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荷言的阅微笔记
编辑|荷言的阅微笔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蟑螂无疑是最令人反感的存在之一。
这种恶心的小生物,不仅形象邋遢,身上还携带多种病菌,被公认是“”害虫之王“”。
可就是这种被人狠狠地唾弃的小东西,不仅让山东大哥李延荣果断辞掉铁饭碗。
更是一口气在山上养殖数十亿之多,更是借此赚得盆满钵满。
那么,他是如何与蟑螂结缘?又是如何凭此发家致富的呢?
一个“害虫之王”的华丽转身
对蟑螂养殖最初的兴趣,其实来自李延荣的小女儿。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个小女孩正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里的动画片。
画面中,一只体型硕大的蟑螂正在舞动着触角,活蹦乱跳。
“乖乖,你在看什么呀?”李延荣好奇地凑了过来。
“爸爸,爸爸,你快看,它正在讲述一只勇敢蟑螂的故事。”小女孩笑着回答。
“这真的是太神奇了!”女儿双眼放光,“动画片里说,蟑螂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完美的生物,能在任何环境下存活。”
面对女儿的天真叙述,李延荣却突然心头一震。
作为一名公务人员,李延荣对蟑螂这种“城市害虫”自然是非常熟悉的,但从来没有深入去了解过它们的生存习性。
女儿天真的一句话,却撩起了他对蟑螂这个生物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
于是,李延荣开始通过网络和书籍广泛搜集关于蟑螂的信息资料,并且亲自动手在家里简易饲养一些标本,近距离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
很快,他就发现了蟑螂这种小小生物身上独特的“吃货”本能和出众的消化能力。
原来,蟑螂是具有强大的消化系统,能够快速分解有机物质,把各种食物垃圾如植物残渣、动物残骸、纸屑等消化掉,转化为自身所需的营养物质。
这种生物将垃圾“吃干榨净”的能力,给了李延荣莫大的启发和冲击。
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心的公民,李延荣对当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困难的现状也是体会颇深。
在小城市里,没有完善的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很多餐厨垃圾和有机垃圾最后都被运往遥远的填埋场,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还对环境造成了沉重的污染负担。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李延荣突然感受到蟑螂这种令人畏惧的小生物竟然也可以被赋予全新的生命价值。
如果能够大规模人工养殖蟑螂,并利用它们强大的消化能力,将城市生活中的餐厨垃圾和有机垃圾快速分解掉,那不就解决了当前城市面临的垃圾处理难题吗?
就这样,蟑螂养殖的创业点子在李延荣的脑海里渐渐成型。
然而,这看似有些“匪夷所思”的想法,却让这位公务员陷入了无比的憧憬和激情之中。
他开始着手进行各方面的可行性研究,计算成本和收益,寻找合作伙伴,摸索技术路线。
经过几个月的酝酿筹划,蟑螂养殖创业的雏形已初具规模。
这时,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放手一搏,可如果这样的话,就必须要放弃手中的“铁饭碗”。
可前路如何,谁又能知道呢?
权衡再三之后,李延荣还是下定决心选择了勇敢追梦。
他明白,人生无非就是一场赌注,而他愿意用自己的一切,赌上这个曾经被人普遍看不起的“蟑螂”事业。
就这样,一个50多岁的中年人遇上了人生的关键一役。
当年轻人还纠结于是否保持“铁饭碗”稳定时,他早已做好了决定,辞去公职。
背井离乡后,李延荣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投入到了蟑螂养殖的大潮当中,一切看起来十分顺利,可万事开头难,更别说这个不被人看好的事业了。
放弃“铁饭碗” 他创造了亿万身家
创业初期李延荣十分艰难,政府部门对蟑螂养殖存在疑虑,即使是作为环保项目,当局也对其生物安全性和可持续盈利能力持保留态度。
李延荣耗费了数年时间不懈申报和修改方案,才终于争取到了220万元的初期资金支持。
而民众反对声音则更加直接。谁也不乐意看到满大街乱窜的蟑螂群,成为“生态灾难”。
一旦听说有人在家里养这种东西,邻居们纷纷涌上前来痛骂狂轰,有的甚至当街高喊“杀蟑灭虫”。
面对百姓如此剧烈的反应,李延荣勉强解释蟑螂养殖的环保价值和经济前景,却无人愿意买单。
一位激进分子更是直接咒骂道:“你再胡作非为,我们就让你在这片土地上无立足之地!”
