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不是一个好年,我们还尚不可知,但眼下至少可以确定的是,今年对人口来说,应当是一个好年。
尽管在四川某些地方,有一个说法是龙年不能结婚还是不能生子,不过对其他地方来说,有一个“龙宝宝”,显然是一个非常吉祥的说法。
今年龙年春节假期刚刚结束,各地医院就已经传来令人瞩目的人口数据,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连日来许多地区的医院新生儿人数明显增长,今年可望再次迎来龙年生育小高峰。
根据报道,江苏无锡一家医院春节期间总共接生216位“龙宝宝”,数量较去年增长20%,安徽一家医院新生儿也从去年的109人增至138人,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人数更是同比增长71.9%,多达232个龙宝宝扎堆来到新世界。
种种迹象都表明,2024年会是一个人口生育高峰年,但我们也不应该被眼下短暂的新生人口增长所迷惑,因为今年多生的每一个,可能都是透支未来的生育意愿。
换言之,哪怕今年是人口生育高峰年,但这或许也是未来十年新生人口最多的一年。
由于在传统的十二生肖当中,龙被公认是最吉祥的生肖,因此长期以来,都有国人特别喜欢“龙年生龙子”的说法。
而在我国上一个龙年当中,2012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达1973万人,不仅是本世纪最多的一年,甚至比后来开放二胎、三胎的的年份都要高。
因此,龙年对生育的刺激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另外,由于前几年新冠病毒,也让许多人把结婚备孕计划推迟到2023年,多地婚姻登记人数出现近年来首次回升,这也会进一步抬高今年的人口出生数据。
例如,2023年的新生人口就比2022年多,而今年的新生人口,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也会再次比2023年多,有望达到千万人口大关。
但这顶多只能算是安慰消息,还算不上是好消息。
因为不论如何,哪怕今年的新生人口特别乐观,但不出意外的话,大概率也不会超出1千万太多,因此总人口持续下滑的趋势,还是不会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更不会改变。
根据统计局今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净减少208万人,这是自2021年放开三胎后连续第二年人口减少,目前我国总人口约14.1亿人,世界第一大人口已经于2023年4月末让位于印度。
长期来看,我国人口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丝毫不会因为今年是龙年就因此改变,毕竟龙年只有一次,下一次还得等上数十年,但我国的人口形势,却等不起了。
总人口减少,这不是人口形势之所以严峻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还在于人口结构的转变,这才是最可怕的。
快速的老龄化带来社会保险、退休年龄延后等问题,而人口的断代又会危及制造业、带来消费萎缩,进而对经济、社会乃至地缘局势都会带来冲击。
毕竟,我国所面临的人口形势是长期性的复杂挑战,我们不能简单因为一年的龙年生肖带来的刺激人口,就为此欢欣雀跃,毕竟它对人口发展的总体趋势影响较小。
龙年的确可以刺激人们生育,但刺激生育不是刺激多生,一对夫妇打算趁着今年龙年要一个孩子,但不会在明年或者后年的时候再要一个,因此今年多生的孩子,很大程度上就是未来某一年少生的孩子。
我们常常说要刺激人们的生育意愿,一对夫妇原本只生一个,结果因为现金补贴的诱惑多生一个,这个才算是刺激出来的生育意愿。
而龙年生肖,显然不算是刺激出来的生育意愿,顶多只能算是生育意愿被提前释放。
要想真正提高青年的婚育意愿,我们只有也只能在健全生育支持体系上、减轻家庭生养负担上做文章,任何试图走捷径、绕路的行为,都不太可能真正缓解我国严峻的人口形势。
养育成本高,才是拦住年轻人生育的第一道大关。
早在今年1月份,新京报就曾发起调查,询问网民是否想要一个龙宝宝,但结果回复不想要的人数超过4269人,直逼想要者的四倍之多。
我们不能寄希望把刺激人口生育,放在一个生肖龙年上面,最终真正起到刺激生育意愿作用的,一定还是真金白银的对减轻生养的具体帮扶措施,例如发放现金补贴、降低个人所得税等等,只有这种具体而细微的举措,才能够真正刺激到年轻人的生育意愿,而不是靠着龙年这一年。
不是年年有龙,也不是年年新生人口都会增长。
长期的趋势来看,在没有刺激措施的前提条件下,我们一定会很容易看到,生育人数的变化,长期来看一定是呈下降趋势。
且一定是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新生人口随之下降。
今年可能比去年的新生人口多,但不会更多了,保守估计可能会多一两百万新生儿,但这已经是非常高的一个数字了。
