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旷世佳人陆小曼

淡泊如菊 2022-11-07 11:24:19

有人说陆小曼是一个生性聪慧多才多艺的女人,一个备受争议却不辩白的女人,一个浪漫孤寂命运坎坷的女人。

当我们翻开历史的长卷,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那个前尘旧影中丽人作女,栩栩如生出现在我们面前……

1903年农历九月十九日上海孔家弄诞生一个女婴,父亲陆定是晚清举人,毕业日本早稻田大学,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

母亲吴曼华,官宦后代,多才多艺,聪慧绝伦,诗词音律无一不通,更有相当文字基础,更擅长手工笔画。

因为陆小曼出生那天是传说中观音菩萨的生日,陆小曼又生得眉清目秀,故家人称她为“小观音”。“小曼"两字缘于母亲,因为她是家中唯一幸存的孩子,父母对她十分宠爱,加上出长在官僚家庭,她的童年是幸福而快乐的。

陆小曼小时候,不光清秀可爱,而且聪慧过人。小小年纪就知道保护父亲,使父亲在警察追察革命党时化险为夷。

15岁转入北京圣心学堂,这是一所法国人办的贵族学校,大多是外国学生,附带招收少数中国学生。这些学生多半是北京政界部长级一类的子女才能进去。

学校课程有英文,法文,钢琴,舞蹈,油画,礼仪等。陆小曼生性聪明,又肯勤奋学习,十六七岁已通英法两国语言,弹钢琴,长于绘画。

有一次外国人到学校参观,看到陆小曼画的一幅油画,很是欣赏,当即支付200法郎作为学校办学经费,并将油画买走,从此陆小曼被校内和社会注目。

学生时代的陆小曼既有上海女儿的聪明活泼,又有北京女儿的秀丽端庄,在学校里,大家称她为皇后。每每外出身后数十名外国和中国大学生给她拎包和持外衣,而她则是那样高傲至极,对身后那些人不屑一顾。

当时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钓要圣心学堂推荐一名精通英语和法语,年轻貌美的姑娘去参加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于是陆小曼成功当选。

在三年外交翻译生涯中,屡屡显示她机警爱国的一面,每每对付那些蔑视华人的外国人,她就以牙还牙,巧妙对付,有一次,法国霞飞将军在检阅我国仪仗队时,看到仪仗队动作不够整齐,便奚落道:“你们中国练兵方法大摡与世界各国都不相同吧!”陆小曼当即回答:“没什么不同,全因为你是当今世界上有名的英雄,大家见到你不由得激动,所以动作无法整齐。"

还有一次,在节日宴席上,有些外国人为了取乐,故意用烟头触碰中国儿童所持气球,气球突然爆裂,吓得原来高高兴兴兴的孩童哇哇大哭,而那些外国人捧腹大笑,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所谓高级华人,只会眼看外国人捉弄自己的孩子,不敢出声,只会尴尬苦笑,陆小曼看了非常气愤,于是她也用同样的方法去烧破外国小孩手里的气球,使洋人吃惊,也使那些高级华人目瞪口呆,她却坦然自若。

顾维钧对陆小曼三年外交生涯非常满意,直夸她聪明能干,这也让十八岁的陆小曼名满北京社交界,成为一代名媛。

1922年,陆小曼19岁了,父母作主把陆小曼许配给王赓。这是一个比陆小曼大七岁,毕业于清华大学又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和文学双学位的青年才俊,后来在西点军校攻军事,毕业后在陆军部供职,当时对这桩婚事起决定作用的是陆小曼母亲,因为母亲断定王赓以后有发展前途。

当时结婚时一切费用都是陆家承担,婚礼也办得非常热闹和排场。但是陆小曼却是被动的,因为她并不满意这场包办,她觉得自己和王赓之间在性情和爱好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王赓在美国受了多年教育,生活方式有些美国化,加上少年得志,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了,加上他又是学军事的,行为比较刻板,性格上大大咧咧,对女人不解风情,可偏偏陆小曼又是一个风情万种,喜欢烂漫的女人。于是他们之间就有了隔阂,结婚第三年,王赓被任命为哈尔滨警察局局长,陆小曼因住不习惯,于是回北京娘家居住,于是夫妻分居两地,这时候徐志摩似天外客,闯进陆小曼心扉。

徐志摩是我国著名诗人,也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在北京的徐志摩刚刚与张幼仪离婚,又追求林徽因无果,感情正处于饥渴状态,192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交际场所认识了陆小曼,俩人都是跳舞高手,一个是窈窕淑女,情意绵绵,一个江南才子,风度翩翩,一个是朵含露玫瑰,一个是抒情的新诗,干柴碰上烈火,怎样会不迸发出爱情的火花。

