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一场露天电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亮亮琴情 2024-04-16 05:16:07

小时候看一场露天电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村里一年也演不了几场电影。每当公社的电影放映员赶着毛驴车拉着电影机子来演电影时,村里人象过节一样热闹起来。在家的老人们会早早吃过晚饭,拉着自己年幼不懂事的孙子孙女们天不黑就来到演电影的场地,在银幕靠前的地方摆下自己的小板凳、麻扎,来占坐;那些青壮男女在这天干活时,也显得比往日格外卖力,常常边干活边猜测今晚演什么来,议论上次看的电影里的故事和情景,队长也会早点喊下晌,怕误了社员们看电影;我们这些孩子们在下午放学后,却不急着去占地方,而是跑到大队部里,去看电影机子和那位漂亮的女电影放映员。

女放映员是我们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她瓜子脸儿、大眼双眼皮,高条个儿,一头乌黑的长发,笑起来两个喝酒窝,很是迷人。我们这些孩子放学后就围着她问这问那,总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有时她答不出,会很生气地赶我们走:去去,回家早点吃饭看电影吧!回家的路上,我们几个孩子就发誓:日后找老婆就找和放映员一样的,多美啊!……后来参加工作后我到县文化局上班,见到了在文化馆上班的那位女放映员,再看已没当年的风韵,就戏谑地和她开了一句玩笑:你不知道当年我是多么地崇拜你啊!

每到演电影的那天下午,大队干部会派人挖坑栽两个又高又直的杆子,栽好后把一支大喇叭绑在一个杆子的中间,等放映员来了发着电机,扯上幕布,开机就演。演电影的时候,大人们有的搬了大板凳、长条凳子坐在中间,那些来看电影的外村人则站在四周外围看。人多时就看银幕的背面。我们这些孩子,则胡乱找些砖头摞起来,就在银幕的最前面,仰着脸看。有些找不到砖头的,则坐在土地上。

一场电影过后,常常会引起全村人连续几天的激动。那时的电影片子不多,经常演的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侦察兵》等等。一次演了《列宁在1918》,里面有个男女接吻的镜头,让村里人议论了好久。大人们说:奶奶啦,外国人真不要脸,对着那么多人敢搂着亲嘴!我们孩子则在学校模演电影里的我们自以为很精彩的片段,《奇袭》里“捉舌头”的场景,就被我们演了多次。

本村不演电影的时候,就到外村去看。一次,不知谁说了句离我们村12里路的一个村演《列宁在1918》,大人说:看亲嘴去!我们的孩子也就兴高采烈地跟着去。等走到时发现那村里静悄悄的,一问才知道根本没演。等大家带着遗憾往回返时,路上不时遇上一群群前去看电影的人们。问:咋回来了?答:老片子,《看不见的战线》,没意思,不看了。那人就说:《看不见的战线》也要看,说着兀自走去。这时,人们会说:又骗了一帮子傻种。

去外村看电影,我们男孩子家里人不管,大人们则严禁女孩子黑夜去外村看电影。邻居家一个小妹,生性泼辣,野的象小子一样,特爱看电影,回来老遭父母责骂,可她痴心不改。一次,我们去8里外的一个村看《渡江侦察记》,非嚷着让我们带她。我们摄于她父母威严,谁也不敢带她。晚上,她父母把她锁在家里,后来不知道她用什么方法从家里逃出来,追到半路上硬是跟了我们去。我说:小妹,你干嘛这么拗?她说:哥,长大我就像那个漂亮姐姐一样当放映员……也许是命运捉弄人吧,三十多年后,那位当年爱看电影并梦想着要当电影放映员的小女孩,当了县文化局的副局长,主抓“百场电影进乡村”工程,搞得有声有色。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电影放映也实现了数字化。不久前县文化宫的电影放映员来我们村放电影,演的是潘长江主演的《举起手来》,可看电影的人并不多。特别是年轻人和孩子,一看就说:在网上看过了,不看了。

下村演露天电影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特殊方式,填补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空虚的空白,永远定格在一代人的记忆之中。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权必删)

0 阅读:1

亮亮琴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