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春蛙
首图|赤脚医生
“直到今天,在我国的农村地区,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第一反应不是去医院,而是去村里的“赤脚医生”那里去,一些简单的头疼脑热都在“赤脚医生”这边处理了。”
1965年6月26日,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的一组汇报数据让毛主席听后震怒不已,当时的新中国全国仅有卫生技术人员140多万,这其中又有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医疗经费分配上,城市占去了75%,农村仅占了25%。当时的中国城市化率很低,全国人口7.2亿,农村人口就5.9亿,占了80%多,但无论是医疗经费占比,还是医疗人员匹配都是杯水车薪。
当时的我国刚建国不久,无论是财政费用还是医疗人才都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对于这个点,毛主席有着清醒认识,针对这个问题,毛主席作了一个重要指示:第一,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第二,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这就是我国医疗史上著名的“六·二六指示”。
于是,根据毛主席的指示,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在全国的每个农村选拔了一批有文化的年轻人到指定的医疗培训部门学习,通过培训学习使他们多一些常见的基础疾病可以处理,这些医疗人员都没有脱离实际的生产劳动,既要看病,也要参加生产劳动,大队会给予一定的工分补贴,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们看病难得问题。这些医疗工作者就被称为“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的出现极大的缓解了农村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农民们一些常见疾病都能得到及时处理,为农民们提供了初步的医疗保障;同时,这些赤脚医生既能帮助村民们看病拿药,也在无形中帮助村民们破除封建迷信,引导农民走向科学,对于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观念转变产生了重要作用。
在这些赤脚医生和广大医疗工作者、医疗科研人员的的无私奉献下,我国的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了1976年的65岁,农村新生儿的死亡率和夭折率从原来的20%以上下降到3.7%,他们对于我国农村的天花、血吸虫等传染病的消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种赤脚医生的模式也被联合国在第三世界大力推广,当年我们编写的《赤脚医生手册》国内就发行了120万册,还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在世界上发行了1000多万册,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医疗水平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赤脚医生学历并不高,没有编制,更没有职称,一般从农村的有一定学历的或一定中医背景的年轻人中选拔,靠着国家统一的培训和自己的钻研提高医疗水平,他们也没有白大褂,他们的工作场所很多时候都是在田间地头,他们的医疗水平也没有多么高超,但他们是真正为穷人服务的,他们满足了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们基本医疗需求。直到今天,我国的农村地区依然在享受着这份福利的余泽!
编辑制作:春蛙本文来源于作者“春蛙”,最早发布于其公号“春蛙”,已获得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