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藩王,名义上是一地国主,所以地方官有朔望相朝的义务。景泰三年(1452年)十二月初一,陕西三司官员在朝见过秦王朱志(土絜),离场途中发现门外走廊上赫然躺着一封匿名文书。过后,几大巨头相聚一堂,开启文书阅览过内容后,顿时觉得整个人读不好了,皆因内里“秦王五府王谋逆”七字太过刺眼。所谓“五府王”,指出自秦愍王朱樉一脉的永寿王府,因始封君序齿第五故称。
西安鼓楼
秦藩有过安定王谋反的先例,是以三司官对此非常重视,向陕西镇守、刑部右侍郎耿九畴作了汇报。耿九畴也不敢耽搁,立马奏报朝廷。明代宗同样很是重视,指示陕西巡按御史秘密稽查,一有结果即刻禀报。
“庚戌。狭西三司朔日朝秦王出,见有署于门外廊者,曰:‘秦王五府王谋逆。’镇守、刑部右侍郎耿九畴以闻。帝曰:‘此虽匿名文书当置之,然涉王府重情,不可不虑。命巡按御史密察之。’”(《明英宗实录·废帝郕戾王附录》)
然而翻遍《实录》,都无此事的下文,当是一起针对永寿王府的诬告。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被人下黑手的永寿王朱志埴。
为何会被卡十多年才授爵朱志埴(音zhí),为永寿怀简王朱尚灴(音hóng或hōng)嫡长子,秦愍王朱樉之孙,生母永寿王妃吴氏。《明宪宗实录》称他出生于“永乐甲申”,也即永乐二年,1404年。
永乐十八年(1420年)八月十二日,永寿怀简王朱尚灴薨逝,在位19年,终年31岁。
明初,宗室制度相对宽松,并没有嗣王需满孝才能袭爵之说,比如朱志埴的伯父秦隐王朱尚炳这位大明有史以来的第一嗣王。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秦愍王朱樉去世。当年六月,明太祖正式册封秦世子朱尚炳为秦王。
因此时朱樉依然处于停灵状态,没有落葬,朱尚炳还在充当丧主为父守孝。册封亲王要用五礼(吉、凶、军、宾、嘉)中的嘉礼,居丧守孝则属于五礼中的凶礼,两者不管是冠服,还是礼仪都截然不同。为此,朱元璋命礼部加班加点制定一套嘉礼与凶礼转换的流程,以便两不相误。
周宪王朱有燉(音dùn)也是如此。洪熙元年(1425年)闰七月,周定王朱橚去世。当年十月,身为周世子的他就被册封为周王。
是以正统以前,不管是亲王还是郡王,只要嗣王能同时满足《皇明祖训》中“郡王嫡长袭封者”“年及十岁”,“先上闻朝廷遣人止行册命之礼”等几个条件,便可很快袭爵。
明代郡王冠服
明成祖虽然自永乐二年四月初四大封宗室后,就吝啬于封爵,几乎极少册封新的郡国,但并没有卡嗣封宗王,一般满足条件之后,便会给予册封,最多延迟些时日。
比如永兴王朱尚烈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正月去世,身后没有嫡子,只有朱志墣(音pú)、朱志埁(音cén)两个庶子,其中庶长子朱志墣时年12岁。明成祖以其“无嫡子故”,拖了数年,但还是在永乐二十年(1422年)二月册封朱志墣为永兴王。
再如永乐八年(1410年)正月保安王朱尚煜去世,只留下一个遗腹子朱志坰(音jiōng),且还是庶子。永乐十九年(1421年)七月,明成祖正式册封12岁的朱志坰为保安王。
按实录记载,朱志埴应当是二人的堂兄,父王去世时当年已17岁,且身份与二人截然不同,为嫡长子。朱尚灴去世后,明成祖又当了六年皇帝。照理这位四叔祖在位期间,应当会解决他的身份问题。
然而并没有。别说是明成祖,连一上台就大封宗室,将父皇亏欠的爵号统统补上的明仁宗,也将这位堂侄给忽视了。直到宣德六年(1431年)四月,号称“小太宗”的明宣宗不经意间想起来秦藩还有一位待袭十多年的小叔叔,才着急忙慌的派人进行册封。按照制度,朝廷对宗室成员的封册,会先积累一部分人选,再行统一册封,以节省开支。然而朱志埴这批只有两人,另一个为代世孙妃。临时起意可见一斑。
“丙午。命广平侯袁祯、吏部员外郎柰亨为正副使,持节封永寿怀简王嫡长子志埴为永寿王。崇信伯费钊、吏科给事中车逊为正副使,持节册西城兵马副指挥杨瑛女为代世孙妃。”(《明宣宗实录》)
朱志埴如此被朝廷另眼相看,是不是永寿王府得罪了朝廷,因此遭受惩罚呢?答案是否定的。怀简王朱尚灴在位时很是低调,对四叔也算恭敬,曾四赴京师朝觐,为此差点被意图谋反的六弟拿去祭了旗。
秦王府故址:西安新城广场
那又是为何呢?
