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内蒙古旧照:王爷的妻子好漂亮,僧人头戴野兽面具跳舞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2024-05-11 22:12:35

一提到内蒙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湛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漂亮的蒙古包、悠扬的马头琴声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情画意,令人心驰神往!

内蒙古,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草原文化,那里风光迷人,美食更是独具特色,被誉为“传说中的神奇国度”。那么,过去的内蒙古是怎样的呢?

笔者搜集到了一些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的内蒙古老照片,为日本关东军拍摄。涵盖了满洲里、海拉尔、包头、林西等地的城市和人文风貌。

原片是模糊的黑白照,为了提升观感,进行了适度上色和清晰度修复处理。

看到这些老照片,你一定会惊叹:过去的内蒙古,跟现在不一样!老照片搜集不易,值得珍藏。

30年代,内蒙古满洲里街头景象。街道宽阔,一眼望不到尽头。仔细看,街上有俄罗斯人走过。满洲里市位于中俄边境,边境贸易繁荣,也吸引了不少俄罗斯人定居。

满洲里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口岸城市,融合中俄蒙三国风情,更被誉为“东亚之窗”。

这是30年代的满洲里火车站,它是中东铁路的第一站。站牌上用中文和俄文书写着“满洲里”字样。中东铁路始建于1897年,最初名为“满洲铁路”,后称“东清铁路”。

满洲里这座城市,也因这条铁路逐渐发展起来。这条横穿东北的铁路,向西一直可以通往欧洲,向东能够直抵太平洋。可以说,中东铁路是中国铁路史上第一条与国际接轨的铁路。

这个巨大的露天矿区,就是位于满洲里的札赉诺尔煤矿,主要出产褐煤。该煤矿始建于1902年。

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开始通车运营,就近获取机车动力燃料,成为铁路运营急需解决的问题,扎赉诺尔煤矿就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而建设的。煤矿与中东铁路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照片中这座城市就是当时的海拉尔,房屋鳞次栉比,一眼看不到边。站在高处远远望去,海拉尔如同镶嵌在绿色绒布上的宝石。如今,海拉尔是呼伦贝尔市的一个市辖区。

这个古建筑群,是位于呼伦贝尔的甘珠尔庙。甘珠尔庙,又称“寿宁寺”,它是呼伦贝尔地区最大的喇嘛庙。

该庙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由清廷拨银修建。乾隆五十年乾隆帝赐庙号并题写“寿宁寺”匾额。从照片上看,建筑规模宏大,规格极高。

30年代,内蒙古呼伦湖附近,新巴尔虎右旗的人们,站在一座蒙古包前,门口立着一块竖牌,上面写有“阿尔泰面警察署”。新巴尔虎右旗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11个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在当地一处空地上,整齐堆放着很多晒干的牛粪。牛粪,是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宝,是蒙古族牧民主要的燃料。牛粪燃烧起来热量高,燃烧时间长,还没有异味,最适合牧民们烧水做饭。当地牧民家庭的富裕程度,是以牛粪储藏多少来评判的。

照片中这座城门,是林西的西城门。林西位于巴林草原之西,内蒙古东南部、赤峰市北部,建制于1908年。照片中,一名男子正赶着马车出城。城墙由泥坯垒砌而成,历经风雨,林西墙体出现了巨大的裂缝。

这张照片拍摄于林西城内,街道笔直一眼望不到尽头。街道上没有什么人,两侧的商铺都在开门营业。上世纪30年代,日军侵占林西后,林西县属伪满洲国兴安西省。

30年代,内蒙古林西郊外,一些当地人正在磨面。一头毛驴蒙着眼睛,拉着石磙在碾盘上转圈。如今,这样传统的石磙和碾盘已经很少见了。不过,在一些农耕博物馆里,还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这张照片,拍摄于内蒙古索伦。喇嘛庙祭典仪式上,几名僧人头上戴着传统的面具“跳欠”,看上去非常神秘和震撼。

“跳欠”,是藏传佛教的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僧人头戴面具,身着色彩艳丽的服饰,用手势和动作表达各种佛教寓意,并由僧人用舞钹、唢呐等伴奏。

30年代,内蒙古一处诊所。门楣上方悬挂着巨大的牌匾,门口一侧挂的竖牌上有医生名字“杨子云”等字样。蒙医有自己的特点,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内蒙古一处村子里,两名男子正在垒砌墙壁。他们将泥巴和草混合在一起,垒砌夯实成墙。