正巧徐志摩也是王赓的朋友,因为王赓忙于工作,没空陪小曼去玩,于是他就委托徐志摩去陪陆小曼玩,于是徐志摩与陆小曼在王赓首肯的大好形势下,一起玩耍,他们游长城,逛天桥,到来今雨雨轩喝茶,去西山看红叶,忙得不亦乐乎。不管小曼喜欢什么,志摩都会耐心陪着他,这样一来,你陪我,我陪你,慢慢就产生了感情。

在此期间,徐志摩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句。如巜雪花的快乐》《春的投生》巜一块晦色的路碑》巜翡冷翠的一夜》等等,这个时候,陆小曼几乎成了徐志摩的诗源。

因为陆小曼是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王赓结婚的,婚后在性情和思想上不合,于是她深切感悟两性结合不能随便听凭别人安排,否则自已过得不快乐,这就是陆小曼婚内出轨的理由了,而当陆小曼遇到善解人意又风度翩翩的风流才子徐志摩时,她才想到:“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伴侣。可是,我们相识在不该相识的时候。”她陷入无限伤感。

当时有郁达夫,胡适,刘海粟等人对徐志摩和陆小曼的事持赞同态度,但是他们的事情也在北京和上海的文化圈引起很大风波,许多人都认为他们的恋爱是破坏传统礼教的罪恶行为。

梁启超还狠狠批评了徐志摩,说一个人的幸福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那些流言给他们压力的同时,相反也促进了他们感情的发展。

陆小曼离开王赓改嫁徐志摩后,当年在北京把她捧为天人,以一睹芳颜为快的名人雅士们,立即变成武士和猛士,对小曼大加挞伐。当年的陆小曼真可谓是一个久经沙场的情场战士,让人感佩不已。

陆小曼究竟有什么非同寻常的魅力?让王赓对她一见倾心,徐志摩对她情不自禁,翁瑞午对她爱不释手,还有胡适,贺天健,刘海粟等文化名流对她心猿意马,心存好感呢?

光从徐志摩一首《她是睡着了》,我们就可以从诗人把美人比作"白莲”,“一缕碧螺烟”,“琴弦",“粉蝶儿”,“玫瑰”,“月季”等词句中,感受到陆小曼的美丽动人,此时徐志摩把她当成了一个理想化的女人。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干女儿何灵琰有一段评价陆小曼的文字,大约如下:"她不够高,身材瘦弱,自然谈不上三围,但她却别有一种林下风致,淡雅是秀,若以花草拟之,便是空谷幽兰。她瓜子脸,秀秀气气的五官中,以一双眼晴最美,并不大,但是笑起来弯弯的,是上海人所谓的“花猫",说话特温柔,她从不刻意修饰,更不搔首弄姿,很少用化妆品,但她皮肤莹白,只需稍稍扑一点粉,便觉光艳动人。她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别具风韵,说起话来又聪明又动听,总之是风情万种。

难怪胡适曾说她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刘海粟说她是“一代才女,旷世美人"。

陆小曼自己说:“我不喜欢花绿绿的衣服,那太俗气了,我喜欢穿淡色的服装。有一次,我穿蓝布旗袍得到志摩的称赞,他说朴素的美尤胜于香艳美。”

由此可见,陆小曼并不是以香艳风骚而获得众多男人的喜欢,女人的羡慕,而是以她独有的空谷幽兰的风韵而赢得大家的认可。

就连徐志摩前妻,都对陆小曼说出赞美的话,而且在志摩死后,陆小曼穷困潦倒时,张幼仪一直都支助她。

陆小曼离婚,刘海粟起了关健作用,因为他也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所以他极力促成陆小曼和徐志摩结合,当时是陆小曼父母反对,王赓又不愿意离婚,于是刘海粟作东在当时上海有名菜馆“功德林”宴请与他们有关亲朋好友,在酒宴上他声情色茂地畅诉了他的婚姻观,他说:夫妻双方应该建立在人格平等,感情融洽,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妻子绝不是丈夫的点缀品,妻子应该是丈夫的知音,“三从四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大家纷纷举杯赞同,最后王赓也站起来敬了海粟一杯,还说“海粟,你讲的话很有道理,我很受启发,我敬你一杯”。这充分说明王赓不愧为一个正人君子,宴会后二个月,陆小曼就与王赓正式离婚了。当时还是王赓在狱中签的协议,对于王赓是双层打击,他们婚姻持续4年,离婚时陆小曼仅23岁。

