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大战:20万对决60万,像赤壁重演,朱元璋如何击败陈友谅?

梁兴兴 2024-03-20 22:17:25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最为核心的转折性大战,“三分天下”就由此开始。

赤壁之战里,曹操用庞统的“连环计”,将战船全部用铁索连接起来,结“船阵”。

结果,吴将黄盖施“苦肉计”,假意投降,暗中在船上装火油干草,借东南风冲入曹操船阵放火。周瑜带水军趁势进攻,用火攻曹操水师,曹操的80万大军一败涂地。

赤壁之战在中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后人都怀疑,这段情节是小说作者罗贯中想象的。

史学家认为,罗贯中构思赤壁大战时使用的真实素材,就是元末的“鄱阳湖之战”。

由于罗贯中是元末农民战争的亲历者,曾在吴王张士诚手下当官,所以他对鄱阳湖之战的细节非常了解,将其添油加醋写进了《三国演义》。

说起来,鄱阳湖之战和赤壁之战相似,都是水军大战,也都是决定乱世走向的决战。

鄱阳湖之战发生于公元1363年,即元至正二十三年,陈汉政权皇帝陈友谅带60万大军沿江而下,进攻朱元璋。

彼时,北方红巾军覆灭,“小明王”韩林儿被困安徽安丰,朱元璋发20万大军北上救援。陈友谅下江西,入鄱阳湖后进攻洪都,结果在洪都鏖战85天不胜。

洪都激战给了朱元璋调兵的时间,至正二十三年七月,朱元璋水师封锁鄱阳湖口,陈友谅挥师北上迎战。

随后,双方在鄱阳湖大战一个月,陈友谅的楼船用铁索相连,并且铺设木板可以通行。朱元璋用火攻、炮击等等方式,最终耗死陈友谅,长江流域最强大的陈汉政权随之灭亡。

说起来,明初虽有北伐,但并非决定生死之战,决定朱明政权命运的就是鄱阳湖大战。那么此战是怎么爆发的?朱元璋为何能以弱胜强?鄱阳湖一战对明朝军事的影响又有多大?

【一】洪都之战后,陈友谅并未一败涂地

公元1363年,趁着朱元璋营救韩宋皇帝“小明王”韩林儿之际,陈友谅率60万大军,乘坐战舰一千多艘,沿江而下进攻朱元璋。

此前两年,陈友谅接连被朱元璋打败——在龙湾之战和安庆之战,陈友谅旗下的水军接连大败,战船、士兵被俘虏,连将领都大批投降。

像傅友德、丁普郎、胡廷瑞等人,都是原来徐寿辉“天完政权”的大将,因为不满于陈友谅弑君自立,最后主动投降,跟随朱元璋反攻陈友谅。

到至正二十三年初,陈友谅打算孤注一掷和朱元璋决战时,他手上的牌并不多。

为一战定乾坤,陈友谅下令整个湖广,凡是属于自己控制的地区都“三丁抽一”,强行征发民夫上战场。但此举是饮鸩止渴,不仅影响生产,还拖累军队战斗力。

于是,当陈友谅认为以体量能压死朱元璋时,他未曾想自己会在小小的洪都城被卡85天。

转眼,进入4月,陈汉军队围攻洪都,攻城近三个月,伤亡数万人,洪都城却没被拿下。

这期间,朱元璋已经救回“小明王”,调北上军队回应天修整,随后整顿20万水军溯江而上,迎战陈友谅。

陈友谅见洪都拿不下来,便在7月中旬放弃洪都,之后率军出赣江,进入鄱阳湖和朱元璋交战。

而按照朱元璋的看法,陈友谅带60万大军出动,不直扑应天,却钻进鄱阳湖,是自寻死路。

《国初事迹》:“友谅不攻建康而围南昌,此计之下者,不亡何待。”

很快,朱元璋派军封锁了鄱阳湖的湖口地区,然后带水师进入鄱阳湖,和陈友谅大军在南部的康郎山相遇。

然而,虽然朱元璋气势汹汹,但当他看到陈友谅的水师时,他也心里犯怵。

原来,陈友谅水师的核心是百艘楼船,这些大船和城墙一样高,史书记载一艘能装3000人,稍小一些的也能装2000多人。

船上有弓箭手、投石机,一些特殊设计的船,如“撞倒山”,还有冲撞功能,能撞沉小艇。

《明史.陈友谅传》:“友谅闻太祖至,撤围,东出鄱阳湖,遇于康郎山。友谅集巨舰,连锁为阵,太祖兵不能仰攻,连战三日,几殆。”

