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诸葛恪败亡,只能说辅政大臣不是这么好当的

真益谈谈历史 2024-09-17 15:46:48

神凤元年四月十六,东吴开国皇帝吴大帝孙权驾崩,终年七十一岁。此时距离曹操去世已经32年,距离刘备驾崩29年。

孙权晚年党争十分惨烈,由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的储君之争导致几乎将所有朝臣都给卷进了去了,到最后孙权不得不将二人都放弃,只能指定年纪最小的儿子孙亮为太子,要知道此时孙亮才9岁。另外,孙权还有3个儿子在世,分别是:

前太子孙和(被废);

齐王孙奋;

琅琊王孙休。

孙权知道,要让这哥仨服从幼弟孙亮,这简直是异想天开。而且这三个儿子还握有一定的兵权。此时再罢黜兵权已经不可能,因为一旦强行褫夺兵权,必然逼反三个儿子。主少国疑,外有强藩,因此如何将一个安定的局面传承给儿子已经是孙权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孙权临终之前,开启三项政治安排:

第一,杀其母留其子,孙亮的亲妈潘淑仅仅就当了一年的皇后,被宫人们趁其不省人事之时将其缢杀,事情败露后,七名宫人因此被处决。虽然不敢肯定是孙权的指使,但十有八九是孙权干的。杜绝了母壮子幼、外戚专政的可能性。这是孙权在学汉武帝,因为潘淑曾向他人问及吕后,这是孙权不能容忍的。值得一提的是。潘淑被收录在清朝王翽所著《百美新咏》中,位列百美人第十位。

第二,发兵十万北进,填塞涂河,防止曹魏趁机南征。

第三、托孤,设立辅政大臣就是必然选择。由大将军诸葛恪领衔辅政。太子少傅孙弘兼中书令,侍中孙峻兼武卫将军,掌管禁军,吕据兼右都督,太常滕胤。五个人辅政班子。

之所以选择诸葛恪,是因为二宫党争的时候,诸葛恪基本上没有参与,再者,诸葛恪有神童之称,孙权很早就对他进行着重培养。但其父诸葛谨生前不仅一次说过,“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显然不看好这个儿子。

孙权对自己这样的安排很满意,走的很安详。但他忘了,死人永远管不了活人,孙权刚刚咽气。东吴政局就乱了。

中书令孙弘是辅政二把手,当初在二宫党争的时候,孙弘整死了东吴二代核心人物,张昭的儿子张休和孙权的女婿朱据。虽然是孙权授意,但账却必须算在孙弘的身上。而现在二代出身的诸葛恪已经是首辅大臣,孙弘很是担心。怕就把屠刀挥向自己。

所以孙弘就想先下手为强,孙弘计划先秘不发丧,再通过自己控制的尚书台发布一道矫诏,除掉诸葛恪!自己当首辅大臣。可孙弘显然不是诸葛恪对手,事情还没开始,计划就已经泄露,很快,诸葛恪与武卫将军孙峻联手把孙弘给作了,孙权还没下葬呢,二号辅政大臣就随他而去了。

史载:“翌日,权薨。弘素与恪不平,惧为恪所治,秘权死问,欲矫诏除恪。峻以告恪,恪请弘咨事,于坐中诛之,乃发丧制服。”

诸葛恪主政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宗室开刀开,当时南阳王孙和在长沙、齐王孙奋在武昌、琅邪王孙休在虎林,三位近亲宗室首当其中。这三个实权王爷,当时扼守着整个长江中游地区。诸葛恪想出还是老办法,就是徙封,说白了就是换防。由原驻防地迁离,要么迁往内陆,要么入京城,齐王孙奋第一个就不干,我爹刚死,你诸葛恪就拿宗室开刀,你是要学曹阿瞒吗?

对于孙奋的行为,诸葛恪早有预料,不以为意。虽然丁奉愿意代兵平叛,但在诸葛恪看来,大可不必如此,就给孙奋写了封信,内容很简单:“齐王殿下,您忘了你哥孙霸是怎么死的了吗?”意思就是,如果你不奉诏,朝廷将直接派兵平叛。

孙奋无奈,只能前往豫章郡安家。

孙亮继位以后,改元建兴,加封诸葛恪为太傅。此时的诸葛恪这就等于是东吴版的曹爽+司马懿的结合体。应该说,孙权眼光不错,诸葛恪主政期间,为收取民心,广施德政,取消孙权晚年的“校事官”制度,也就是监视官民情事特务机构,在民间免掉拖欠的赋税,每一举措,都尽量给百姓以德泽实惠,民众无不高兴,诸葛恪每次外出,都有很多人引颈相望,想一睹其风采。

