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后两位将领补授上将,另外两位补授中将,是什么原因?

事实小猪猪 2024-11-10 10:16:46

1955年,新中国正式实行了将领授衔制度,数百位战功卓著的将领获得军衔,成为军史上一道庄严的印记。但是在这次授衔过程中,却有几位将军被暂时搁置授衔,直到后来才补授军衔,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王建安,曾因所谓“功高自傲”而被搁置

补授名单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王建安。这位将领历经数次激烈的战争考验,战功赫赫,但在1955年的授衔中却并未出现在名单上,原因颇为耐人寻味。王建安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战斗中屡次担任要职,特别是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指挥作战,积累了极高的声望。

但是因其于高饶事件中的表现,使其未能跻身首批上将军衔之列。回顾那段历史,高岗与饶漱石的事件引起党内大规模的整肃,而王建安因与饶漱石的密切关系,被认为对上级的批评不够积极,且在处理个人功绩时显得态度强硬,最终在1955年授衔时被搁置。

不过无论如何搁置,王建安的资历和在战场上的贡献不容忽视。于是,在1956年,组织经过反复考量,决定为其补授上将军衔。这一补授不仅为王建安带来了迟来的荣誉,也让他在将领中独树一帜,成为被时势左右的代表性人物。

李聚奎:因岗位调动而错失首批授衔的将领

和王建安有别,李聚奎未能在首次授衔中获得殊荣,并非自身之故,而是岗位变动所致。1955 年授衔的时候时,李聚奎因为调往石油部工作,离开了军队,也就未能参与授衔。因此,尽管他在军队中积累了深厚的战斗经验,且战功卓越,却因不在军职而未被纳入首批授衔的将领行列。

这一“意外”使李聚奎的授衔之路显得特别曲折。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期间,李聚奎一直活跃在军队中,为国家立下了不小的功勋。他的调职并非自愿,而是因工作需要被安排至石油部,未曾料到这一调动竟让他错失了首批授衔的机会。

1958 年,李聚奎重新回到部队担任要职,主席特意指示,应该为其补授上将军衔。这一经历在当时的将领中独树一帜,李聚奎的授衔之路因此显得尤为特别。

聂鹤亭:从战功卓著的参谋到补授中将的波折

王建安和李聚奎的补授上将军衔已有足够戏剧性,但同一时期,聂鹤亭补授中将的故事同样值得关注。聂鹤亭16岁在皖江师范就读期间,了解到马克思列宁思想,结识了很多有志之士,自此他便加入了共产党,满怀热忱地投身革命事业。

入党后,他在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诸多革命活动里初露锋芒,彰显出卓越的才能与坚定的信念。长征时期,他作为红一军团的参谋长,带领部队经历数次艰难险阻,堪称战功卓著。

1955 年,聂鹤亭荣列中将之席,但是凭他认为凭自己的职务与资历,足以跟诸多上将比肩而立。虽然他从事参谋工作,职责在幕后,但他在战斗一线表现毫不逊色。他对中将授衔表示不满,亲自去找上司罗荣桓表态。

罗荣桓虽理解其心情,但更关心的是聂的“自觉性”。在罗荣桓一番严辞训诫之后,聂鹤亭只得无奈领受中将之衔。即便如此,他的贡献不容忽视,尤其是他在解放战争期间对东北战区的策应,以及对装甲兵建设的贡献,最终组织在1956年决定补授其中将军衔。

贺诚:将军中的医者,功勋盖世却因医疗改革蒙尘

再说另一位补授中将的代表人物——贺诚。他的授衔故事则更具独特性。与其他将领不同,贺诚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北大医学院。早年间,他因爱国思想投入革命,后随军参加北伐、广州起义,最终成为军队中为数不多的专业医务将领。

贺诚为红军创建了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卫生材料厂,带领红军渡过了无数医疗物资匮乏的难关。尤其是长征时期,他成功为陈毅取出弹片,拯救了后者的生命,堪称军中“医神”。

建国后,贺诚调任卫生部,致力于推进医疗改革,因推崇西医而引起了中医从业者的担忧。部分高层对这一政策感到不满,认为卫生部对中医发展的态度过于强硬,贺诚因此暂时被搁置职务,未能如期授衔。

后来考虑到他对军队医疗体系的开创性贡献,组织最终认可其历史功勋,1956年补授他中将衔。这一举措也承认了他在医疗保障方面的卓越贡献,使得这位军医“将军”得以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将行列。

0 阅读:0

事实小猪猪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