只见陈友谅的大船全部用铁索连接在一起,铺设木板,能走人马,在湖上排山倒海地冲来。

陈友谅的部队远远望去如一座山脉,朱元璋手下不少将领胆寒,但两军相遇,退无可退,陈友谅要一战吃掉朱元璋,于是主动发起进攻。

当时,朱元璋的水军则分为十几个船队,船上分别安排弓箭、火枪等武器,后方是龟船搭载步兵,准备接船战或者登陆战。

【二】鄱阳水战,朱元璋命悬一线

1363年7月21日,双方部队接触,徐达率领精锐大船和陈友谅的“楼船”纠缠,结果很快伤亡惨重。

明史记载,徐达船队冲入陈友谅船队,用火器攻击楼船,勇不可挡。但他自身也被楼船包围,徐达死战逃出,旗舰被击沉。

朱元璋乘坐的大龙舟则非常显眼,因为桅杆是白色,很容易辨认。陈友谅军追杀龙舟后,朱元璋赶紧下令所有大船的桅杆都漆成白色,才逃出前线。

徐达和常遇春的船队在第一天没打开局面,第二天陈汉水军又发起进攻,陈友谅的结拜兄弟张定边带楼船冲击朱元璋。

朱元璋的旗舰逃到岸边,居然在沙滩上搁浅了。

见龙舟搁浅,张定边马上派船只四面围住朱元璋旗舰,幸亏朱元璋的护卫韩成舍身护主,脱下朱元璋的衣服自己穿上,当着陈汉军队的面跳进湖水里,才骗得张定边撤退。

直到常遇春赶来救主,朱元璋才逃过一劫,旗舰被拖出沙滩。

交战仅仅一天,朱元璋损失精锐船队,阵亡数名将领,自己都险些死掉。旗下将士们都心惊胆战,有人进言退军,但朱元璋坚决不从。

朱元璋思考,眼下自己输了一阵,要是这么回去,陈友谅趁机追杀,自己这20万人能否回到应天都是未知数。

而且朱元璋带着不少原属于陈友谅的降兵降将,一旦自己战败,这些人很难保证不会造反。

次日,朱元璋军再战,降将丁普郎、张志雄一马当先,带着船队奋勇拼杀,结果两人全部战死。朱元璋水军随之崩溃,后面的督战队斩杀大量逃兵都于事无补。

当晚,诸将心灰意冷,都想撤退。这时候,侍卫郭兴建议应该使用火攻,朱元璋决定孤注一掷。

《明史》:“会日晡,大风起东北,乃命敢死士操七舟,实火药芦苇中,纵火焚友谅舟。风烈火炽,烟焰涨天,湖水尽赤。”

七月二十三日,仿佛有天助一般,鄱阳湖上吹起北风,朱元璋重赏死士,在小船上装满火药、柴草,顺风冲入陈汉船阵之中。

这一剧情,简直就是《三国演义》里黄盖放火的翻版,而结果也跟当年赤壁之战一样——陈友谅引以为傲的铁索连环,着火后变成一条条火龙,吞没了大量楼船。

此战里,陈友谅军伤亡惨重,他的兄弟陈友仁、陈友贵率领的精锐部队被烧光,两位兄弟被烧死,陈友谅最终放弃拯救着火的船,鸣金收兵。

这次大胜,终于挽回了朱元璋旗下将士的军心。

次日双方休战,到七月二十五日,双方又在鄱阳湖中心大战,两边排开阵势,火器、弓箭、投石机对攻一天。

朱元璋在前线督战,结果旗舰中炮着火,幸亏他本人提前换船才幸免于难。

《明史纪事本末》:“辛卯,复率众大战,自辰至巳不解。时刘基侍,忽跃起大呼。太祖亦惊起回顾,但见基双手挥之曰:“难星过,急更舟!”