而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却遭到各方面阻力和压力,首先是徐志摩父母不同意,徐父是浙江海宁富绅,他认为儿子离婚已是大逆不道,再娶一个有夫之妇更是有辱门风,再则他也不喜欢陆小曼,认为这样的女子品行轻薄,给不了志摩安定的生活。

后来经胡适,刘海粟等人出面做工作,父亲徐申如勉强答应,但是提出了三个条件:

(一)结婚费用自理,家庭摡不负担。

(二)婚礼必须由胡适作介绍人,梁启超证婚,否则不予承认。

(三)结婚后必须南归,安分守己过日子。

这三条徐志摩都答应了。

1926年10月3日,他们在北海公园举行婚礼,徐父未来参加,胡适去了国外也没参加,金岳霖作为伴婚人参加,证婚人粱启超对他们婚姻极不满意,他原本就反对徐志摩跟张幼仪离婚,再加上王赓也是他的门生,而徐志摩要跟一个有夫之妇结婚,这个女人还是王赓的妻子,何况他对陆小曼印象也不好。于是在婚礼上,他以证婚人身份大骂了他俩一顿,对陆小曼说词更严厉,大意如下:“陆小曼,你既和志摩作伴侣,如何积极地鼓舞他,做他应做的事业,我们对于你,有重大的期待和责备,你知道吗?以后可不能再分他的心,阻碍他的工作,你是有一种极大的责任,至少对于我证婚梁启超有一种责任。”

陆小曼听了如此证婚词,委屈得泪水盈盈,梁公这段“证婚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梁公对徐志摩这个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但很明显,也是带有私心的,对徐志摩和陆小曼是不公平,至少在婚礼上骂新人,至少对新人来说也是不吉利的,赵清阁曾在文章中对此表示了强烈不满。

婚后陆小曼随徐志摩回到海宁,第一次见公婆时,陆小曼穿着朴素,淡施蛾眉,清新脱俗,大方得体,处处透着大家闺秀的气质,公婆还比较满意,住了一个月之后,二老就对陆小曼不满了,因为陆小曼什么事也不会做,每天睡懒觉,生活又奢侈,什么都要用好的,于是他们就气冲冲离家出走,去北京找义女张幼仪去了。

公婆的离开给了陆小曼很大打击,不久她得了肺病,后来通过一段时间修养,慢慢恢复了,父母没在家,他们反而自由自在,山村空气清新,他们就像过着一种"草香人远,一流清涧”的超然生活,那段时间是陆小曼最快乐的日子。

好景不长,北伐战争开始,他们在家乡不到二个月就离开家乡逃到举目无亲的上海。此后,陆小曼一直住在上海,直到过世。

其实陆小曼在与王赓离婚不久,有一次去美国的机会,当时好菜坞电影公司寄来5000左右,请她去拍电影,他当时想一个中国女子去当外国明星是不光彩的事,她还对黄耐霜在好菜坞当明星持不赞同态度,这些观点现在看来迂腐,但在当时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陆小曼的这种观点却表达了爱国情怀,于是她把巨款又给退了回去。

殖民统治下的上海,有十里洋场,漂亮的居室,新潮的商品,豪华的舞厅剧场,高雅的交际界……这一切对能歌善舞,善于交际并压抑已久的陆小曼是一个崭新的新天地,她如鱼得水,结交各种名人,名伶,频繁出入社交场所。她原来就是社交界名人,如今又是著名诗人的太太,又有惊人美貌,很快就成为上海社交界的中心人物。

陆小曼家很洋派,是上乘的住宅,装饰豪华,家里布置十分讲究。有红木家具,古玩,花卉,文房四宝等等。

家里还养了很多佣人,长期雇用汽车司机,家里开支很大,陆小曼因为有心跳头晕之症,每发即至昏厥,于是有人劝她抽几筒鸦片,久而久之,竟然上了瘾。这一恶习一染上,就毁了陆小曼半生。

陆小曼啫“吃”,在她影响下,徐志摩居然也是“如果手中没有东西拿着,口里没有东西嚼着,就感觉不高兴了”,真是“近墨者黑”。

陆小曼的费用是惊人的,她母亲曾向人叹苦道:“每月至少得花银洋五百元,有时高达六百元……"这个数字相当于现在人民币2万元左右,令人咋舌,陆小曼常常包剧院,夜总会等娱乐场所的坐席,还频频光顾豪华的一百八十一号赌场,到丽娃丽达村去划船,去“大西洋”和“一品香”去吃大菜等。

