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兴亡之鉴:滥封爵位与官僚泛滥的末日序曲

爱吃萝卜的贾先生 2024-07-02 17:50:11

石达开在大渡河打了败仗那会儿,曾国藩的湘军已经在围攻天京有一年了。李鸿章和左宗棠也带着他们的淮军和湘军,在江苏南部和浙江那边展开了大反攻,太平天国的情况越来越糟,这可咋办呢?

为了扭转局势,洪秀全开始动心思,想了个新办法,其实就是个老招数——分封王位。

封王这招最早是西周时候流行的,那时候周朝建立后,用宗法制分封诸侯,天子会给亲戚、功臣等人封地,叫他们诸侯王。这些小王国就像周朝内部的小国家,天子就是大家的老大。

本来是想让这些诸侯王保护中央,结果他们势力大了就开始打架,闹了好几百年的乱子,那段日子叫春秋战国。最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封制就不行了,封王的事儿也就暂时收手。

刘邦当了皇帝,既封王又设郡县,封王又出来玩儿了一回。但七国之乱又证明这不好,对皇权不利,所以后来就有了“推恩令”,诸侯王虽然有名头,实际上权力都没了。

汉朝一比,后面封王这事儿就变得小心多了,大多数时候就是虚头衔,王爷虽好听,但没啥实权,也就是享点特权,有钱有地位,但没地儿管,闹不出啥大事。太平天国学的就是这套,从永安开始,封王就没停过,直到天京最后沦陷。

说到太平天国创下的纪录,封王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前后封的王爷加起来有两千七百多个,得五十多辆大巴车才装得下,火车可能得开两列,还得加挂些临时车厢,这封王封得,简直吓人!

刚开始的时候,太平天国还挺“抠门”的,封王没那么大方,王爷数量还是一直往下减。咱们简单梳理一下这个情况。

在天京事变之前,太平天国的王位头衔只有五个,就是永安封的东、西、南、北、翼五王,虽然叫王,但天王洪秀全更像是个老大。定都天京后,他只封了秦日纲为燕王和胡以晃为豫王,冯云山和萧朝贵都牺牲了,后来豫王也病逝,那时候活着的王爷就剩下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和燕王秦日纲。然后,天京事变时,这三位王爷也都不在了,加上先前离开的,最初的王爷们都完了。

洪秀全在封王这件事上挺小心的,那些王爷的位置一直空着,没人顶替。王爷们越来越少,队伍越来越冷清。一方面是因为洪秀全吸取了东王的教训,怕封王会削弱他的权力,所以特别谨慎。另一方面,还有一个秘密原因,直到洪秀全去世后才慢慢浮出水面。

一开始,洪秀全封的都是“外姓王”,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天京事变后,他开始封自家兄弟为王,比如安王洪仁发和福王洪仁达,目的就是用亲兄弟来防备和控制唯一的“外姓王”石达开。这就像刘邦打天下时用异姓王,后来坐江山时用同姓王一样,虽然太平天国还没真正打下江山。

石达开被姓王的亲戚赶走后,大家都很不满意洪秀全封自己人当大王的事。为了稳住大家的心,洪秀全不得不取消了两个姓王的职位,暂时不封新王。后来洪仁玕来了,洪秀全又开始封同姓王,连带洪仁发和洪仁达也成了信王和勇王。

但洪仁玕是个空头王,没兵没权,想拉拢陈玉成和李秀成这两位大将,就封他们为英王和忠王,这就又开了封异姓王的头。

因为之前杨秀清和石达开的事,洪秀全对异姓王手握重兵很警惕。但他知道打江山需要人,就想了个他认为聪明的点子。这招以前有人用过,贾谊说过叫“分封小诸侯削弱实力”,主父偃那会儿有个“推恩令”。就是把陈玉成和李秀成的部下也封为王,这样就能削弱他们的力量,让他们不会造反。

陈玉成死后,李秀成一人独大,洪秀全又不放心他,就把李秀成手下的一些大将也封了王。这时候情况乱糟糟的,洪秀全干脆不管什么规矩,谁有战功就封谁王,希望这些王能真心实意地为他卖命。