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完全是实录将朱志埴的生年搞错了,才会出现如此乌龙。我们先来看下实录中关于他的生平简介:
“秦府永寿王志埴薨。王,(怀)简王之长子也,母妃吴氏,永乐甲申生,宣德辛亥袭封永寿王,至是薨,年五十有七。讣闻,辍朝一日,赐祭葬如制,谥曰安惠。”(《明宪宗实录》)
咋一看完全没问题啊,“永乐甲申”是永乐二年,“宣德辛亥”为宣德六年。对,没错单看这条记载,的确看不出什么问题来,但结合以下几条信息,就能明白问题出在哪了。
其一,朱志埴的生母怀简王妃吴氏受封于永乐九年(1411年)五月初一。
其二,朱志埴去世于成化六年(1470年),前面所引的那条内容,就位于《明宪宗实录》成化六年部分之中。
要知道这是古代,而非风气开放的现代,怎可能出现嫡子比生母成婚早七年出生之事?所以“永乐甲申”这个生年必然有误。再结合第二条信息,及“年五十有七”的记载,可推算他当生于1414年,也即永乐十二年,这又能与第一条信息相契合。所以朱志埴当生于永乐十二年。那么这年用甲子纪年是什么年呢?答案是“甲午”。
由此可知实录在誊写信息时,将“永乐甲午”误记成了“永乐甲申”,从而导致朱志埴“早降生”了十年,也让相关内容出现自相矛盾之处。
如此一来朱志埴在父王去世后,等了十多年才得以袭爵就说得通了。一则是因为他过于年幼,朱尚灴去世时年仅7岁,还不到袭封年龄。当然更主要的也与秦藩的尴尬境地有关,居长的朱标一脉被剔除之后,既嫡又长的秦藩伦序在升格为帝系的四支之上,由不得皇帝不忌惮。所以以仁著称的明仁宗在大封宗室时,有意无意的忽视了已经符合条件的朱志埴。明宣宗上台后更是忙着如何削秦国的藩,自然也将他踢到了一边,直到秦藩护卫被解除,才想起来有这么个等了十几年的小透明,随即急匆匆地进行授爵。
擅自游玩五台山宣德七年(1432年)七月,朝廷册封西城兵马副指挥胡信之女为永寿王妃,朱志埴自此也算是有家室的人了。朱志埴子嗣众多,见于实录的共有七子,分别为:嫡长子朱公铤、嫡次子朱公锬、嫡三子朱公鏴、嫡四子朱公镤、第五子朱公鉌、第六子朱公链、第七子朱公镬。
西安易俗历史文化街区
可不知是否受秦藩短寿基因的影响,朱志埴的身体向来不怎么好,为此曾多次向朝廷提出技术援助。如景泰七年(1456年)四月奏请药品,天顺元年(1457年)五月又奏请在府中派驻医士一人,皆获得恩准。
也正因此,永寿王殿下于正统五年(1440年)上疏朝廷,表示自己体弱多病,请求准许他此后三年中,每逢六月十五日都去南五台观音寺行香。
民间有“一年许愿三年还”之说,寓意着许下愿望并希望得到上苍的保佑时,必须展现自己的诚意,连续还愿三年。“三年”不仅是一个实现梦想的时间跨度,也是在付诸行动和展现坚定信念,以让上苍感受到真心,从而实现愿望。显然,朱志埴已经许了保佑自己身体安康的愿。
能在发愿之后坚持还愿,本就是一件好事,且朱志埴选择的地点——南五台山也非常合适。
注意是南五台山,而非五台山。
五台山是大名鼎鼎的佛教四大道场之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周边。核心区域在五台县,距西安路程近1500里,以那个时代的交通方式,郡王出行打个来回少说要个把月。在藩禁森严正统朝,自然不会准许宗王如此长途跋涉,长期脱离地方监管的。故而正统八年(1443年)朱志墣以生母罹患重病为由,奏请赴五台山祈愿时,被明英宗毫不客气的打回。
“壬午……永兴王志墣母夫人疾,乞往五台山祈祷,并赐药品调治。上命太医院如数给之药,复书曰:‘事神以诚为本,叔坚此一念,虽在宫中祈祷亦应。况国王去五台尚远,叔方旦夕侍母疾,岂可去侧!不必往也。’”(《明英宗实录》)
南五台山
而南五台山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内有奇峰五座,名:大台、文殊、清凉、灵应、舍身,故得名五台山。 因地处耀县北五台山(即药王山)以南故称。南五台山处于终南山北麓,延袤十里许,是终南山的一部分,山形峭拔,风景秀丽,存有明清以来大小庙宇40多处,是许愿、还愿的好去处。
