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一座超大城市的未来与梦想!

永思渝论 2024-03-31 09:24:54

大手笔落地,必是铿锵有力!

这几天的重庆正处于新的沸腾中。

原因来自一项决定新重庆未来格局和发展空间的超级规划。

《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得国务院批复,标志着重庆将目标清晰地迈向一个更新的城市未来。

这一次,新重庆的未来被隆重地描绘出来。

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作为正在全力打造的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作为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城市,重庆的未来必然既关当下,更关全局。

重庆注定要成为在历史转折点中的幸运者。

因为现在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所以,也面临着“时势造英雄”的战略性大机遇。

这既是决定未来国运的关键阶段,也是决定城市未来命运的决定性时刻。

未来50年到100年的格局,或许正是由当下确定的。

1. 独一无二的高起点

3月26日,“这就是重庆”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解读新闻发布会在渝举行。

专门举行解读发布会,可见其重要性。

当然,其重要性远不止如此。

在发布会上,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扈万泰介绍,重庆是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以来,全国首个获国务院批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城市。

为什么要强调“全国首个”?

这不仅体现了目前的“唯一性”,更体现了“优先性”。

该《规划》明确了重庆的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

重庆是我国的直辖市,

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能够成为“全国首个”,这就是作为直辖市所具备的其它城市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作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则再一次提升了重庆作为中心城市的定位和能级:不仅是国家中心城市,而且在国家中心城市中处于重要位置。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功能定位,关键词就在于“国际性”和“综合”:

国际性,就是要面向国际,成为国际性重要城市;

综合,就是要建立全体系的面向国内和国际的交通枢纽。

总结一下就是:

直辖市,是政治高度和资源高度;

重要中心城市,是城市地位和发展高度;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历史文化认可高度;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城市交通功能高度。

与10多年前发布的2020版总规相比,重庆城市定位得到全面提升:

从“西部交通枢纽”升格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由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升格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且多了西部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定位。

在政策密集度上,重庆仅次于京沪深,远远超过包括广州在内的其他地市,这或许就是作为直辖市的独特魅力。

也因此,在中西部所有城市中,重庆具有高度上的唯一性。

2. 潜力巨大的硬基础

因为有定位和规划上的高度,所以,来承接这种高度的就必然大格局的规划。

发布会上,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扈万泰介绍,按照国务院批复要求,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城镇体系,优化主体功能定位。

人口基数大

据介绍,重庆是8.24万平方公里、3400万人口的超大规模城市,发展空间巨大。

令人震撼的是,根据《规划》,重庆将构建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武陵山区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承载3600万人口容量的生产生活空间。

根据规划,到2035年,全市城镇化率约80%,中心城区城镇化率约95%。

这意味着中心城区的人口将进一步增加和集中。

据2023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191.4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287.4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1.67%,比上年末提高0.71个百分点。

如果实现中心城区城镇化率约95%,中心城区人口将有显著的增长。

发展空间大

城市面积和规模巨大,可以转化为优势。

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可以全面、多样和立体地进行城市发展的规划。

根据《规划》,主城都市区是重庆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是重庆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区域,包括22个区县,构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空间格局,分为中心城区、渝西地区和渝东新城三个部分。

规划控制中心城区中部槽谷的城镇规模,重点在西部槽谷、东部槽谷发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以及绿色新型产业,形成“一核两江三谷四山”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并且明确了具体功能定位:

渝西地区规划渝西国际开放枢纽,深化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渝东新城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融合互动,规划一批现代化郊区新城。

渝东北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武陵山区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文旅融合、城乡协同发展。

相对而言,新重庆的发展重心和增长空间均在西区,东区作为重心城区的功能互补郊区。

作为新重庆的核心功能区,主城都市区集聚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开放平台、交通枢纽、金融商务、文化旅游、宜居生活等核心功能,集聚国际人才、全球资本等高端要素,形成更高能级的开放共同体,成为建设我国重要中心城市的主要承载地。

通过规划可知,新重庆的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在主城区和渝西地区,而其它地区则作为重庆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互补性规划和发展,以优先发展的区域带动互补发展的区域,以实现协同性共同发展:

规划布局“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空间:在两江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综合保税区和工业园区布局先进制造业,在渝西地区实施先进制造业发展“渝西跨越计划”,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高地。

规划布局“416”科技创新空间:发挥西部(重庆)科学城引领作用,建设成渝(金凤)综合性科学中心,联动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荣昌高新区、永川高新区等,打造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根据规划,重庆将聚焦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增强中心城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门户枢纽、金融消费等核心功能,加快两江新区、科学城等重大产业和功能的集聚,形成具有重庆辨识度和国际竞争力的功能区域。

综上,新重庆的发展思路非常明确:突出中心,抓住重点,发挥协同,以主带次。

为什么要规划成渝地区经济圈?为什么要建立一个西部科学城、成渝两座科学城?就是因为成渝两城分则两弱、合则两强。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区域性的实力基础和竞争优势,具备进行核心科技和战略产业承接的能力。

而事实上,重庆正在用实际行动打造全体系的综合实力:

科创方面:以西部(重庆)科学城为主体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落地了金凤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重庆中心、超瞬态大装置、重庆大学科学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中子科学研究院(重庆)、西部(重庆)科学城气象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重庆地质科技研究中心等项目,加速建设科创高地。

交通方面:重庆将构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规划10条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联通国家主要城市群,对接国家六大经济走廊:东向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联通东亚、亚太地区;南向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联通东南亚、南亚地区;西向提升中欧班列通道能力,会同北向中蒙俄班列通道,联通西亚和欧洲地区。到2035年,实现与成都、贵阳1小时通达、周边其他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北上广6小时通达。通过交通体系的建设,重庆将真正地实现“海陆空”式的“四通八达”。