由于陆小曼的病,徐申如拒绝接纳,还有鸦片侵蚀,陆小曼变得娇慵,懒惰,贪玩,再没有当初的灵性,徐父由于对陆小曼扱度不满,断了他们的经济来源,于徐志摩不得不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三所学校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即便这样还是不够陆小曼挥霍。

陆小曼这大手大脚的习惯这与她的出生和家庭有关,她生长在一个官僚,银行家家庭里,可以说有钱又有地位。她又是独女,父母百般宠爱,逐渐就养成了高傲,奢华的生活习气了,后来家道中落,没那么钱花了,但是陆小曼大手大脚的毛病却改不过来了。这样一来就引发了他们夫妻之间的矛盾。

徐志摩在巜眉轩琐语》中写道:“我想在冬至时节独自到一个偏僻的教堂里去听几首圣诞的和歌,但我却穿上了臃肿的袍服上舞台去串演不自在的“腐"戏。我想在霜浓月淡的冬夜独自写几行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但我却跟着人们到涂蜡的跳舞厅去艳羡仕女们发金光的鞋袜。”

可见徐志摩的心里有多苦,这时他才发现自已与陆小曼并不合拍,一个喜欢静,一个喜欢交际,一个朴实,一个奢侈,性格和爱好也有差异,小曼喜欢唱戏和画画,他们到上海不久就认识翁瑞午,并经常串门,相约一起登山游湖,徐志摩并没有吸取王赓的教训,当年也是王赓工作忙经常请徐志摩陪陆小曼,于是引发他们的情事,如今志摩又邀请翁瑞午参与他们夫妇间的旅游,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失败。

翁瑞年是翁同和的孙子,会唱戏,会画画和鉴赏古董,还做房地产生意,有一手推拿绝技,人又活络风趣,他很会投机所好,经常送些名画给小曼,他与陆小曼进一步接触是由于陆小曼的病,由于陆小曼经常旧病复发,得了昏厥症,翁瑞午每每都能够手到病除。这时候翁瑞午就叫陆小曼吸鸦片,他们经常在客厅烟榻上隔灯并忱,呑云吐雾。

由于陆小曼跟翁瑞午交往过密,还被《福尔摩斯小报》刊出下流文章,对徐志摩造成了伤害,也使徐对陆小曼有了积怨,尽管如此,陆小曼还是爱徐志摩的,在此期间他们创造的话剧巜卡昆冈》得到了很大成功,据说这个剧本是他们俩个依偎在梳妆台前,你一言我一语地演示,推敲,最后由徐志摩执笔完成的。随后徐志摩还完成了巜巴黎的鳞爪》《翡冷翠的一夜》等作品。这是徐志摩送给陆小曼的珍贵礼物,他也非常得意。陆小曼虽然不当面表扬他,但从心底里佩服他,她说徐志摩的诗写得像活的一样,字用得特别美,有些神仙句子看了真叫人神往,叫人忘却人间烟火气。

1930年志摩应胡适邀请去北京大学任教,在时候陆父刚死,小曼又不肯同去,于是志摩就上海和北京两头跑,为了来回便利,他从航空公司主任保君健那里等到一张名片,上面写明不论哪次邮政班机,他都可以搭乘,陆小曼不让他坐,要他把名片交出来,志摩就说"我一个穷教授,又要管家,哪来这么钱去坐火车”。

这下陆小曼哑口无言,只得说“心疼钱,以后尽量少回来吧!”事实上志摩是做不到的,仅31年上半年就回来了8次,4月志摩母亲病重,徐志摩回去探望,徐父不准陆小曼回去,后来不久,徐母过世,陆小曼急急忙忙赶到海宁,徐父不让进门,她只得呆在硖石的一家旅馆里,当天就回到了上海,而张幼仪却以干女儿名义参加了葬礼。这件事对小曼打击很大,她认为自己在徐家没一点地位,还不及已离婚的张幼仪,这其实是对她的羞辱。这件事也影响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后来徐志摩催小曼北上一直未果,1931年9月13日回到上海,俩人一见面就吵,当时陆小曼听不进劝,大发脾气,随手将烟枪往徐志摩脸上掷去,志摩一躲,金丝眼镜掉在地上,玻璃碎了,徐志摩一怒之下,负气出走。

