此想法。不过如果他带兵出征,那么朝中事务怎么办呢?
有了之前的经验,朱瞻基便让朱瞻墡监国。但面对皇位的诱惑,他也并不完全信任自己的弟弟,最终决定用郑王朱瞻埈、襄王朱瞻墡两人监国,不过虽是监国,但权力较小,比不上朱瞻基担当太子监国时。平定叛乱后,朱瞻墡自请就藩。
三次卷入皇位之争
明宣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史称“明宣之治”,不过好景不长,在位不过十年,朱瞻基去世。
虽然他在去世前,安排好了后事,定好继承人,不过此时太子年幼。朝中有“皇太后取金符入内,或谓立襄王”的传闻。此事最终在太后召杨士奇、杨荣等人,宣布朱祁镇登基即位中圆满解决。
这是朱瞻墡第一次卷入皇位之争。
土木堡事变发生后,朱祁镇被俘,但朝中不可一日无君。
摆在众人面前的有三个选择,一是立年幼的朱祁镇之子为太子,二是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三是选择能管事的藩王。
其中,襄王是先帝的亲弟弟有曾经监国,在孙太后看来莫过于最好的选择。不过朱瞻墡却上书拒绝了。这是朱瞻墡第二次卷入皇位之争。
朱祁钰病重时,有人提议立明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然而,许多拥立朱祁钰为帝的大臣却反对,担心受到清算,建议立朱瞻墡的儿子朱祁镛。不过还没讨论出一个结果,石门之变便发生了。
复位后的朱祁镇担心朱瞻墡有夺位的野心,正想敲打他几分时,看到之前朱瞻墡上书劝诫朱祁钰善待他的奏折,才打消了怀疑。
直到成化十四年,朱瞻墡才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其实,纵观朱瞻墡每次监国和卷入皇位之争,都会发现不是他的本意,最重要的是,他能克制野心,打消皇帝的疑虑,消除芥蒂,这才是他能善终的原因。
参考资料:
《明史》
《宪宗纯皇帝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