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法国司令之子,却在中国教书40年,为何能被国人尊称"先生"?

小律是良人 2024-02-22 08:30:25

文|小律良人

编辑|小律良人

他是法国贵族,也是空军司令的儿子,但显赫的身世并没有阻拦他的脚步,让他在来到中国后一待就是几十年。

对他来说,中国既是异土,却也是第二故乡,足够让他为这片土地挥洒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他身上的荣誉有很多:西安外国语大学终身名誉教授、陕西第一位中国绿卡获得者、法国拿破仑勋章获得者,以及“让先生”...

那么他是谁?为什么会选择扎根于中国?而他为中国都做了什么,才会让国人如此敬重他呢?

本文所述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赘述于本文结尾。

贵族之子

世间多有不平等,出身更是能决定未来的下限,而出生于法国巴黎的让·德·米里拜尔(后文简称“让”),就是一位含着金汤匙成长的贵族。

虽然出身于豪门,但让的身上很难看到骄纵奢靡的样子,即使他的父亲是当时的法国空军司令,可他也从未觉得自己有什么独特。

在让的家族里,军政商三界皆有涉及,如果他想投身于哪个方向发展的话,肯定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然而,让的志向似乎并没有那么现实,他不想成为万人之上的某某,只想着去靠着游历填充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在学业方面继续钻研。

在青少年生活中,让几乎都是陪伴母亲度过,而他的学业也在母亲的帮助下不断精深,他20岁时就得到了历史学学士学位,称得上是不可多得的人中之龙。

可惜的是,当时正值二战期间,让的爱国之心随之燃起,他毅然决然地放下了笔杆子,就这样投身于军旅当中。

当时的法国作为弱势方,在很多战场上都没能形成优势,以至于很多法国士兵都被关进过集中营里,其中就包括让。

那是一段噩梦般的经历,但让却在其中坚持了下来,并且他的精神也因此变得越发坚韧,同时也让他变成了一位更加正向的青年。

感受过战争的残酷后,让的眼界不再局限于一个家族或者是自己的未来,而是开始思虑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情况,他想去看看,看看这世上究竟还有多少不平事。

就这样,让出发了。

他没有承受父辈的萌荫,也没有继续待在安逸窝里,倒是却有着一种中国人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子风范。

彼时的让已经不再年轻,整个人也变得越发沉稳,他不管去到哪个国家,都会不留余力地帮助身边的人,其中自然也有着不少心酸。

被骗得身无分文、被恐吓被辱骂、被迫居住在桥洞之下...

周游世界的旅途中,不可能只有诗与远方,世间的恶同样也会充斥在不同的角落。

尽管如此,让的初心却从来没有改变,他依然是那副乐于助人的样子,而且他的学识也在随着旅途不断积累,曾经抱着学子之心出发的他,终于有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

1964年,让在巴西任教了很长时间,可是这个国家依然没有达到吸引他留下的程度,于是他在任教几年后便再次启程了。

此时的让马上就要50岁,可他的心却依旧是那么炙热,而他的下一站就是美丽的东方国度——中国。

或许让自己都没有想到,中国竟会成为自己的终点,同时也成为了他心心念念的第二故乡...

来自法国的“中国人”

1969年3月15日,让抵达中国香港,继续自己的任教生涯。

其实早在之前的游历中,让就认识到不少中国人,他们总是一副彬彬有礼的模样,而且总是那么善良,这也是让选择来到中国的原因之一。

然而,这些原因并不是让选择留在中国的主要因素,而区区几个人的表现也显示不出中国人的善良本性。

真正让他坚定留下的原因,还是因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时,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态度以及帮助。

彼时的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发展时期,而非洲国家更是世界垫底的存在,所以当时很多国家都会对非洲提供贷款,其中也包括慢慢好起来的中国。

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在提供贷款时不收取任何利息,这在当时可是独一份的表现。

按说就算是收利息也是情理之中,可国家却没有选择趁人之危,反而是自己还在急需发展的时刻,却依然能够伸出援手。

此举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到了让,同时也使得他感受到了中国人民来源于骨子里的“善”,所以在来到中国之后,他便不想再去其他国家,只想留在这里。

对于这样一位资深的外国教育者,国家也是给予了高度尊重,不仅给让开出了高工资,还为他开放了到大陆城市访问的资格。

北京、上海、青岛、大连...让的足迹遍布很多中国城市,而每到一个新的城市,他总是能从不同方面感受到中国的魅力。

由于让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法文化的交流,既然让喜欢待在中国,中国国家教育部索性就给了他一个新的身份——西安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教师。