18日,徐志摩搭早车到南京,在何竟武家住了一晚,本来打算张学良飞机回北京,临行前,张学良因事改期,但是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北京协和小礼堂向外宾作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11月19日,迫不及待搭乘一架邮政飞机回北京,那天大雾,飞机于中午12点半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机上三人无一生还,那年徐志摩36岁,陆小曼29岁。

志摩遗体从山东接回上海,陆小曼见到一件遗物,一幅山水画长卷,是陆小曼创造的,11月19日,他把这幅画随带在身,是准备到北京再请人加题,只因手卷在铁箧中,故画末殉人。看到这珍贵画卷,想起徐志摩对自己的种种好,泪水涟涟,百感交集。自此,他一直珍藏着这幅画,如同保护自己生命一样。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备受指责和打击,徐志摩的一些朋友都不肯跟她往来了,如徐志摩好友兼同学何竞武,一直不肯原谅陆小曼。

陆小曼是个宽容仁厚的人,徐志摩之死使她变得冷静理智。在她万念俱灰,心如止水时,她已看透了周围对她不利的反响,她采取无动于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不管外面如何评价,陆小曼始终是默默承受。从不辩护,她个人认为,不管徐志摩死亡直接原因是什么?说到底自己也脱不了干系,所以她心里始终是充满内疚。

志摩去世后,她素服终身,再也不见她去游宴场所,潜心学画,做诗,陆小曼丧夫后,由于没有固定收入,没有子女赡养,还拖着表妹一家三口生活,那段时间全靠翁瑞午工资和卖画,卖古董养活。

翁瑞午有家室,长年与陆小曼厮守在一起,陆小曼不许他抛弃发妻,他们也不结婚,陆小曼声称自已对翁其实并无爱情,只有感情。

陆小曼与翁瑞午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后来他妻子死了,翁瑞午想娶小曼,但是翁的女儿坚决反对,并把陆小曼痛骂一顿,因为陆小曼的出现,害得她母亲备受屈辱,一生不幸福,尽管陆小曼一直赔礼道歉,并摆酒席谢罪,那些孩子仍不肯原谅她。

后来翁瑞年长住陆小曼住处,遭来很多非议,陆小曼周围很多朋友也她结束这种不明不白的关系,就连胡适都说:只要与翁端午断交,以后一切由他负责。

陆小曼委婉拒绝朋友们的好意,后来赵清璧和赵清阁出面做工作,终于使陆小曼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开始拿起笔画画,写作,她的画很受欢迎,她还和俞珊研讨巜霸王别姬》中的剑艺,唱腔,两人谈得十分投机,大家都夸陆小曼是东方才女。

陆小曼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终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她的画放在“朵云轩”寄售,很受欢迎。

1956年上海美协举办画展,有陆小曼一幅画参展,正巧陈毅去参观,看到画上具名陆小曼,就问身边的人,是徐志摩的爱人吗?得到肯定回答后,陈毅说徐志摩是他的老师,他爱人沉寂这么多年还在,而且画画又这么好,又问知陆小曼生活无着,陈毅当即指示,徐志摩是著名诗人,陆小曼又是才女,这样的文化老人应该照顾。不久陆小曼被安排到上海文史馆馆员,每个月有了固定收入,给了她鼓舞和信心。

1958年陆小曼入上海中国画院,成为专业画师,1959年,他被全国美协评为“三八"红旗手,在美协画报上刊有她的照片和画

刘海粟对陆小曼文学和绘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价和总结:“她古文基础很好,写旧诗绝句,清新俏丽,颇有明清诗的特色,写文章,蕴籍婉约,很美,又无雕凿之气,她的工笔花卉和淡墨山水,颇见宋人本真传统。而她写的新体小说,则诙谐直率。她爱读书,英法原文版的小说,她读得很多”。

她待朋友热情,讲究义气,有人评价她说“男人中有梅兰芳,女人中有陆小曼,都是人缘极好,只要见过其面的人,无不被其真诚相待所感动。”

1965年4月3日,一代才女,旷世美人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过世,享年63岁。

1988年,陆小曼堂侄陆宗枬,陆宗麒,侄女陆宗麟一起在苏州建造纪念墓,墓碑上书“先姑母陆小曼纪念墓”,墓上还有一张陆小曼年轻时的相片,脸上露着灿烂的笑容,旁边青松环绕。

同时建的还有小曼父亲陆建三,母亲吴曼华的纪念墓。

至此,这位坎坷一生。众说纷纭的不幸女子最后总算画上了一个差强人意的句号,她在九泉之下也可以瞑目了。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