李延荣不得不砸重金建立三道防护网,确保万无一失的生物安全。
哪怕暂时渡过资金和外部阻力的重重考验,蟑螂养殖项目仍然面临诸多技术和效益的挑战。
李延荣和团队从全球引进了30多种蟑螂品系,通过长期实验和优选,最终培育出了3个最适合当地环境和饲料条件的品种。
同时,基地引进了一系列自动化智能设备,大幅提升了饲养效率和生产力,确保了盈利和环保双赢。
就在李延荣沾沾自喜之时,他又发现了一种新品种的神奇“母育力”。
这种来自美洲的大蠊,竟然具备极高的繁殖能力:一枚卵囊一出壳,就能孵出十几只蠕蠕欲动的小家伙,而这些“孙子辈”也很快就可以投入劳动大军,成为勤劳的“垃圾杀手”。
而更令他惊奇的是,这些蟑螂还有着其他重要的作用。
害虫变身“绿色部队”
他在实验中找到发现,并将蟑螂尸体高温消毒烘干,加工成了高蛋白动物饲料添加剂,拓展了蟑螂事业的又一重收益来源。
这个创意的由来,源于一个偶然的小发现。
有一次,李延荣用了不少蟑螂干尸喂养自家的几只鸡,结果发现这些鸡产下的蛋比平常的鸡蛋,蛋白质含量高出几个百分点。
仔细一查,原来古人留下的典籍中就有记载,蟑螂富含各种营养成分,不但可以当食材和药材,甚至还有一定的美容保健功效。
于是李延荣在蟑螂加工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中药保健品系列,产品包括蟑螂茶、蟑螂酒、蟑螂膏等,一举打入了千亿级健康养生市场。
除此以外,厂内种植蔬菜,养殖家禽和水产,综合利用养殖副产品和热量,解决城市餐厨垃圾难题等众多用处。
而从简单的垃圾处理,到饲料添加剂,再到中药保健品,蟑螂的产业链条被李延荣无限延伸,没有任何一丝资源的浪费。
截至2019年,李延荣的养殖场已拥有超过10亿只蟑螂,一天就能消化掉100吨生活垃圾,每吨还能获得208元的政府补贴。
除去成本支出,光靠垃圾处理这一项,李延荣的收入就不少。
再加上蛋白饲料、保健品等蟑螂深加工系列产品的销售收入。
结语
李延荣通过开发蟑螂生态循环产业,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的创新理念。他利用蟑螂独特的生物降解能力,巧妙地解决了城市餐厨垃圾难题,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利用,避免了二次污染。
当初从事蟑螂养殖,别人认为李延荣“脑子有坑”。但他凭着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独到判断和前瞻眼光,先人一步抓住了这一机遇。
人生无数个“如果”。幸好,当李延荣听从女儿天真的一语,点燃了他生命的最后一次激情火花。
【参考文献】
电商报——《公务员辞职养8亿蟑螂,无意中闯入百亿“蓝海”》
新华社新媒体——《蟑螂变形记:从“害虫”到“清道夫”》
百度百科——李延荣
新华网——《“蟑螂先生”驯虫记》
环球网——《《美丽中国》父女养3亿只蟑螂 护林员劝女儿辞职守山》
中国新闻网——《山东章丘养殖蟑螂吃餐厨垃圾:设置三重防逃逸体系》
齐鲁网——《山东企业家看动画片产生灵感 痴迷蟑螂造车间分解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