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萧华逝世,临终前特意叮嘱妻子:我还有两件事情放心不下
风云际会,英雄辈出。在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一个名叫萧华的少年就这样闯入了革命的洪流,从此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起初,萧华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孩子,生于寻常人家。但命运之神似乎早已为他铺垫好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14岁那年,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重临兴国,一眼就发现了这个机灵活泼、精力充沛的"小家伙"。一介布衣,却获得了主席的亲自提携,这就注定了他将成为后来的开国元勋。
毛主席对萧华有着异乎寻常的青睐,视他如知心朋友、如己出。每每萧华去见毛主席,总能获得主席殷切的教导和叮嘱。那些关于革命理论、共青团工作的真知灼见,在萧华的心田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也让他的政治觉悟和组织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一个14岁的孩子,就能把团的工作做得如此出色,难能可贵!
很快,萧华就被红军领导层看中,被征召入伍,出任中央军委青年团政委一职。区区17岁,就能担当如此重任,可见他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少年才俊。长征途中,他的杰出表现更是为之增光添彩,当选为国际青年联合会成员,这个殊荣无疑是对他的最高肯定。
建国后,萧华一路高升,曾担任过东北、四野政委等军队要职,后又出任地方省委书记。无论到哪,他都是尽心尽力、锲而不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革命者应有的为民情怀。尤其是1961年回到家乡兴国的那次经历,更是萧华一生中难能可贵的一段佳话。
当时,江西正值三年自然灾害,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之中。萧华夫妻看在眼里、痛在心头,于是决定要为家乡亲人们伸出援手。按照毛主席的嘱咐,萧华对当地的灾情展开了细致的调查,并据此拟定了一份救灾计划,呈报给党中央。与此同时,他还陪同妻子扫墓祭奠为国牺牲的母亲,让人们看到了这对革命伉俪朴实质朴、谦逊有礼的一面。
岁月飞逝,历经沧桑。等到1985年,萧华已是垂垂老矣。这一年,他被查出患有晚期癌症,时日无多。面对生命的终点,大多数人或许会选择安享晚年,但这位开国元勋的内心,却始终牵挂着革命事业。临终前,他对妻子有两件心腹大事嘱托一是希望妻子能总结他们这一生的经历,写一本回忆录;二是要向总部汇报自己的工作。
从这两件嘱托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萧华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写回忆录,意味着要将革命的火种一代代传递下去;汇报工作,则是对党和人民负起最后的责任。即使是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人、一名革命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种对革命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矢志不渝的忠诚,正是萧华这一代开国元勋最可贵的品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