当时,东吴的军制和其他两国不一样,实行的是世袭领兵制。也就是说,军队通常是某位将军的私产。这种军队在抵御外敌时可以同仇敌忾,例如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全部以东吴的取胜而告终。但缺点也很明显,容易滋生私军,和产生小军阀,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这也是为何东吴对一统天下不积极的原因,因为世家没有这个意愿。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恪在没有亮眼的军功傍身的情况下,根本镇不住这群丘八们。建兴元年十月,诸葛恪开始修筑东兴大堤,为征伐曹魏做军事准备,诸葛恪在东兴大堤的东西两座山上各修筑了一座城,分别由全端和留略率军驻守。全端是右大司马全琮的从子,留略是屯骑校尉留赞的儿子,都是二代出身。显然,诸葛恪这是不遗余力地培植自己的人马。

东兴大堤修建成功,极大地威胁了曹魏的安全,对此司马师别无选择,只能是奋起回击,又加上孙权新丧,曹魏也觉得有机可乘,于是在十一月初,长平乡侯,大将军司马师以曹芳的名义下诏,兵分三路伐吴:

一、由征南将军王昶进攻南郡;

二、镇南将军毌丘俭进攻武昌;

三,由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率兵7万,强攻东兴堤。

头两路都是疑兵,吸引吴军主力。第三路是魏军主力。此战的关键曹魏要想毁堤,必须先要攻破东西两城。为此曹魏在水面上架起了浮桥,日夜攻打。东西两城的守军立即向朝廷求援,诸葛恪得知消息之后,领兵兵4万来援。

镇东将军诸葛诞颇会用兵,知道魏军善水战,因此特意选在冬天的枯水期进兵,如此一来,吴军的主力战船无法驶入东兴堤,只能在濡须口上岸,从陆路向东兴堤进军。如此一来,曹魏军正好可以发挥骑兵和陆战优势。东吴老将丁奉很快就看出了曹魏的军事部署。就向诸葛恪提议道:“请太傅给我三千人马,乘小船先行出发,我自然有破敌之法。”

诸葛恪没有问如何破敌,当即给兵三千。丁奉等人驾着小船仅用两天时间,就出现在了吴军所筑东城附近的徐塘。此时天气奇寒,又是夜晚,曹魏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东吴会在此时袭营。而为了迷惑魏军,丁奉又特意让吴军脱下战甲,赤膊上阵。一场大战下来,魏军大败,光是相互踩踏以及落水而死的魏军就多达数万之众。魏军乐安太守恒嘉死于乱军之中。司马师的南征计划彻底失败,魏军其余两线出兵的王昶和毌丘俭只能拔营后撤。简直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与之相反,诸葛恪的声望则到达顶峰,孙亮加授其为都督中外军事,兼荆、扬二州牧(东吴就三个州,诸葛恪一个人管俩)。东兴战役获胜后不久,诸葛恪决定趁热打铁起兵讨伐曹魏,攻取合肥。为此还联络蜀汉大将军姜维一同出兵。当然诸葛恪出兵也是为了彻底掌控东吴兵权。

诸葛恪为此陈兵二十万,这是东吴立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行动。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诸葛恪的葫芦里卖得什么药。所以对于这次出兵,东吴上下是一致反对群臣反对的声音,但诸葛恪执意出兵,因为吴军20万众,合淝城守军只有3000,这仗怎么打都能赢。

只可惜,合肥就是东吴的梦魇,谁都打不下来,诸葛恪在合肥城下攻了一个月,愣是没能撼动一丝一毫,而且还死伤无数,诸葛恪靠东兴战役聚集起来的人心声望,在合淝丧失殆尽,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回师撤军。

对此诸葛恪自然心有不甘,修整一段时间后,诸葛恪又打算向青、徐二州方向用兵。这下可把国内的豪门阶级给得罪光了。于是江东的豪门大族决定把诸葛恪废黜。此时同为辅政大臣的孙峻也想取而代之,他们联手这是诸葛恪万万没有预料的。这时诸葛恪又上疏,再次请求迁都武昌。因为诸葛恪兼着荆州牧,吴主孙亮确定了,诸葛恪真有不臣之心!于是,孙亮找来孙峻商量,在两人的谋划下,一张针对诸葛恪的大网就此铺开。

建兴二年十月十日,孙亮下诏,请诸葛恪前往宫中赴宴。进宫之前,诸葛恪的亲信张约、朱恩,托人传来小纸条,明确告诉诸葛恪:今天宫里有异动,你最好称病不出。诸葛恪的亲家滕胤,也劝他赶紧返回府邸。

但诸葛恪过于自信,诸葛恪一入宫,酒至半酣,孙峻的部下突然从帐幔后杀出。诸葛恪被当场格杀,诸葛恪死时五十一岁。诸葛恪长子为诸葛绰,先前因与鲁王串通获罪,被诸葛恪毒杀。次子诸葛竦,幼子诸葛建,在得知消息之后,车载其母而逃。但都被孙峻派人所杀,诸葛恪被夷灭三族。但这仅是第一次,此后东吴辅政大臣再无善终。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 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0 阅读:1

真益谈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