太祖如言入他舟,坐未定,旧所御舟以炮碎矣。”

大战结束后,朱元璋和陈友谅两败俱伤,朱元璋控制着湖口,所以率军慢慢往北去。陈友谅则在后跟随,双方随后开始了漫长的对峙。

此时,陈友谅部已经鏖战几个月,人困马乏,伤亡惨重。为了提振士气,陈友谅居然下令把俘获的朱元璋部兵将全部在阵前屠杀,一时血流水赤。

而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话,反其道而行之,派小船捞湖中浮尸送到岸上安葬,还做法事超度。

至于被俘的陈汉将士,有伤的治伤,无伤的放还,这让陈汉军队十分惊讶,都称朱元璋为仁主。

《明史》:“友谅势益蹙,忿甚,尽杀所获将士。而太祖则悉还所俘,伤者傅以善药,且祭其亲戚诸将阵亡者。”

【三】水战立国,让明朝重视水师

汉军、朱元璋军在鄱阳湖对峙,陈友谅部势力更大,但消耗也更大。

陈友谅见粮草不足,便派兵去洪都一带截杀向洪都送粮的船只,结果朱文正和邓愈出城交战,打败陈友谅水师,烧毁运粮船。

此时在岸上,朱元璋部胡大海已经从鄱阳湖东部杀来,控制湖南岸。

渐渐地,陈友谅有了退意,但鄱阳湖口被朱元璋占据,设栅栏、沉船,难以突围。

朱元璋还写信劝降陈友谅,说:“吾欲与公约从,各安一方,以俟天命。”

这话看起来诚意十足,但下一句就很难听了。

“公即幸生还,亦宜却帝号,坐待真主,不则丧家灭姓,悔晚矣。”

朱元璋的意思是:可以放你走,但你要退位,不再称帝。

这对于陈友谅来说是赤裸裸的侮辱,陈友谅大怒,最后决定从湖口突围。

至正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日,在对峙一月后,陈友谅决定率大军突围湖口,在湖口县的泾江口和朱元璋激战。

陈友谅大军突出防线,和朱元璋水师混战一日。最后陈汉水军打进长江,完全可以回到武昌。

但人算不如天算,在当天下午,军中传来信息:“皇帝被流矢射杀。”

陈友谅已死的消息传出后,陈汉军队大乱,大批军人投降。

朱元璋问计于刘伯温,刘伯温让他赶紧派人带礼物去祭奠陈友谅。结果使者被陈汉军队斩杀,刘伯温判断陈友谅确实已死了,朱元璋下令全军追击。

陈友谅之死,《明史》记载是“流矢穿颅”,当场死亡。他的手下张定边则带着陈友谅儿子陈理逃回武昌,鄱阳湖之战至此结束。

次年春天,已经称吴王的朱元璋征讨陈汉,围攻武昌,张定边带着陈理投降,陈汉政权灭亡,国祚四年。

鄱阳湖的胜利,让朱元璋拿下了江西和湖广地区,这是中国当时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

在拥有江西和湖广这两个税收中心后,朱元璋后来轻而易举灭掉张士诚,招降了躲在福建的方国珍,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鄱阳湖之战中期,看到自己的淮西亲信们不善水战,朱元璋让“巢湖盗”廖永忠带领水师,这支水师后来演变成大明的长江水师。

按照后世史学家的研究,决战鄱阳湖时,中国的造船技术是世界领先的,这场战争是古代世界最大的水战,陈友谅的水师有数千艘战舰,是当时世界第一水军。

陈汉军使用的楼船,高达三层楼,楼顶有铁皮包裹,载2000人,加武器、粮草,依然在江上来去自如。

这么大的战船,都是长江下游的工匠们建造的,这些造船技术继承自宋朝,在元朝时期又学习了西方技术,得以大成。

到了成祖朱棣时期,江浙、湖南、江西的造船水平依然很高,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其体型规模就达长130多米,宽60多米,今天看来都极为夸张,以至于很多人怀疑其真实性。

当然,根据陈友谅水师的规模,明初造这些船也不是不可能。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把长江作为第一屏障,明初的明军因此非常重视水师,所以水师规模十分庞大,而这支部队在成祖时期依然立下大功。

成祖初年,明朝征讨安南胡朝,明军水师在南京龙湾出发,朱棣送行,当时百舸争流,旌旗蔽日,军威雄壮至极。

英国公张辅四次进入安南平叛,全部大胜,就是因为有水师在海上相助,海陆夹击,攻无不克。

不过在明朝迁都北京后,因为国家中心北移,长江天险的重要性下降,明朝水师的高光年代便一去不返了。

参考资料:

1.《明史》

2.《明史纪事本末》

3.《鄱阳湖大战,朱元璋逃过一劫》,断旨

0 阅读:15

梁兴兴

简介:金戈铁马,风云人物,趣谈史事,启迪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