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趾被冻伤,有人劝她留下,她:死也要跟红军走!一斧砍下脚趾

一个用心的史迹 2024-06-10 10:07:55

风刀霜剑何曾惧,险岭危途志更高。

步履艰难心不惧,冰天雪地意难消。

1935年6月,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带领下,英勇无惧的中央红军,踏上了号称“神仙难过”的夹金山。

一时之间,这座人迹罕见的大雪山上,变得热闹起来,歌声、口号声,震荡山野。

似乎是作为回应,部队上山没多久,夹金山上,就刮起了一阵狂风,大风卷起厚厚的积雪,吹打在战士们裸露在外的皮肤上,如同刀割一般。

大雪山上无处躲避,战士们只能找出所有能披在身上的东西,顶着风雪,相互搀扶着,一步步往前走。

经过艰难险阻,红军上了山顶,这时候,夹金山又给他们送了“大礼”,核桃般大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就砸了下来,战士们无奈,只能捂着脑袋继续前行。

上了山顶,完全就是冰雪的世界,白的刺眼,让人睁不开眼睛,此时的战士们已是精疲力竭,许多战士倒在雪地上,就再也没能起来。

等下了夹金山,同志们是欢欣鼓舞,步子也变得轻盈,因为,他们不仅征服了这座高大雪山,而且,还暂时甩掉了敌人。

然而,在红军队伍中,有位名叫姜秀英的女同志,走的却格外艰难,因为,她的脚指头早早就被冻伤了,而在前不久的一场战斗中,为躲避敌机落下了的炮弹,她又不小心把脚指头撞骨折了。

有过骨折经历的朋友都知道,这份疼痛有多难忍。

见姜秀英面色难看,就有同志劝她,实在不行,不如在附近找户人家,休养一段时间,但却被姜秀英一口回绝:“就是死,我也要跟着红军走!”。

可是,伤了脚,怎么走路?这可不是光凭意志力,就能解决问题的,怎么办?其实,姜秀英心中已经有了主意!

当在行进的路上,碰到一户人家后,她避开同志们,悄悄敲开了这户人家的门,向主人家借了一把斧头,然后手起刀落,一斧子就把自己冻坏的脚指头砍了下来。

断指之痛,让姜秀英面色惨白,额头上浸出豆大的汗珠,她抓起一把草木灰,胡乱的撒在伤口上,简单的包扎了一下,就忍着剧痛,继续前行!

为何姜秀英宁愿断指,也不愿留下来养伤呢?原因有三。

第一,她是红军的翻译,没有她,红军部队想跟当地不会说汉语的居民交流很难。

第二,红军对她有救命之恩,但凡她还有一口气,就要为红军队伍服务。

第三,她要跟着红军为穷人打天下,因为,她以前的日子,太苦太苦了,她不想自己的子孙后代,还过那样的日子!

姜秀英,四川阿坝小金县抚边乡王家寨人,出身寒苦,其父是一名汉人医生,其母名叫板登卓,是一个藏族农奴,也是因此,姜秀英一家,既会说汉语,又会说藏语。

姜秀英的父亲,在小金县救死扶伤,很受乡亲们敬重,他跟姜秀英的母亲,生育2女1子,虽然清贫,但也相亲相爱,姜秀英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可惜,在姜秀英15岁那年,她的父亲病逝,家庭瞬间陷入困境,为了活命,母亲带着2女1子,逃难到了理县朴头村,改嫁给了朴头村村民唐洪山。

唐洪山也是汉族人,日子过得困顿至极,他实在无力抚养板登卓带来的3个孩子,于是,姜秀英嫁人了,她的弟弟姜德诚早早外出帮人做事,妹妹姜萍,被送给了别人家。

三姊妹的遭遇,让姜秀英痛彻心扉又无可奈何,嫁人后的她,生活的也是困苦至极,婆家人对她并不好,动则打骂,与奴仆无异。

1935年,姜秀英生下一个孩子,但不幸夭折,婆家人不仅没一句安慰的话,还认为她是“中邪”了,把她给扫地出门,赶到深山不准回家。

就在姜秀英徘徊山野,不知该何去何从时,长征中的红军队伍,来到了理县。

因为反动派的宣传,当时的姜秀英,其实对于红军是有一定的误解,可被赶进深山多日,她早已饥渴难耐,为了求个活命的机会,她也顾不得那么多了,抬腿就朝山下跑。

当红军战士看到蓬头垢面,被饿的皮包骨的姜秀英时,他们眼中没有厌恶,只有怜悯,毫不犹豫,便把怀里的干粮递给了她。

看着姜秀英狼吞虎咽的样子,战士们心疼不已,有人给她递水,有人劝她慢点吃,还有人对她说,不够吃还可以再给她。

等姜秀英吃的差不多了,就有女红军来找她谈话,问她为什么会被饿成这样。

见红军战士们和蔼可亲,姜秀英也不害怕了,她哭着跟战士们说起了自己的遭遇,引得周围的红军们,也跟着落泪。

得知队伍中的女红军,大部分是像她这样,或出生穷苦家庭,或被卖作童养媳,实在活不下去才参加红军时,姜秀英心动了,她怯生生的问,自己可不可以也加入红军队伍。

穷苦妇女愿意参加红军,岂有拒绝的道理?于是,姜秀英穿上了红军军装,成了一名女红军。

参军后,姜秀英被安排去了县保卫局,担任通司(翻译),专门为红军做翻译工作。

在红军队伍中,姜秀英感受到了难得的温暖,很快,就把同志们当作了亲人,跟所有人都相处的十分愉快。

稳定下来后,姜秀英请假回了趟娘家,去看望自己的老母弟妹,回家后,她才知道,自己的继父唐如山已经被杀害了。

原来,红军队伍来到理县后,继父唐如山在组织的号召下,也参加了革命队伍。

因为年纪过大,他并没有扛枪上战场,而是被安排做群众工作,因为表现积极,还被推举为村苏维埃筹粮委员会委员。

可惜,在一次筹粮过程中,唐如山和同志们不幸遭到反动武装袭击,英勇就义了。

唐如山的离世,对于板登卓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为当时他们,已经有了一个12岁的儿子,而板登卓,又上了年纪了,她不知道还能不能把这个孩子抚养成人。