我们光看洪秀全早期封的那些王号就知道他的思想变化了。最早在永安时,他封了五个王,叫"东、西、南、北、翼",这就表明他那时还有很大的野心,想要统一全国。后来封的"燕、豫"王,也能看出他想一下子打下北京,推翻清朝的心愿。

不过,后面封的王号就不再像以前那么有冲劲了。比如第二批王的名头,"义、安、福、干、英、忠、赞、侍、辅、章",这些更多的是儒家的那一套,说明他那时只想稳住江山,想着怎么保住他的天国。

1861年以后,特别是1863年之后,封的第三批和第四批王就更夸张了,他们不是一般的王,有的用生僻字,有的干脆造字,上面一个小字加个"王",意思是小王,这也算是太平天国时期特有的政治智慧吧。

话说回来,王多了,其他的爵位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义、安、福、燕、豫、侯"这些封个不停。至于下面的官员,那就更随便了,封啥的都有,人们说那时候王爷遍地是,丞相多到满街跑,虽然听起来不好听,但确实反映了那个时代官职泛滥,任命太随意的情况。

本来嘛,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些人升官后应该特别卖力,可洪秀全的奖励政策好像没起啥好作用,反而让事情变得更糟。太平天国不仅没能振兴起来,反而滑得更快了。1861年以后,王爷的数量嗖嗖往上涨,这些人当上王爷的第一件事就是盖豪华府邸、刻金章,显摆自己的地位。这待遇本来就该享受,不拿白不拿。听说那时候天京最火的就是那些刻金章的手艺人,天王和小天王用玉玺,王爷用金印,高级官员用银印,中低级的用木印。这些当官的都想着,不刻就过期作废,所以都争先恐后地刻章。

结果就是,太平天国的金印银印到处都是。他们刻完还得挂在办公室显摆,看,这是我的金印,纯金的哦!拿着银印的人就不爽了,论资历、论战功,他们觉得自己不比你差,凭什么你就拿金印我拿银印?拿着木印的更不平衡,木头章太寒酸,他们觉得金属的才有面子,一块破木头扔了都心疼,哪能拿出来见人啊!

封号这事儿可复杂了,毕竟每天都得有人喊着,列王这名字听起来就不太稳当,列王不就是平平常常的王嘛?还是有个响亮名号的独一份王爷来得带劲儿!那些封个小王的,连个像样的叫法都没有,简直不好意思出门见人。

这样一来,谁还有心思琢磨怎么上战场立功呢?看看那些有背景的,哪个不是有自己的专属王号?打起仗来都不如送礼划算。比如那个七十多岁的天王府管家董金泉,竟然被封为梦王,洪仁发的小儿子洪和元还在喝奶就被封为王爷,这也太夸张了吧。

前线的将领们积极性都受打击了,更多人想着浑水摸鱼,只想着怎么往上爬。那些立场不坚定的,也开始走后门送礼买官,比如苏福省的钱桂仁,他给李秀成送了对纯金狮子和金凤凰,结果封了个比王,后来又成了太奸,还帮着瓦解了苏南,但你看,封王根本没能真正收买人心。

洪秀全当然懂“物以稀为贵”这道理,但封王一旦过了头,封多了反而没意思,就像给人太多糖果,最后谁都不会当回事了。可能唯一能激发大家兴趣的就是怎么琢磨着把木头章换成银章,再换成金章,然后就是想着换个大房子,多娶几个老婆。说到那个官本位的婚姻法,那时候也是乱七八糟,比如有个地方叫苏福省,太平军里的头头居然干起了倒卖女人的勾当,最便宜的时候一个女人能卖到二十四块钱,简直不可思议。

历史有时候真是讽刺,太平天国那些金印和银印,现在连一枚都找不到了,想想都觉得好笑又无奈。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有两颗玉玺,一颗后面会讲到,但留下的这颗玉玺又开了个大玩笑,成了一个至今都没解开的天国谜团。

0 阅读:79

爱吃萝卜的贾先生

简介:感谢平台,感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