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的一个晚上,李敏突然找到了毛主席:“爸爸,我和令华商量了一下,我们结婚已经四年了,继宁也已经出生了,我觉得应该搬出中南海独立生活了。”
当年与孔令华结婚时,毛主席不舍李敏离开自己,于是这对新婚夫妻答应毛主席,继续在中南海住几年,但夫妻二人在中南海的日子过的比较拘谨。
毛主席明白李敏心中所想,即便十分不舍,他还是答应的女儿的请求:“也好,出去之后和小孔好好生活,有时间多来看看爸爸。”
1970年,由于母亲干涉李讷的婚姻,母女关系几乎决裂,李讷也搬出了中南海。至此,毛主席身边再无子女陪伴。
大概是因为见证了太多亲人的离去,晚年的毛主席十分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机会。
他把对家人的感情寄托在了身边工作人员的身上,这也是为什么张玉凤、孟锦云等人晚年回忆与毛主席相处的时光时都感叹:“他似乎把我们当成了家人。”
“你想留在我身边吗?”孟锦云于1948年出生于湖北武汉,由于身材匀称,气质动人,新中国成立后,孟锦云成为了空政歌舞团的一员,从此便成为了一名舞蹈演员。
1963年,年仅15岁的孟锦云来到了中南海参加一场文艺表演。孟锦云那美妙的舞姿让台下观众沉醉,叶剑英更是主动要求她一起跳一支舞。
跳完舞后,孟锦云则在角落的凳子上休息。突然,她感到一个高大的身影挡住了光线,“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啊?”
孟锦云下意识的抬头一看,原来是毛主席,这是她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与毛主席接触,她紧张的说道:“主席...我叫...孟锦云。”
看到孟锦云紧张的样子,毛主席微笑着说:“孟锦云这个名字好,跟孟夫子一个姓,以后就叫你孟夫子吧。”
孟锦云被毛主席逗的哈哈大笑,后来两人相处的日子里,毛主席也经常管孟锦云叫“孟夫子”。
得知孟锦云的家乡在湖北,毛主席说道:“我是湖南人,湖北和湖南只有一湖之隔,这么说,我们也算是半个老乡呢。”
虽说只是简单的聊了几句,但毛主席却记住了孟锦云这个名字,孟锦云也深刻体会到了伟人的亲和。
后来,中南海又举行了几次舞会,孟锦云都会受邀演出,有时候毛主席还会主动与她跳舞,两人也越来越熟悉。
后来孟锦云收到诬陷,从1968年到1973年,孟锦云到某农场进行劳动,后来又被分配到了武汉某医院当护士。
这段时间里,孟锦云不再享有舞台上的光芒,每天从事着单调的工作。由于孟锦云的一位朋友在中南海工作,毛主席意外从他口中得知了孟锦云的处境,毛主席坚定的说:“凭我对小孟的了解,她一定是被诬陷的,马上找到她,为其平反。”
有一天,医院的一名干部突然找到了孟锦云:“经过组织对你的全面调查,现在已经确定你是清白的。”
孟锦云含冤多年,听到这句话时,她泪流满面,但她不知道,是毛主席帮助自己恢复的名誉。
1975年,孟锦云被召入中南海,接待她的是毛主席的秘书张玉凤:“孟锦云同志,主席想见你。”
在毛主席的书房中,孟锦云再次见到了毛主席,当时毛主席已经重病缠身,身体十分虚弱,但他依然站起来迎接这位曾经的舞伴,“小孟啊,好久不见,这些年让你受委屈了。”
听到这话,孟锦云才意识到,是毛主席帮助自己平了反,此时的毛主席早已没了初次见面时的伟岸,孟锦云流着眼泪问道:“主席,您的身体还好吗?”
毛主席叹了一口气:“唉,不太好,之前听你朋友说你在医院学了护理的知识,你想留在我身边照顾我吗?”
“主席,我愿意留在你身边,我会尽心尽力的照顾你。”突然被毛主席邀请,孟锦云感到受宠若惊,从此之后,她便成为了毛主席的专职护士,陪伴毛主席走完了人生的最后阶段。
思念亲人自从参加革命之后,先后有六位亲人为了革命而献身,家人的离去磨砺出了他顽强的意志,从而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看着和平时期百姓们阖家团圆,晚年的毛主席偶尔也会想起牺牲的家人们,所以他无比看重亲情,他无比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日子。
1963年,李敏与孔令华搬出了中南海,在兵马司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临走时,毛主席叮嘱李敏:“如果有时间,多来看看爸爸,这里永远是你的家。”
最开始,李敏每周都会回到中南海看望毛主席,后来李敏搬了出去,所以中南海出入证也被没收了,父女二人见面越来越难。得知毛主席病重,李敏多次探望,但都没见着面。
1972年,与毛主席并肩作战多年的陈毅元帅病逝,虽说毛主席身体虚弱,但依然带病出席了老战友的追悼会。
李敏也受邀参加了追悼会,在人群中,她看到了步履蹒跚的毛主席,父女二人已经很多年没见面了,李敏深深的感觉到,这几年里,父亲老了许多,以前笔直的腰板也显得有些佝偻。
追悼会大概持续了一个小时,毛主席已经好久都没连续站立这么长的时间了,他的额头冒出了几颗亮晶晶的汗珠,这些细节李敏全部看在眼里。
追悼会结束后,毛主席缓慢的移动脚步,李敏挤过人群,搀扶着毛主席离开大厅。毛主席转头一看,两眼瞬间变得清澈透明:“原来是娇娇啊,这么多年,你怎么没来看我啊?”