年轻人不愿生育,问题一定不是出在年轻人身上,而是在有关生育的一系列过程之中,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例如教育费用太沉重、抚养成本过于高昂,这背后还是人均收入低导致的根本结果。
就人均GDP和抚养成本比来看,我国在这方面的排名也是名列前茅的,超过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美国,根据育娲人口智库的报告,我国家庭平均把一个孩子抚养到18岁的成本为50万左右,平均把一个孩子抚养到本科毕业的成本在68万元。
如果是一线城市,那么仅仅是把孩子抚养到18岁的成本,就高达100万。
这还不包括后续的为孩子买房、买车、置办婚礼等等,如果算上这一系列流程,对父母的压力,是很高的。
深入思考,我们就不难发现今天刺激生育的难度,这不仅仅是发放现金补贴就可以简单解决的。
这一代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刺激生育也就意味着一对夫妇至少需要生两个子女,但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哪怕我们抛开子女的生养成本不谈,单单就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医疗成本,无疑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所以,刺激生育的难度其实是几何倍数增长,一对夫妇如果都是独生子女,这意味着两个人需要赡养四位老人,再加上两个孩子的话,那么就是两个人需要赡养八个人,包括夫妇自己。
以我们今天的人均GDP一万多美元来看,这个压力不可谓不大。
所以,从更实际的情况来看,不是人们不愿生,哪怕是生了,在年轻一代更具责任感下,生一个娃早已经不是简单的添双筷子那么简单,这背后更负担着教育和培养的重担。
再加上父母的一系列养老和医疗问题,生不起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结果。
而随着人们的生育意愿越来越低,以后少子化会带来一个什么问题?
其实就是养老难、公共开支负担加大,最终又会非常均匀地把压力分摊到每个人身上。
就以地方的债务问题为例,一些地方的债务高达当地财政年收入的十倍以上,这还是在当地人口常年流出的背景之下,而我们都知道,人口就是经济基石,一个地方的人口持续净流出,这意味着财政收入只会连年递减,而不是递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笔债务不靠外力的帮助,是几乎还不清的,那怎么办?
养老金也是类似的情况,今天年轻人缴纳的养老金,都是汇总到一个基金池,最终每个月发给现在已经退休的老年人。
随着年轻人越来越少,基金池每个月收到的钱自然就会越来越少,但老年人是越来越多的,每个月发放的钱越来越多,收到的钱越来越少,亏空就必然是常态。
很多人说可以转移支付,可以依靠国企补贴,但这么做短期内可以,长期也是否可以呢?
同样的,更少的年轻人意味着生产力的必然下降,机器人当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机器人本质上是不创造GDP的,机器人是不会消费的,最终实现消费、供给平衡的,一定是人口,而不是机器人。
机器人当然可以替代生产,甚至全程自主生产,但谁来消费呢?机器人生产出来的效益,最终归谁呢?当然是归工厂主,归企业主,能归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吗?
我想不会。
而机器人生产出来的商品又会卖给谁?答案肯定是人类,而不是机器人自己。
所以,未来的结果是什么?机器人能够解放人类,替代人类生产力,这一点我不否认,但商业社会、市场经济的基石,一定是人类“自产自消”,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不存在直接发钱给你的说法。
因此,人口的重要性就在这里,最终一定有机器人无法替代的工作,也最终一定需要人类自己消费,而人口的衰减和老龄化,也就意味着供需天平的失衡。
而这,通常被视为是日本“失去三十年”的根本原因。
龙年生育小高峰,当然是好事,但我们不应该为此乐观,更不应该盲目乐观。
不管技术如何大爆炸,不管AI如何先进智能,最终刺激经济增长的,除了技术的突破和迭代进步,其实就是消费的增长,必然有人消费比储蓄多,经济才能增长,技术才能够得到它应有的繁荣。
除非,真的有一天机器人也能够消费、能够获得自己的思想和意识。
但那样的世界,恐怕比人口问题还要可怕。
对待人口问题,我们不能抱有任何侥幸心理,顺便一说,也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够在近乎零投入的情况下,还能够实现新生儿增长的。
如果不用真金白银去刺激人们的生育意愿,不在减轻生养成本上做文章,我们所面临的长期性的人口危机,就不会得到改善的迹象。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千禧娃娃们大学毕业了,还有的在家里蹲呢![流鼻涕][流鼻涕][流鼻涕][流鼻涕]
真他奶奶的无🧠,什么年代了,还小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