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希汉和夫人周璇生育的孩子中,成年的有4男1女。
周抗援是他们的四儿子,那时正值抗美援朝时期,周希汉就给孩子起了这样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名字。
与父亲相处的几十年来,周抗援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和父亲一起江钓。
有一次钓鱼,周抗援直接拿下一条40多斤重的鲭鱼,其父周希汉更是斩获一条58斤重的鲭鱼。
就在周抗援想着怎么把大鱼送回北京?周希汉却表示,那条大鱼,他只要一片鱼鳞。
三年困难时期,周希汉在院子里养猪60年代初,粮食定量供应。即便是在北京,细粮的比例也是很低的,几乎到了难得一见的程度。
周抗援和几个哥哥都到了10岁以上,他们之间的年龄差总共只有6岁。
那会儿,正赶上了“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时节,周抗援感觉吃多少都不会饱。
作为小孩,周抗援和几个哥哥是时刻都对细粮,对白面充满了渴望。
周抗援回忆说:
“按规定父亲的细粮指标比我们的要多些。他经常在晚餐的时候不吃主食,把他的那份馒头用刀子切开,分开我们孩子们吃。”
周希汉总是吃点儿用粗米煮的粥,加几条菜根。
后来,周希汉听一位老战友的点拨,在自家后院开辟了一块地,并掏钱买了一头小猪仔。
在那个时代,把小猪养在后院,着实是费了不少的心血。周希汉调侃道:“这也是南泥湾!”
等猪长到百十斤,周希汉就叫人来把猪杀了。
周抗援和几个哥哥乐得不行,以为可饱口福了。
不料,周希汉把肉分成了数十块,分送给了机关军官、士兵食堂改善生活。
留下的只是猪下水和一些小骨头,这就引得老炊事员发牢骚:“真是赔钱赚吆喝!”
周抗援也应和地吐槽了一声。
周希汉听到后,就瞪了他一眼,生气地离开了。
那时,周希汉除了没完没了地开会、上班外,常常接待来自家乡、老区前来投奔的乡亲和老兵。
周希汉把家中口粮,扣除一部分煮饭给来投奔的人吃,并一遍又一遍地劝他们回乡务农。
来投奔的人,看到周希汉十分清贫的食宿,便不好意思开口了,最后由周希汉买票送他们到火车站。
周希汉对周抗援的几点要求1968年,周希汉在海军机关率先为家里的孩子们报了名,到山西农村插队。
周希汉怕周抗援想不通,与之谈了整整一个晚上。
周抗援虽然没有完全理解父亲说得道理,但却深信不疑。
其中,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那是毛主席号召的。
一年以后,武汉军区空军到周抗援插队的地方接兵,周抗援应征入伍。
周希汉得知消息后,非常地高兴。他特地送给周抗援一个很精致的笔记本,在本子的扉页写道:
“亲爱的孩子抗援:祝你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继承革命传统,艰苦奋斗,做雷锋式的好战士!父亲周希汉。”
在周抗援参军以后,周希汉要求他每月给家里写一封信,汇报自己的学习、工作和思想情况。
周希汉也基本每个月给周抗援回一封信,对信中孩子反映的情况,给予一些合理、有效的建议。
那会儿,周抗援把这看作是父亲对他远离家庭的一种偏爱。为此,他还格外得意。
后来,他才知道,哥哥妹妹们参军后,每人都收到了同样多的父亲的信。
随之而来的,是他对父亲更加的敬重。因为从小他就清楚,父亲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几乎从来没有星期天。
除了要忙国家的事,还要为他们几个孩子成长操心!这么多信,可以想象周希汉要少睡多少觉。
周抗援第一次回家探亲是在提干了以后。
见面后,周抗援又例行向父亲汇报在部队的生活、学习情况。汇报完毕后,他便起身告辞了。
原本他想着,父亲会好好让他放松,享受一下假期时间。
可是,周希汉却把他叫住了,并一脸严肃地说道:
“你现在是一个军人,一个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都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即使是在家里。”
周希汉给他提了好几条要求。令周抗援印象深刻的有三条:
一、不准睡懒觉,坚持早晨6点起床的作息制度;
二、不准穿拖鞋到处走;
三、穿便服要整洁,穿军服要注意军容风纪。
周希汉钓了大鱼,只留一片鱼鳞1973年,周希汉胃癌动手术后,大伤元气。很长一段时间,周希汉是挂职养病。
1978年,周抗援利用假期,陪着周希汉到杭州疗养。
那时,周希汉听从医生的建议,已经喜欢上了钓鱼。当然,周希汉不是到人工养鱼池里钓,而是找江河湖泊下竿。
野外水边空气清新,还特别安静,对病人的身体大有益处。
在杭州,周抗援和周希汉住在海军疗养院,他俩一起乘船在钱塘江上钓鱼。对于周希汉的渔具,周抗援感觉很“落后”。
周希汉的渔具是自己加工的,用起来很不顺手。周抗援曾推荐父亲到商店去买一套渔具,但周希汉却说:“打胜仗不全是靠武器。”
周希汉告诉儿子,他的鱼竿是在福州疗养时,亲自在鼓山上采的当地特有的罗汉竹,在山下的竹器加工厂请老师傅按照他的要求加工的,只花了点儿手工费。
这天,父子俩又去钓鱼了。周抗援先钓上一条大鱼,紧接着,周希汉也钓上来一条。
据周抗援回忆说:“当时,父亲整整被溜了半个多小时,那鱼突然在江中挣扎,险些将瘦弱的父亲拉下船去。”
鱼拉上来后,一过称,在场的人都吃了一惊。
疗养院的院长说,前些年,罗瑞卿总长钓起了一条52斤重的鲭鱼,创造了疗养院的江钓记录。这一次,周希汉打破了罗总长的记录。
当时,周希汉很高兴,留下了一片鱼鳞。
就在周抗援想着怎么把鱼弄回北京时,周希汉却将其送到了疗养院的空勤灶。
原来,周希汉休养时,仍跟过去下部队一样,每到一处,总要先去部队的伙房看看。
他了解到由于条件限制,空勤灶的飞行员经常吃不到鲜鱼,而只能吃冻鱼,心里便惦记上了。
钓着了鱼,周希汉首先想到的是让飞行员们改善伙食。
院长代表飞行员再三感谢周希汉的关怀,周希汉却摆摆手,笑着说:“得鱼甚于食鱼美嘛。”
周希汉去世后,将鱼竿留给了周抗援。每次看到父亲的鱼竿,周抗援总能想起和父亲在一起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