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学生度过职场不适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堂吉伟德
毕业季,许多初入社会的毕业生,会面对诸多“第一次”,租房、上班、与同事交往……很多人会感到一些“不适应”。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34名职场新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初入社会,57.9%的受访职场新人感觉在学校所学与实际工作需求不匹配,71.7%的受访职场新人期待用人单位加强职前培训。受访的职场新人中,即将入职的占30.2%,已入职的占69.8%。(5月24日《中国青年报》)
从调查的情况看,高校毕业生希望高校加强职业规划培训(62.4%)、社交技能培训(57.0%)、专业技能培训(54.2%)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如此高的群体诉求,有着真实的现实状况作为验证。相比于国外,国内在职业规划方面存在极大的差距,未能做到“从娃娃抓起”。即便是大学阶段的职业规划,还存在着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近年来,国内一些大学生也能在校园内接受相应的求职和就业类培训,但对照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规划,这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很多大学毕业生到临近毕业时才有了较为明晰的职业规划,一旦由校园进入职场,就难免会有一个较长的不适应期。
比如一项针对1334名职场新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7.6%的受访职场新人经历过尴尬期,他们需要用人单位提供帮助,让他们尽快度过这个“煎熬期”。虽然每个新入职的人员都会有“不适期”,不过适应期的长短关系到新入职人员的职业认同度,以及对岗位本身的接受度。外界认可度和自我接受度高,新入职人员则稳定性相对较高,就不会出现频频跳槽的倾向,既有利于让用人单位找到相对稳定可靠的员工,避免出现培训等投入风险,又有利于新入职人员长期稳定就业,有了“开门红”才会有整个职场的“满堂彩”。
事实上,这样的除患已经显现,一些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因为无法适应职场的要求,很多人无法安心在既有的岗位上工作,或因事前没有作好职场规划和准备,进入职场后就显得手足无措,要么很短的时间内就选择了离开,要么眼高手低不知如何选择,要么就干脆回家选择“啃老”。工作环境与预期不符、同事间竞争压力大、工作与兴趣相左等因素,成为不少初上岗位的毕业生对职场不适应的主因。在此情况下,尤其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让大学毕业生早日实现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减少职场不适症带来的困扰与隐患。
这应当成为高等教育与社会有机衔接的一个体系工程,一方面高校应当将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提前,应当进入高校的第一天就开始,而不是等到毕业时才进行。现在国内有不少高校,把职业规划教育提前到大一就进行谋划,就是一项值得肯定的举措。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做好校企对接工作,协助学生在实习期内选择符合职业规划的岗位,让大学毕业生在实习期内接受到实践锻炼,使实习成为由校园到职场转型的适应期,如此真正毕业并上岗之后就能实现“开挂的人生”。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要做好对“职场小白”的关心帮助,在强化新入职人员的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营造“老带新”“传帮带”的企业环境和氛围,协助他们共同度过职业尴尬期和困难期,并由此增强新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接受,达到感情留人的目的。
此外,新入职的大学生也需要以我为主,自身应利用寒暑假、实习机会,多参与社会实践、公司实习、积累社会经历,锻炼处事的独立性,提升交际能力,让不适变适应。家长也应给予适当的支持,让大学生们早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为以后的独立生活铺垫,为孩子早日成熟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