对朱志埴而言,南五台山还有一个优点,北距秦藩所在的西安城仅50余里,即便是当时也可在一天之内走个来回,无需在途中或山上留宿,便于朝廷监管。
有鉴于此,明英宗同意了,不过提出了几点要求:必须如期而归,须戒饬随行人员不得扰民伤农。
获准消息传来,估计朱志埴是一蹦三跳的。当年赴南五台山敬香,他表现地相当规矩,算是狠狠地刷了一波印象分。没想到第二年就开始放飞自我了,明明说得是敬香,只去一天,结果这次却带着弟弟朱志埵,在一大堆人随侍下,借机跑南五台山观光游览三宿才回城。像极了跳出井底的青蛙,见到外面花花世界后的表现。
负有监管责任的地方官自然不会视若无睹。明英宗闻讯被气得半死,我好心好意准许你外出放风,结果你给我玩这一出,这是欺负朕年幼无知是吧。遂去信对朱志埴兄弟进行了严厉警告。
“(正统六年七月)丁未,贻书永寿王志埴曰:‘比闻王偕弟以行香故,引火者官校四十余人,于南山五台寺观游览三宿方回,而防闲甚疏。万一为小人所侮,非惟亏损令德,其如先王遗体何。凡今诸王之出,在礼有不可已者,亦必先期遣人驰奏。今叔以游览轻出露宿,不知自爱,是皆惑于左右小人之邪说。继今宜谨自防非,亲亲之厚,不致此言,叔其亮之。’”(《明英宗实录》)
遭此打击,朱志埴的头脑总算是清醒了。
永寿王二三事游宿南五台山虽然影响比较恶劣,但总体来说永寿王朱志埴为人还算低调,没惹出什么事件。当然幼年失祜的他极其重视亲情,一生都在孜孜以倦为弟妹、为子女争取各种利益。有几件事颇可以聊聊。
1、意图与京官联姻
朱志埴有据可查的弟妹,共有三人,分别为:二弟朱志垤(音dié)、三弟朱志埵(音duǒ)和延长县主。当时间进入正统朝,三人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可当正统元年(1436年)九月朱志埴将延长县主仪宾人选呈报上去后,顿时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他遴选的妹婿,竟然是行在通政使司右通政李锡之子李珍。
明代政治架构
受宗室制度调整影响,大明宗室婚姻历经洪武中前期与勋贵联姻,到洪武后期选取中层文武家族,再到永乐以后以良家为主的全国遴选,最终于宣德朝形成在藩地择取良家的一系列变迁。宣德以后,虽偶有择取在任官员子女之事,不过一旦联姻,该员官员或卸任临授虚职,或远调他地,总之不给宗室有任何染指政事的机会。
在这种状况下,朱志埴的选择就显得极其过分,竟然将主意打到了京官头上,还是能与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并称大九卿衙门的通政使司三把手:右通政。此举激起礼部的激烈反弹,宣称银台乃朝廷喉舌,按制不得与宗室联姻,坚决要求永寿王府另选他人。
“癸丑,秦府永寿王志埴言:其妹选配行在通政使司右通政李锡之子珍。礼部以珍父居喉舌之司,于制不当连姻宗室。上复书,谕令更选。”(《明英宗实录》)
没奈何,朱志埴只能重新挑选妹婿,最终周鉴成为延长县主仪宾。正统三年(1438年)七月,朝廷赐予夫妇二人岁禄共六百石,米钞兼支。
惜乎周鉴终究辜负了大舅哥的期望。正统十年(1445年)三月,因纵容其家人肆意殴打守城官兵,被明英宗要求上疏自陈罪状,虽然事后被宽恕罪责,只遭到戒饬。不过此事多少让朱志埴脸上无光。
2、与宜川王争夺宅第
正统初年,西安卫指挥沈达调任他地,宜川王朱志堢(音bǎo)相中了这出宅子,以其紧邻宜川王府为由上疏奏请将其划归自己所有。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沈达的宅子属于官宅,产权属于官府,只是划拨给在任官员居住,离任后会重新收回,待有新任官员到任再行拨给。大明宗室的宅子很多为这类官宅改建而来,比如朱志堢的宜川王府便是由大明开国元勋、曾任秦王府左相的长兴侯耿炳文西安旧居改建。
就在朝廷考虑是否要将沈达宅划拨给宜川王府之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其堂弟永寿王朱志埴。
明代西安府城图
