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育肥猪回肠炎,守护养殖健康

又儿评畜牧 2024-07-14 08:12:32

猪回肠炎是由胞内劳森菌引起的一种以顽固性或间歇性下痢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可引起保育猪或生长育肥猪出血性或非出血性腹泻,使感染猪生长速度减慢,猪群生长均匀度和饲料转化率变差,有时还会引起死亡。

猪回肠炎按照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床型。

1. 急性回肠炎:多发于 4~12 月龄育肥猪、后备猪以及年青母猪。表现为急性出血腹泻,病程稍长时,粪便由出血红染发展到黑色柏油样粘稠稀便;发病猪出现贫血,皮肤苍白,精神萎靡;喜卧扎堆,死亡率可达 15~50%。病变常发生于回肠末端和近端结肠,表现为肠管增厚、肿胀,黏膜增厚和浆膜水肿。急性回肠炎的另一个变化是回肠和结肠的管腔常含有一个或多个大的血凝块。直肠可能含有黑色、煤焦油样粪便,混有血和消化的食物。肠道感染部位黏膜有显著增生性增厚。

2. 慢性回肠炎:常发于 8~16 周龄猪只,同一栏内个别猪呈间歇性下痢,粪便变软、变稀或呈糊状,甚至水状,有时粪便中混有血液或肠道坏死组织碎片。发病猪表现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弓背弯腰,被毛粗乱,皮肤苍白,并逐渐呈渐进性消瘦。病猪腹泻持续时间 3 天到 3 个月不等,采食量减少,日增重降低,猪群整齐度差。若猪症状较轻或无继发感染,大部分发病猪可在 4~10 周之后逐渐康复。

3. 亚临床型回肠炎:多发于 6~20 周龄猪,症状轻微或无明显腹泻症状,也可能发生轻微下痢但并不引起人们注意;猪只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下降。感染猪临床症状轻微或无明显的临床腹泻症状,但日增重减少,采食量降低,出栏时均匀度差。

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控制猪舍的温度、湿度和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如转群、混群等操作时要尽量温和,避免猪只受到惊吓。保证饲料的质量,避免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定期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特别是产房和保育舍。消毒时应选择对胞内劳森菌敏感的消毒剂,如季铵盐和含碘消毒剂。同时,要注意灭鼠,防止其传播病原菌。

一旦发现育肥猪出现回肠炎症状,应及时进行治疗。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用药方案:

个别病情严重猪只,用注射用酒石酸泰乐菌素注射液治疗,肌注,一次量,每千克体重 10mg,每天 2 次;同时配合恩诺沙星注射液,每千克体重 1ml,每天 2 次。

每吨饲料添酒石酸酸泰万菌素预混剂或者泰乐菌素预混剂和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和卡巴匹林钙可溶性粉(发烧添加)。

肌注林可霉素+泰乐菌素,止血敏一天一次,连用三天。饮水多维素、补液盐。全群拌料添加磺胺二甲粉、泰万菌素、地美硝唑、林可大观霉素连用一周。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及时隔离病猪,避免其粪便污染其他猪只。加强猪舍的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并用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消毒。治疗后,继续观察猪只的恢复情况,确保病情完全康复,防止复发。 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避免药物残留和耐药性的产生。

育肥猪回肠炎的防控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同时,养殖人员要密切观察猪群的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回肠炎对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提高养殖效益。

0 阅读:0

又儿评畜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