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人生结局为何差距那么大?

寻根拜祖 2022-05-05 16:04:37

当年狄仁杰的一个举动,让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个叫“李光弼”的孩子,那时候没人会预料到这个孩子竟然成了再造大唐的第一功臣。

李光弼的老爸叫李楷洛,外公叫李楷固。哥俩咋成了翁婿俩?误会了,史书虽然没交代李楷固与李楷洛的关系,但肯定不是哥俩。

二人虽不是哥俩,但应该同属于柳城李氏。按古代“同宗不婚”的铁律,他们两家通婚的行为就叫“乱伦”,不过我们也没必要细究,因为他们是契丹人,都冒姓了李,其契丹族源关系已经不可考了。

武则天在位时期,李楷固参与了李尽忠的谋反,后举兵投降。女皇愤怒于李楷固多次重创唐军,于是下令将他处死。亏得狄仁杰慧眼识才,他竭力劝说武则天留下李楷固的性命,并让他戴罪立功。

李楷固没有辜负狄仁杰的期望,在征讨契丹的战争中立下大功,由此获封燕国公。后来李楷固将女儿嫁给同为契丹人的李楷洛,这才有了李光弼的诞生。

年轻时候的李光弼就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稳与严肃,他擅骑射,好读书,长于谋略,由此他得到了名将王忠嗣的赏识。

王忠嗣是唐玄宗的干儿子,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边将,一人独掌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他曾经断言:“李光弼必然会坐到我的位置上。”

与王忠嗣同时期的另一位大佬安思顺也对李光弼青眼相加,他奏请唐玄宗提拔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并准备将女儿嫁给他。没想到李光弼居然嫌弃安家姑娘,他托病辞官以躲避安思顺。

安思顺在唐玄宗一朝举足轻重,当时的名将很多人都出自他的门下,李光弼为何如此不识抬举?难道他嫌弃安思顺是粟特人?我觉得关键问题不在安思顺的出身。

问题很可能出在安禄山身上。安思顺的叔叔安延偃是安禄山的养父,也就是说,从法理上讲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堂兄弟。

那时候满天下的人都坚信安禄山一定会造反,除了唐玄宗。安禄山一旦举兵,安思顺很可能遭受牵连,这大概是李光弼对安思顺敬而远之的原因。

果然第二年安禄山就反了。安思顺虽然很清白,却被哥舒翰诬陷勾结安禄山,因此被唐玄宗冤杀。好悬呐,如果李光弼做了安家女婿,哪有后来的“中兴第一功臣”?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光弼受到新任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征召,他不由得心里暗暗叫苦。可人家有朝廷的使节,他也不能抗命,只好硬着头皮去了。

原来,李光弼与郭子仪当年同在安思顺手下效力,但相互看不起,谁也不鸟谁,甚至同坐一张桌子常常互用眼神“活剐”对方。

李光弼一见到郭子仪立刻服软:“我是死是活全都交给你了,只求您高抬贵手放过我的家人!”

郭子仪流着泪拉住李光弼的手:“国家逢此大难还谈什么个人恩怨?希望你我摒弃前嫌携手共赴国难。”

从那一刻起,李光弼踏上了拯救大唐的路途。要论名气郭子仪远盛于李光弼,可要论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战功,无人能比得过李光弼,所以他被称为“中兴第一功臣”。那么,李光弼到底有什么战功呢?

一、嘉山之战

安史之乱爆发初期,李光弼与郭子仪联手兵出井陉,迅速收复了常山郡、赵郡等地,又在嘉山之战中消灭史思明数万人马,给士气如虹的叛军重重一击。

原本被迫投降的河北十郡豪强纷纷选择反正,他们杀了伪燕官吏,与李光弼一起痛击叛军。

河北大片土地的光复,隔绝了前线叛军与大本营范阳之间的联络通道,李光弼决定直捣黄龙,一举端掉安禄山的范阳老巢,将他打成流浪狗。

假如这个计划成功的话,安史之乱半年就被扑灭,历史就被改写了。可惜的是,李光弼这台掘进机的效率再快,也没能快过唐玄宗昏庸的速度。老皇帝连续冤杀大将,给叛军送上贴心的助攻,导致潼关失守长安沦陷。

李光弼的军事行动因此被迫改变。

二、太原保卫战

随着长安的沦陷,叛军势如破竹,大唐岌岌可危。好在唐肃宗在灵武登基,平叛力量才算有了个主心骨。于是叛军调转枪口,对准了灵武的“流亡政府”。

要想拿下灵武,就必须攻克李光弼镇守的太原。于是叛军十万大军滚滚而来,而李光弼仓促上任,只有5000人马,且太原城破败不堪,根本守不住。

李光弼审时度势,干脆放弃了修缮城墙,他一反常态,采取了以攻代守的机动策略。在太原城头唐军以抛石机顽强死守,同时李光弼令人挖了数条地道直通敌方大营。

常常战斗正酣时,叛军后方突然冲出一股人马。或者正在休息时,不知道哪里蹦出来大股唐军,对叛军一顿砍瓜切菜。

就这样,李光弼凭绝对的劣势兵力打得叛军疲于奔命,孱弱的太原城居然挺立了一年不倒。第二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干掉,叛军出现内讧。李光弼利用叛军军心动摇的时机,突然以敢死队发动反攻,一举斩首七万,取得了太原之战的完胜。

