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读书诗词,躲进书里过夏天: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笩筏文化 2024-08-02 19:06:46

如今正值三伏天,高温预警不断,万物滚烫,人也浮躁,寝食难安。

再看看古人,独自看书消永昼,碧纱橱内静焚香。真不知他们从哪里修得的定力,在炎炎夏日还能静心读书。

在他们笔下,读书是不可或缺的人生乐趣,不分场合,无惧寒暑,四时皆宜读书而自得其乐。

具体到夏日读书,“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就好比南风拂面,瑶琴入耳,令人清爽自在。

故而,一缕炉香一卷书,又成了一种消暑手段,在芭蕉树下,在荷花池畔,在北窗竹院。

于是,他们不只漫读诗书里的有字之书,也品味盛夏光年中的无字之书,并书写出流芳千古的人生之书。

今朝且随古人,在夏日炎炎好读书里,一入清凉境,既生欢喜心。

1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唐·韦应物《燕居即事》

韦应物的燕居,是指担任滁州刺史时的闲居岁月,靠北窗读书来消解暑热与烦忧。

作为浪子回头的典范,韦应物正是通过焚香扫地静心读书完成了人生逆袭,跻身王孟韦柳四大山水田园诗人之列。

安史之乱前,他是风光一时的天子近侍,也是横行乡里的纨绔弟子,丝毫不知读书有何意义。

直到玄宗仓皇奔蜀,他才从盛唐的繁华一梦转成空中惊醒过来,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经过一番寒窗苦读,他凭借出众的诗歌才华步入仕途,在长安任职几年后,开启了到地方为官的沉浮生涯。

在滁州,他迎来了诗歌创作的高峰期,读书写诗早已成家常便饭。当三年任期满时,调令还未下达之前,韦应物曾留在滁州闲居,正是此诗所说燕居日已永。

年过半百却功业未成,爱妻早亡而孑然一身,还要等待一个未知调令,韦应物此时多有无奈。

而他仕途坎坷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为官刚直而饱受排挤。开篇风吹竹林院萧索,雨打丛兰草已折,已将幽居的无奈与哀伤隐匿其中。

好在他会自我调节,竹林深院不只有风吹雨打,更有飞鸟啼鸣树上,青苔铺满幽径,无人相扰,难得清静。

没有了官场俗务的牵绊,看着绿树荫浓夏果成,也就少了岁月匆匆的伤感,静看季节流转,漫卷诗书年华。

橱架上摆满书籍,北窗下细细翻阅,他也要做陶渊明那般闲雅的人: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一竹一兰,一鸟一苔,一书一窗,韦应物在夏日炎炎里自足自乐,自成高格。

2

数丛修竹拥斋居,兴味翛然乐有余。

午枕睡酣窗寂寂,清风来去自翻书。

—宋・刘子翚《题王岩起乐斋三首・其一》

刘子翚的夏日读书,写得极为淡雅闲适,不为消暑,不求功名,只有人间清欢。

他的书斋也环绕着茂林修竹,不过没有韦应物的风吹雨打声萧索,亦无淡淡哀伤。

单单是坐拥竹林书斋,他就欢喜不已。炎炎夏日,没有比品竹读书更惬意的事情了。

清幽的环境,淡雅的格调,在竹影与书香中,诗人忘却了人间烦恼,心无挂碍,兴致盎然。

待到正午诗人便手倦抛书午梦长,让身体与灵魂同时休憩,何等慵懒与松弛。

午枕酣眠,绿窗人静,只有悠悠清风独自来去,仿佛学着主人的样子,慢慢翻书,细细品味。

这清风缕缕,少了偷开门户又翻书的俏皮,少了清风入户替翻书的殷勤,多了独自来去独自赏读的闲雅从容。

或许诗人与清风本就一体,平日里和谐共处,读书时物我两忘,只求一份自在与闲适。

沉浸式读书久了,多了,诗人又怎会在意外界的暑热与烦忧。不必刻意求静寻凉,清风自来。

这种自得其乐的读书趣味,是辛弃疾的“小窗高卧,风展残书”,也是徐骏的“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3

桐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蟪蛄鸣。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

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

—明·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陈继儒在《小窗幽记》里曾言,人生一世,有三乐:开卷读书,闭门修禅,一语济世。

这首初夏夜归图,即传递了开卷读书的人生趣味,纵使醉酒归来不也不忘加入夜读声中。

那个宁静的夏夜,桐花飘香,月色朦胧,词人满载悠扬渔歌与蟪蛄虫鸣,驾着扁舟兴尽归来。

一路曲曲折折,直到柳湾深处,才发现一片低矮的茅屋坐落岸边,还有一排排渔网挂满农院。

初来乍到的船夫不由得询问,哪一个才是词人的家之所在。醉眼惺忪的陈继儒,大笑指道,就在那荷叶满池的小桥流水处。

那里竹林掩映,灯火摇曳,幽幽书窗正传来朗朗读书声,打破了夜的宁静,也让人瞬间心静。

词人最后以修竹书窗里的灯火读书声收尾,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空间。或许家人闲读,词人归来加入;或许舟停归家,词人忍不住自读自乐。

但不管是哪种,踏月归来,醉酒成诗,说不尽的美感与格调,皆是陈继儒乐于读书的写照。

你看,这就是古人读书的境界,躲进书里过夏天,你若心静,清风自来。

(图片来自网络,不妥联系删除)

0 阅读:43

笩筏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