此时李敏心中也有难言之隐,她又何尝不想与父亲见面,李敏立刻转移话题:“爸爸,您慢点。”这次见面虽说短暂,但却缓解了毛主席思念女儿的心情。
1973年,毛主席八十大寿时,特意嘱咐秘书,将所有儿女都叫来,这是毛家人为数不多相聚在一起的时候,毛主席好久都没有这么开心过了:“毛家往上数十代,年龄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两个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虽说毛主席十分享受儿女陪伴自己的时光,无论是李敏,还是李讷,亦或是毛岸青,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出于多种原因,不能长时间陪伴毛主席。
这次家庭聚会,毛主席伤感的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把你们都召集在一起,不容易,估计这也是最后一次了。”
李敏马上安慰毛主席:“爸爸,您这是什么话,您的身体还好着呢。”令她没想到的是,毛主席一语成谶,这果然成了毛家人最后一次聚会。
1974年,孟锦云与张玉凤向毛主席请假,想去外面理个发,临走时,她们征询毛主席的意见:“主席,您觉得什么样的发型比较好看呢?”
毛主席说:“我看还是剪短发比较好看,后面剪齐,这样看起来比较精神。”
由于当时比较流行烫头,于是孟锦云和张玉凤也决定尝试一下新鲜事物,把头发烫成了卷。
回到中南海后,两人迫不期待的问毛主席:“主席,您觉得我们这个发型怎么样?”
毛主席则不屑的说道:“不怎么样,一点都不好看。”说完之后,便头也不回的回到了自己书房。
孟锦云十分不解,但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多年的张玉凤却察觉到了毛主席的心思:“主席可能是想杨开慧了,当年杨开慧牺牲时,就是他说的那个发型。”
听完张玉凤的话后,孟锦云恍然大悟,难怪毛主席平时对身边的工作人员那么和蔼,可能是因为他早已把这些工作人员当成了自己的家人。
请假未批对于孟锦云来说,张玉凤是自己的前辈,毕竟她来到毛主席身边的时间比较早,工作经验也比较丰富,孟锦云经常称呼张玉凤为“玉凤姐”。
来到毛主席身边工作没多久,孟锦云就经常看到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张玉凤经常与毛主席吵架,有一次毛主席着急去会见外宾,打算不吃午饭了,但张玉凤拉着他的衣袖,坚持让他把饭吃完再走:“主席,您现在身体虚弱,不吃饭的话不利于您病情的康复。”
两人争执不休,最后毛主席大声说:“我不需要你继续在这里工作了,你马上给我走!”
张玉凤也毫不示弱的说:“走就走!咱们谁也别后悔!”
孟锦云看到这一幕后都惊呆了,后来跟张玉凤聊天,孟锦云才知道,这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张玉凤说:“主席早就把我们当成了家人,既然是家人,我们就要为他着想,有时候发生点争吵是难免的,哪有和家人记仇的。”
没过几天,毛主席果然主动找到了张玉凤:“前几天是我态度不好,请你原谅。”随着孟锦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她也体会到了毛主席的亲切。
除了工作上的事,毛主席经常与孟锦云谈论有关文学的内容,孟锦云从小就在文工团工作,的确没怎么读过书,与毛主席相处的日子里,她受益匪浅。从一些老同志口中得知,当年在延安,毛主席也是这样教李讷的。
张玉凤有一个小女儿,为了不耽误工作,她经常把小女儿接到中南海。孟锦云经常与她一起玩耍,小女孩可爱的模样深得孟锦云的喜爱。
有一天,孟锦云对张玉凤说:“玉凤姐,我想求你一件事。能不能帮我在主席面前请个假,你看我都快三十了,我也想要个孩子。”
张玉凤立刻答应了下来,趁着晚饭,把孟锦云的想法转告给了毛主席,毛主席沉思了一会说道:“这件事还是我亲自去找小孟说吧。”
第二天,毛主席把孟锦云叫到了自己的病床前,说道:“小孟啊,你在我身边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吧。”
“是的,主席。”
“张玉凤已经把你的想法跟我说了,但是我还不能批你假,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你再陪我一年吧,等我死了,你再安心要个孩子。”
“主席,你不要说这种话,我会一直陪着你的。”这次谈话之后,孟锦云便再也没提请假的事。之后的日子里,她像是女儿一样,给予了毛主席无微不至的照顾。
1976年9月9日深夜,孟锦云守护在毛主席的病床前,突然毛主席咳嗽了两声,然后轻声说道:“我很难受,快叫医生来。”
孟锦云焦急万分:“主席,您一定要坚持住,我马上就去叫医生。”但是当医生来到毛主席的房间时,毛主席已经停止了呼吸,孟锦云泣不成声。
张玉凤也悲伤的哭泣:“主席!主席啊!”
第二天,大街小巷都响起的哀乐,百姓们无比痛哭流涕。9月13日,人民日报公布了为毛主席守灵的人名单,孟锦云的名字赫然在列。
毛主席去世后,孟锦云也离开了中南海,之后进入了某艺术学校当老师,晚年时,她经常参加毛主席的纪念活动。
结语孟子曾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锦云只是毛主席身边众多工作人员之一,虽说只与毛主席相处了两年的时间,但她深刻体会到了孟子这句话的含义。
即便身为领袖,毛主席依然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也是他受到人民爱戴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