她哭着对姜秀英说,自己的命太苦了,往后的日子,不知道该如何过。

母亲说的心酸,姜秀英也忍不住跟着落泪,突然,她想起红军队伍正在招通司,自己家的人,都会藏语和汉语,不如一起跟着红军队伍干革命。

当时的板登卓,是真的走投无路了,她想都不想,就带着女儿姜萍、儿子姜德诚以及年仅12岁的小儿子唐子全,一起投奔了红军。

参军后,姜秀英一家5口,都成了红军的通司,姜秀英和母亲板凳卓,给中央红军当翻译,而姜萍和两个兄弟,则被分配到了红四军。

1935年6月,在红军过雪山前夕,蒋介石派飞机,给隐匿在杂谷脑喇嘛寺的国民党军官罗济群等人,散发了反动传单。

寺内的喇嘛不明就里,跟着国民党军官一起,发动了反动叛乱,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姜秀英被派去给包围寺庙的红军妇女团一部当翻译。

到场后,姜秀英用藏语,向寺内的喇嘛喊话,极大的孤立和瓦解了敌人,因为出色的表现,跟随红军长征没多久,姜秀英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入党后的姜秀英,表现更加积极,在长征路上,她没喊过一句苦一句累,每当看到别人有困难,都会积极上前帮忙,同志们对她都很喜欢。

可惜,在翻雪山的时候,她的脚被冻伤了,若不然,她的表现会更加优异。

当然,如果没有她用斧子砍下自己被冻伤的脚趾的壮举,可能,她在历史上也不会留下姓名。

比起姜秀英,她的母亲和弟妹们,也毫不逊色。

参加长征时,姜秀英的母亲板登卓,已经60高龄,到了这个年纪,穷苦人的腿脚,都不会很好,可她却凭借极大的毅力和信念,克服重重困难,跟同志们相依为命,转战雪山草地。

不仅如此,她在过藏区的时候,做出的贡献,丝毫不必年轻战士少,在努力做好翻译工作的同时,她还尽可能的发动藏族群众,为部队筹措粮食和生活必需品。

板登卓是藏民,还曾是农奴,她的经历,很能引起穷苦藏民们的共鸣,为红军在藏区打开局面,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板登卓在长征途中的表现,战士们都看在眼里,亲切的叫她“老妈妈”,到延安后,蔡畅给她娶了个汉名——杨金莲。

跟随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姜萍和两个兄弟姜德诚、唐子全,同样全心全意为红军服务,当时,姜萍也才14岁。

跟着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藏区后,当地的藏民很害怕,纷纷把粮食藏了起来,筹不到粮,让姜萍他们心急如焚,没办法,他们兄妹三人,就分散开来,一家家敲门,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在许多个像姜萍兄妹这样的通司的不懈努力下,当地藏民渐渐了解了红军,他们开始亲近红军、帮助红军,甚至愿意主动把粮食交给红军,送家中的亲人,跟着红军打天下!

1936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在这里,杨金莲、姜秀英、姜萍母女三人团聚了。

团聚之后,杨金莲才知道,自己的大儿子,在爬雪山的时候,双脚冻伤,无奈返回了老家,而小儿子唐子全,在长征途中失踪了。

到达延安后,年迈的杨金莲,被安排进了红军总供给部工作,姜秀英进了中央直属机关,不久,她与一位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喜结连理,生活的十分幸福。

而姜萍,则被送进了后勤被服厂当工人、小队长,在此期间,她跟大自己16岁的留守兵团警备一旅供给部科长傅家佑相识相恋,结为夫妇。

解放战争打响后,姜萍跟随丈夫,奔赴东北,解放后夫妇二人来到武汉军区任职,并定居武汉。

而杨金莲和姜秀英,则一直跟着中央行动,1949年,跟随队伍进了北京城。

进城之时,杨金莲已是一位74岁的老人,组织让她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安度晚年。

新中国成立没多久,杨金莲便听到一个好消息,自己的大儿子姜德诚还活着,并且红军身份得到了确认,只是她的小儿子一直没找到,基本可以断定,已经牺牲……

杨金莲母女三人,都是长寿之人。

进北京城后,受了一辈子罪的杨金莲,享了28年福,直到1977年,才离开人世,享年102岁。

1913年出身的姜秀英,在子女的照顾下,同样拥有幸福的晚年,于1997年离世,享年84岁。

至于姜萍,更是看遍时间繁华,活到了2014年,享年93岁。

在姜萍离世后,有人送了副挽联:翻雪山过草地出生入死巾帼不朽;系民众思国家磊落襟怀战士留名。

不得不说,这幅挽联写的真好,杨金莲和她的两个女儿,是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但很可惜,现如今知道她们的人,已经不多了……

0 阅读:38

一个用心的史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