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终将抵达现实、抵达观众丨FIRST展后谈

烹小鲜 2021-08-09 10:58:50

“如果没有了影像媒介的表达,我可能会选择死亡。”

8月3日凌晨,第15届FIRST青年电影展刚刚闭幕不久。

几小时前,还被电影、摇滚乐、年轻人包围的露天放映中心,除了拆卸工人和志愿者偶尔发出的声响,近乎万籁俱寂。

但路边互相搀扶的电影人、空气中细微的酒精味儿,还在展示着这里独特的调性:年轻、自由、撒野以及乙醇「泛滥」。

二手玫瑰主唱、2021年FIRST影展主竞赛入围影片《没问题》的主演梁龙说,这个气质,像极了20年前独立音乐的聚会,亲密、炙热。

时光流转中,艺术似乎展示出永恒的生命力与聚集性。当年的音乐、当下的电影,都有穿越现实世界的能量,将每个人连接在一起。

所以电影艺术,是FIRST影展永恒的主题,觥筹交错,只为庆祝电影「不死」。

但在信息碎片化、内容商业化的时代,电影真的还活着么?

FIRST影展主办的“「后电影」时代的电影院精神”板砖论坛上,著名电影学者戴锦华认为,电影或许已死,但二战后,小众实验电影的突破,延续了电影艺术的生命。

因此无论哪个年代,总有一群人用爱发电,为电影续命。而他们也需要特殊的院线、特殊的影展提供支持,让这些创作者,找到自己的观众,创造独特的放映空间。

这或许是FIRST影展存在的意义:为青年导演提供一条路径,又为电影艺术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回到电影本身。

根据统计,第15届FIRST青年影展共收到影片报名记录1053条,最终进入评审流程的有效报名影片941部,其中剧情长片149部,纪录长片80部,短片712部。他们的共性除了穷和理想主义,还有作者对家乡、个人的关注。

FIRST影展策展人段炼透露,今年收到的片子,家庭题材224部,占比达到41.4%。2019年竞赛初审、2020年竞赛入围导演徐玮超也提到,大多数青年导演的人生经历、社会经验、技术水平都相对有限,所以发掘自身的故事,是最务实、最有抓手的选择。

所以FIRST影展的片子,大多反映青年导演个人的经历,以及对周遭事物的长期观察。

有观点认为,对自己的过分关注,是青年导演观察、表达能力的倒退。但如果真的静下心观影,每部影片中不同的文化、地缘、家庭,反倒组成了现阶段中国的民间现实。

粗砺且细腻,分散又深刻。

《浊水漂流》聚焦香港底层露宿者的艰难生活,他们陷入钢筋混泥土构建的「泥沼」中,四处为家、无法呼吸。能逃出去的唯一方法只有死亡。

导演李骏硕对地区发展的担忧,随着影片结尾的大火达到高潮。

《浊水漂流》剧照

外壳是喜剧,但暗藏地区文化衰落、中年危机的现实议题的《没问题》,展示了东北当下矛盾的文化语境。

在凛冽、陈旧的外部景观中,东北人习惯用解构、自嘲应对糟糕的生活。导演蒋佳辰发掘了这个特质,也为东北电影提供了一条有趣、深刻的探索方向。

《没问题》剧照

《最后的告别》《水草长生》关注潮湿、广袤的旷野。在人物不同的外部遭遇和个人成长之外,人和自然的共生关系是两部影片共同探讨的母题。

长天一色中,一人一牛,余韵悠长。

此外,以低垂的老狗视角窥探世界的《一个人的葬礼》、小城故事《儿童乐园》《手风琴》《老郑飞到天上去了》,都展示出截然不同的地区特色。

哪怕只有一个下午,观众也能跟随电影去到大江南北,领略不同的景观和文化。

这种特殊性,一边展示着新鲜的视听体验,一边又在寻找特定人群的共情。

FIRST影展「惊人首作推介人」刘昊然说,青年导演的片子具有一定的私人性,观众如果能进入到电影的情绪中,才能获得最好的感受。

所以或新鲜、或共情,总有一部电影能直抵内心。

除了电影本身,随着近几年FIRST影展对青年导演的扶持环节越来越多,一批电影工作者从这里开启职业生涯,更有忻钰坤、文牧野等导演进入大众视野。

获得第15届「一种立场」荣誉的《一个人的葬礼》导演超凡,几年前就在训练营打磨功力,如今已经拍出长片并获得认可。FIRST影展CEO李子为提到,如今这里颇有电影学院的感觉,青年导演从这里走出去,又回来,组成了最美妙的循环。