这种墙壁建造成本低,环保又自然。墙壁干透之后,会变得十分坚固,能经受风雨的侵蚀。不得不赞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这是位于内蒙古赤峰巴林右旗大板镇的荟福寺。荟福寺又名东大庙,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寺内建筑主要有:大门、前殿、后殿、东西配殿及后东侧室等,规模宏大。荟福寺现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年代,巴林右旗大板镇正在举行庙会。在一处露天场地,开辟出了马市。很多当地人来到这里进行马匹交易。也有一些养牛的牧民也来到这里交易。

在过去的马市上,一般都有经纪人。他们见多识广能说会道,通过撮合买卖双方马匹成交,从中获取一定的报酬。

照片中坐在椅子上的这名女子,是一位蒙古王爷的内室夫人,看上去很漂亮。她身穿华服、长相端庄,身后的房屋看上去有些年头了。这张照片,拍摄于内蒙古通辽,拍摄时间为1932年。

30年代,内蒙古赤峰三道街街景景象。街道宽阔,两侧建筑古色古香,街道上有很多小贩在摆摊。三道街东起东大桥(新旱河桥)经纸房大坑边,过东横街南口,中粮市,西横街中段,西大坑胡同北口,经乾蔚兴烧锅,北岔股,到西大桥。

这张照片,拍摄于林东县城。林东县位于巴林左旗中部。这是林东县城里的一条主要街道,道路笔直宽阔,街道两旁都是商铺,人们拉着车从街上走过。路面上有深深的车辙痕迹。

30年代,几名打官司的当地人,站在巴林右翼旗公署宣判庭大门前,等待案件的最终结果。

30年代,日军侵占巴林右翼旗在内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巴林右翼旗属伪兴安西分省,札萨克衙门改为伪巴林右翼旗公署。后来,巴林右翼旗属伪兴安西省。

这张照片,拍摄于30年代的海拉尔。几辆骆驼车满载货物,从街道上驶过。当时,日军占领了哈拉尔,海拉尔归属于兴安北分省,并为省会驻地。

30年代,海拉尔附近,当地一名菜农牵着马车从路上走过,车上装着各种蔬菜。路边一名身穿制服的俄罗斯人,走上前去,询问蔬菜的价格。

30年代,位于今通辽市科左中旗巴音塔拉镇卧虎屯的唐克里庙。始建于1648年。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改为慧丰寺。寺内供奉公主下嫁草原带来的金佛。

史料记载,清朝皇室公主下嫁,都会带来一尊金佛。慧丰寺鼎盛时期,有700余名喇嘛。如今,这座古寺已经基本毁失殆尽,真是太可惜了。

这是当时的内蒙古兴安火车站,该站位于中东铁路线上。数条铁轨,长长的站台,围栏后面有站房。这座火车站,始建于1901年,位于牙克石地区兴安岭村、兴安岭隧道的西口方向。

30年代,内蒙古通辽慧丰寺里,正在举行大型祭典仪式。在寺庙大殿前,站着一群蒙古族王爷。他们身材高大,穿着清朝的官服,看上去意气风发。

这是位于通辽莫力庙内的苏格沁大殿,是寺庙的管理中心。从钟鼓楼和大殿的建筑形制看,明显是汉藏合璧的建筑。山门前有照壁、石狮子和旗杆,看上去规格很高。

30年代,位于内蒙古包头的一座著名寺院——五当召,它也是内蒙古规模最大的寺院。寺院外墙都是白色,众多殿宇依山势修建,高低错落。

五当召,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乾隆十四年(1749年)进行了重修,赐汉名广觉寺。现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30年代,包头镇城墙里面的情景。城墙蜿蜒曲折,一眼望不到尽头,非常壮观。城墙上的垛口保存得很完整。可以想象,当时的包头城高池深,固若金汤。

这座有着弧形屋顶的建筑,是位于通辽开鲁县附近的一个农家院子。房子面阔三间,门前是场院,房后有羊圈,很有生活气息。

30年代,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风貌。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点缀着数不清的牛羊。这样辽阔苍茫的景象,恐怕只有在呼伦贝尔才能见到。

结束语:回看这些30年代内蒙古老照片,独特的北部边疆城市和草原风貌,让人印象深刻。时间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内蒙古,边境口岸众多,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市区之一,百姓安居乐业。可以相信,内蒙古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0 阅读:7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