踏足这片十三朝古都之后,让的求学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钟爱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也在这片土地生活得怡然自得。

1976年,让初次来到西安外国语大学,恰逢当时学校内缺乏电教设备,于是他便发动起自己的人脉,自掏腰包买了几十台录音机送给了学校。

更值得尊敬的是,让当时是拥有两份工资的,一份来自法国,一份来自中国。

可是让却推辞掉了中国的薪资,并且还平淡地表示:“我已经有了一份工资,所以这笔钱可以留给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其实以让的种种行为来看,就算他拿着两份工资,也不会有一个人说他的不是,只是他心中的“正”不允许他这样做。

在之后的任教生涯中,让的善良与热情感染了很多师生,大家都很喜欢这位来自法国的外语老师,同时也发现他越来越像个中国人。

让的身上总是会装着一个针线包,他那些穿得旧得不能再旧的衣物,也总是被缝缝补补地继续穿着。

就连让住的地方也是相当的朴素,那是西安外国语大学雁塔校区的教师公寓,整个方面总共也就60平米左右。

屋子里没有任何昂贵的家电,有的只是一张木床、一张书桌,以及一架子琳琅满目的书籍。

很难想象,这位从小锦衣玉食的法国贵族,却甘愿在这片异土过着如此朴素,甚至是贫困的生活,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既然让这么节省,那么他省出来的钱都要干嘛用?以他的家世根本用不着去攒钱啊?

许多人多对此感到疑惑,可是当大家得知让的行为后,却莫名地有些心酸,甚至还能心甘情愿地叫他一声“让先生”...

让先生

何为先生?

在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先生不止是一种对男性的敬称,最主要的也是对教育者的一种尊称。

达者为先,师者之意。

能在教育领域中有真正作为的人,才能被称之为先生,而让作为一个外国人,又是凭什么能被中国人称为先生的呢?

谈及学术,没人敢质疑让这种世界上最早一批历史学士的含金量,而且他对于中国文化推出过很多篇论文,每一篇都能在界内引起非同凡响。

让热衷于中国医学和历史方面,他的《简明中医外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与传染病》、《中国传统文化精要》等书籍,也一直被法国学者津津乐道。

在中法交流方面,让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经常会呼吁法国同胞来中国旅行学习,并且在他们对中国抱有偏见时,还愿意不留余力地解释清楚。

同样的,让也会发动自己的关系,将许多中国学子送到法国学习,甚至还会为他们申请奖学金。

最让人感到敬佩的是,让在中国居住的这几十年间,资助过几十位贫困学生求学,让很多农村青年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每当这群学子们想要报答知遇之恩的时候,却遭到了让的委婉拒绝,他的乐善好施是不求回报的,只是为了帮助中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正是因为让的不懈付出,最终完完全全感动了中法两国的高层。

1994年,法国驻华大使弗朗索瓦专程赶到西安,代表着法国总统将一枚拿破仑奖章授予让,而这枚勋章可以说是法国人的最高荣誉。

在拿到勋章后,让就再次发挥了自己“中国人”的本性:好东西要留给家里人!

让转手就把拿破仑勋章送给了西安外国语大学,而这枚勋章直到现在还被学校收藏着。

同样的,中国政府也对让给予了最高敬意的回报,那就让他获得永久居住在这片土地的资格,他也因此成为了陕西省内第一个获得如此殊荣的外国人。

直到2014年,让还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看到这里,或许有网友会体味出一丝耐人寻味的深度。

让是法国人,却被评为“中国好人”,这不只是国家对他的肯定与亲切,同样也是让自己把自己当成中国人看待的体现。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让先生始终没能熬过时光的摧残,最终在2015年与世长辞,享年96岁。

令人震惊的是,早在之前让就已经签订好了遗嘱,说要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即使在死后也要为中国医学事业散发自己的光和热。

纵观让先生的一生,虽然他有着一副外国人的皮囊,但却毫无疑问地怀着一颗中国心,这样的存在,与我辈同胞又有何异?

让·德·米里拜尔,这个名字值得所有人的铭记,也值得我们发自肺腑地喊上一句:先生大义!

参考资料:

中国文明网:敬业奉献让·德·米里拜尔先进事迹简介

新华网:西安外国语大学96岁法籍教师辞世 遇体捐医学院

中国日报网:耕耘友谊 面向未来|纪念让·德·米里拜尔先生

0 阅读:0

小律是良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