永寿王府位于明代西安鼓楼以南,大约在今西大街与竹笆市街交汇处西南侧。而宜川王府位于西安府城西南角,大约在甜水井街与东梆子市街交汇处西南侧。两者相距颇有一段距离。既然沈达宅在宜川王府边上,朱志埴即便拿来也无法将其并入永寿王府,事实上他是给自家三弟朱志埵准备的。
就距离而言朱志堢更占优势,何况还是他先提交的申请,所以只要秦王愿意出面,很大几率会被判给宜川王府。但身为兄长的朱志(土絜)却不肯为弟弟说话,直接把此事推给了朝廷。
于是明英宗命行在工部派员进行核查,再行考虑划给那座王府。调查过后,宜川王殿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块嘴边的肥肉,飞进永寿王府镇国将军朱志埵的碗里。原因是宜川王府底子好占地面积颇大,而永寿王府本就狭小,没条件提供空间供朱志埵开府。
“(正统三年五月庚子)上命行在工部核其相去远近、宜否以闻。至是,尚书吴中言:‘其宅近宜川王府,但府地已广,不必加益。永寿王府虽相去里许,然本府窄狭。又王第镇国将军志埵将欲别居,必须宅第,宜如永寿王请。’从之”(《明英宗实录》)
3、私自留用自宫內侍
明代对宗室的防范还体现在,王府人员的任用上,上到王府长史、承奉,下到普通內侍,统统需要朝廷调派,不得擅自招募使用,王府能自由调派的只有护卫军、校尉,及二者派生出的军余。
然而明代部分活不下去的百姓为搏出路,会私下自宫,但朝廷对这种不在净事房挨一刀的阉人并不认可,压根没有入宫的可能,自然也不可能光明正大的被分配到各王府。
然而有明一代,各王府为解决人员使用问题,乃至培养亲信,往往会私下收留这种阉人。即便朝廷屡屡打击,也收效收微。
明代宦官剧照
比如正统四年(1439年),朱志埴因为擅自收留郭能等九个自幼伤残净身的阉人,而遭到明英宗降敕训斥,表示念在亲亲之谊,本次就饶了你,郭能等人也可以继续留在府中听用,但今后当“恪遵祖宗法度”,不可胡作非为。
可朱志埴显然并未当回事。景泰五年(1454年),又被查出私自收留刘福等十一名自宫者在府使令。因为有前科在,这次明代宗就不再客气了,命他将刘福等十一名统统解送入京听候处置。同时以此为由,对王府教授陈琛进行追责。
陈琛是永寿王府前任教授陈本道之子,又是朱志埴于正统四年(1439年)四月亲自举荐任用,在教授任上一干就是十余年,属于永寿王殿下的绝对亲信。故此朱志埴虽然把一切罪过都揽在了自己头上,陈琛依然借此机会被转交给陕西按察司治罪。也算是一种变相敲打。
“戊戌。秦州永寿王志埴奏:‘……礼部奏本府教授陈琛不能阻谏,请行狭西按察司究治其罪。然此事之作,非出于教授也。况教授亦尝沮谏,而臣失于听从。今欲以不谏之罪,实臣之所累也。且本官辅讨十五六年,忠厚笃实。乞赐乖悯免究其罪,仍留辅导,以资启沃之益。’不听。”(《明英宗实录·废帝郕戾王附录》)
阿越说成化六年(1470年)六月初一,永寿王朱志埴薨逝,在位40年,享年57岁,朝廷赐谥曰安惠。
朱志埴在位期间虽犯有游宿南五台山、私自留用自宫內侍等事,可与当时的其他宗王相比而言,都不算什么大事。且景泰年间遭到明代宗敲打后,变得愈发低调。即便是赶上明英宗复辟之后大发利是的好时机,也只是随大流的奏讨了官盐岁十引,在宗室之中并不显眼。是以去世之后,朝廷还是给予了安惠这个算是美谥的盖棺定论。
因始封君朱尚灴英年早逝,导致永寿郡国一度停封十余年,直到朱志埴成长起来才得以续封,执掌王位长达40载,对永寿郡国的繁荣稳定贡献卓著。可因实录对其生年的误记,造成诸多误解,最夸张的当属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称朱尚灴去世后永寿郡国“绝五十年,子安惠王志埴始嗣,一年薨”。
相关文章永寿王朱尚灴:郡王侍卫规模的开创者,秦藩唯一常存的郡国始封君
宜川王朱志堢:兄弟四个中唯有他没当过秦王,真的只活了29岁吗?
蜀恭王朱奉铨:遭礼部弹劾,王府四次陷入火海,被旧部围攻王府
蜀靖王朱友堉:大明首位世孙,尽心尽力报国,朝廷却视其为威胁
鲁惠王朱泰堪:天下安有四十年之世子?朝廷为何连金宝都愿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