第15届FIRST青年影展「一号人物」忻钰坤

FIRST影展之所以能吸引老朋友回家,又能带动更多电影人享受其中,文化的作用不可忽视。

除了开篇说的「酒」,更多人提到的是「初心」。

导演蒋佳辰是第三次来到西宁,这次他选择FIRST影展进行第二部长片《没问题》的世界首映。谈到原因,他说这里能找到最早做电影的初心。

获得最佳导演、最佳影片两项大奖的张中臣颁奖时说:“如果没有了影像媒介的表达,我可能会选择死亡。”

在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电影到了生死存亡之际,FIRST影展对电影艺术的坚守、年轻人去商业化的追求、观众对电影纯粹的爱,之于所有电影人都算一次洗礼。

周一围称之为「充电」,这块巨大的太阳能板,每年都为四散在各地的电影人提供一次相聚、充电的机会。

不过,这个不忘「初心」的纯粹聚会,依旧逃不开外部影响。

成立于2010年的「电影市场」,是包括青年创作者创投、洽谈,市场嘉宾投资、购买等多个板块的电影活动。

但「交易」首日,李子为就感慨道:“对不起导演们,我们没有干过资本。”

此言的起因是几日前场地接了个婚宴的任务,影响了导演创投阐述的彩排。这还是羽翼日渐丰满的FIRST影展,首次出现这种情况。

更严重的是,今年纪录片单元4部影片临时被撤,闭幕片也取消放映。

在FIRST影展,取消放映不新鲜,但此番大规模出现在纪录片上,现实世界的魔幻感油然而生。

无奈、愤怒、失落,负面情绪困扰着所有电影人和影迷,FIRST影展也一直压抑着怒火,直到盛典颁奖礼那天夜晚。

现场,当本届FIRST主竞赛评审吴文光、FIRST电影市场评审马英力颁发最佳纪录片荣誉时,大屏幕出现「空缺」二字,现场一片哗然。开幕前,众多媒体人称今年是纪录片大年,这一结果确实难达预期。

但接下来,马英力公布了最佳纪录片「空缺」的原因:“由于今年的纪录片竞赛中有4部作品完全或部分地缺席了面向公众的放映场次,当奖项脱离观看、脱离观众,它也会因此失去评价的有效性和意义。因此,评委会决定,本年度最佳纪录片荣誉从缺。我们期待影像终将抵达现实、抵达观众。”

在马英力铿锵有力的宣讲中,现场的掌声开始响起,久久不能平息。

宋佳曾说,演员的宿命是被看到,影像亦然、电影亦然。

随着各个奖项颁出,又一届FIRST影展落下帷幕。但与往年不同,一个月后,FIRST「惊喜展映」将在成都和影迷见面,再续前缘。

「惊喜影展」源于两个全新观察。一是很多青年导演第二、三部作品依然缺乏平台;二是市场单元75%的项目都具备类型化基底,但开机率不高。「惊喜影展」希望在产业和大众艺术之间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为了文艺电影的前路,更为了让影像抵达现实、抵达观众。

所以未来,或许身在西宁「老家」的FIRST影展会继续「文艺至死」,将更多独特的地貌、文化展示给观众。

而去往成都「打工」的FIRST影展,会探索更多元的世界、更新鲜的表达方法,为青年电影人提供更广袤的展示空间。

这是电影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青年电影人最好的出路。

到时再共饮一杯吧,尤其在西宁的酒精已经「燃烧」殆尽后。为了电影、为了青年电影人、为了相聚。

起码为了那些终究没能抵达观众、抵达现实的电影。

0 阅读:3

烹小鲜

简介:烹小鲜,让娱乐更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