三、河阳之战

乾元二年,由于唐肃宗不当的人事安排,唐军在河北出现内讧,结果全军溃败,葬送了平定叛乱的大好时机,背锅侠郭子仪因此被解除了兵权。

随着汴滑节度使许叔冀的背叛,河南局面再度风雨飘摇。

李光弼思虑再三做出了一个大胆举动,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弃守洛阳,将有限的兵力收缩于河阳城。

河阳之战是智慧与血性的大比拼,李光弼上演了用母马“勾引”叛军千匹良马的好戏,又在北城之战中以铁血精神打赢了一场荡气回肠的反击战。

战前,李光弼在靴子里插了一把利刃:今日决战,倘若不胜,你们战死我就用这把刀结果自己,绝不会让你们单独赴死!同时他又叫来督战队:谁要是退却立斩于阵前!

决战中将军郝廷玉由于战马受伤被迫撤退,督战队提刀就要砍杀郝廷玉。郝廷玉解释:马中了毒,不是我避战。李光弼喝令:换马再战。

仆固怀恩父子抵抗不住,刚刚退下来就看见督战队提刀奔过来,于是父子俩又咬牙冲上前线。

就这样,李光弼以铁血精神打败了叛军,挫败了敌人占领河南挺进潼关的企图。

四、鏖战江淮

叛军无法西进,于是改变了战略意图,把目标对准了富庶的江淮地区。从上元二年起,李光弼又统帅河南、淮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节度使,转战于江淮之间。

除了对付安史叛军外,李光弼还要对付大量的农民起义军。经过两年的艰苦鏖战,广德元年正月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终于彻底被扑灭。

这场战乱历时八年,李光弼从头到尾都是平定叛乱的主力,由此被后人以“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这一点连两次再造大唐的郭子仪都自愧不如。

可是跟郭子仪晚年享尽富贵和荣耀不同,李光弼却在徐州郁郁而终,且差一点身败名裂。

原来,李光弼遭遇了和郭子仪同样的困境:被鱼朝恩、程元振等太监所构陷。由于害怕遭到迫害,李光弼作出了一个饱受诟病的决定:拥兵自重,不听朝廷调遣。

广德元年,仆固怀恩引吐蕃入侵,唐代宗逃离长安,导致大唐差点再度灭亡。危急时刻,唐代宗数次派出使者,对李光弼好言宣慰,希望他能出兵拯救危局,可李光弼居然按兵不动。

而郭子仪呢,却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他只率领十几名随从就踏上了募军救国之路。郭子仪历经艰辛克复长安,又不顾年事已高,率领大军西进以彻底消灭吐蕃人的威胁。

这个期间,郭子仪一面对外征战,一面还要遭受鱼朝恩的背后捅刀和唐代宗的猜忌。有一年,鱼朝恩竟然派人挖了郭子仪的祖坟。

那时候郭子仪几乎控制了大半兵力,朝中很多人都直言:如今天下您说了算,甚至暗示他行废立之权。事实上,以郭子仪的势力改朝换代是件非常轻松的事。可郭子仪不光不追究鱼朝恩的责任,而是率军回师,向唐代宗检讨自己的过失。

这种心怀天下的大局观,这种对皇帝的赤胆忠心,这种以德报怨的胸襟气度,放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都寥寥无几。

与之对比,李光弼就狭隘了很多。唐代宗重新回到长安后,丝毫没有责怪李光弼,又多次派使者宽慰他,还不断给他的母亲、弟弟施恩,希望李光弼能回心转意。

可李光弼却始终没能掉转船头。

他的这个举动消耗了经年累月积攒起来的人望,部下开始与他离心离德,甚至公开抗命。这是个相当危险的信号,李光弼为此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恐惧之中,并因此一病不起。

广德二年七月,李光弼在抑郁而终,享年56岁。唐代宗虽然没有计较李光弼,但在评定功勋时,仅将他列为二等。

原本李光弼的功勋在郭子仪之上,结果却名利双失,人家老郭不仅被后世封神,一直活到84岁,可谓名利双收。

这个让人一声叹息的结局,固然跟唐肃宗、唐代宗的猜忌,以及鱼朝恩、程元振的陷害有关,可是政治原本如此,当你走上巅峰之际必然会遭受风霜雨雪,那才是考验人生大智慧的战场。

李光弼的军事才华无可挑剔,却在人生格局上远不及郭子仪。

3 阅读:925
评论列表
  • 2022-10-24 21:30

    他也姓李,取代大唐野心也有吧。无非前唐后唐,东唐西唐,定都洛i阳就行了。

  • 2022-05-22 01:57

    大唐临淮郡王李光弼!

  • 2022-05-05 18:18

    吴三桂神医

寻根拜祖

简介:汲取先人营养,滋润后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