​产业方面: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是重庆自身打造的产业,根据重庆市的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主要分为三大片区:两江新区布局高端制造,渝西地区布局新能源汽车配件产业,科学城则以原创科研及核心高科技产业为主。二是承接央企产业转移,如3月22日,中国中车集团两家子公司同时落户重庆。此外,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中国商飞公司、中国物流集团、国药集团等央企,签署相关合作协议,推动更多项目落地,携手打造更多央地合作标志性成果。

根据《规划》,主城区将是新重庆重要功能的主战场,这个主战场主要是在两江新区和科学城,两者的区别在于功能与产业定位不同,在功能上,两江新区主要是高端制造及研发,而科学城则聚焦于核心科研原创研发;在产业上,两江新区侧重于汽车生产及航天产业等,而科学城则侧重于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及空天信息产业等。

核心科创能力是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重要关键产业是实现转型升级的新路径,综合交通枢纽是发展经济贸易的大通道。

通过补短培优,重庆正在建设从原创研发、高端生产到国际贸易的全体系能力。

4. 逻辑清晰的新路径

在国家层面,四极已经形成,也意味着整体上的战略布局完成。

作为最年轻也是成长性最强的第四极,重庆形成了独特的发展逻辑:

(1)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备份:打造国家核心科创能力,建立国家战略产业基地,形成强大经济实力,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2)市级层面上的转型升级:做强基盘,做大增量,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

目前来看,重庆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已经一目了然:

成渝双城经济圈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叠加西部科学城和成渝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落地和启动,使以科学城为主体的西部槽谷成为重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科学城不仅是国家科创战略在重庆落地实施的主平台,更是成渝双向奔赴的桥头堡:科学城不仅要实现核心科技的原创研发,而且还要实现本地化转化和生产。

重庆西进有两大抓手:一个是科学城这个科创龙头,二是渝西地区这个产业腹地。

同时,科学城也是渝西地区的发展龙头。

正因为科学城在重庆落实国家战略和实现转型升级方面的独一无二的作用,也因此而受到格外的重视与支持。

在市级国土空间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不久,市规划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也于近日审议通过了《西部(重庆)科学城金凤城市中心规划优化方案》。

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该《方案》立足区域,提升金凤城市中心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中心城区和西部(重庆)科学城中的地位,将金凤城市中心从“区域科技服务中心”提升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西部(重庆)科学城城市中心区”,率先成为现代化新重庆的未来城市样板、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重要支撑。

根据《方案》,将位于凤鸣湖周边的原规划金凤城市中心,向东拓展至科学大道、科学会堂所在的智汇客厅区域,向北拓展至成渝高铁金凤站,向南拓展至高新大道南侧,向西拓展至新凤大道,对原金凤城市中心、智汇客厅及金凤站进行规划优化,面积从1.8平方公里拓展至10.8平方公里。

该《方案》围绕“十字中脊,一核四区”延伸拓展城市功能:包括3.6平方公里的金凤城市中心核心区、1.9平方公里的枢纽门户区、2.6平方公里的研发创新区、1.1平方公里的消费活力区及1.6平方公里的配套服务区。

该《方案》的通过,不仅仅是金凤作为科学城城市中心地位的确立,同时,也是对科学城作为重庆又一全新城市中心区的确立。

除了规模面积上的显著增加外,交通体系的规划也得到强化和保障,形成“1站7线”的交通体系:

铁路:引入“2高铁2城际”:成渝高铁在永川东站跨线运行至渝自城际,渝昆高铁在永川南站跨线运行至渝毕城际,接入新设金凤站;

轨道:引入“2快1普”轨道:在原规划南北向轨道17、19号线接入金凤站的基础上,将东西走向的26号线(C4线)以过轨19号线的方式接入金凤站。

通过上述路线图可以看到,在整个科学城区域范围内,中心区域有金凤站和科学城站两个高铁站,共计划联接3条高铁和3条城际:成渝高铁、渝昆高铁、成渝中线高铁和渝自城际、渝毕城际、渝潼城际。

在整个区域范围,还有3个高铁站,分别是九龙坡站、江津北站、北碚南站。

区域内高铁站密度可见一斑。

此外,还有处于建设前期的重庆新机场。

如果再加上12条已建、在建和规划中的轨道交通线路,未来,科学城的综合交通体系将非常完善,出行也将非常便利。

据介绍,《方案》升级金凤城市中心定位、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并明确近期建设重点,布局并实施重大建设项目,形成具有整体性、标志性的金凤城市中心形象。

此次《方案》的通过,也标志着科学城核心区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科学城这座未来的新一代城市中心正在加速长成。

作为新重庆升级的“先行区”和新重庆发展的新引擎,甚至可以说,科学城就是重庆的“刀尖”,用心打磨是为了给新重庆开辟一条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高质量发展新途径。

未来,新重庆的发展格局就是以中心城区为主战场,以科学城为高质量科创主平台,以渝西地区为支柱型产业主基地。

在国家层面和市级层面,科学城所肩负的特殊使命就决定了它要以更高的起点先行一步、向上发展。

正如重庆要在全国所有城市中率先成为“全国首个”。

简单点说,战略向西是大方向,而科学城将代表着新重庆的新未来。

新重庆的新未来将是:

以科学城为主平台的国家科创中心跻身全国一流,与北京、上海共同组成中国超大城市“金三角”。

大趋势已定,未来正在到来。

(素材来源: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高新区、重科城微报等)

0 阅读:0

永思渝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